摘要:謝彬是民國時期邊疆史地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撰寫的《西藏交涉略史》和《西藏問題》是國內(nèi)最早專門論述“西藏問題”的系列著作之一。書中以光緒年間以降至1919年間中英關于“西藏問題”的交涉為主線,分析了清末至民國初年中央政府治藏政策及得失,英國侵略西藏的目的、手段和經(jīng)過。以及西藏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與英國殖民者的態(tài)度變化,指出了“西藏問題”的由來。兩書史料豐富,有作者獨到的見解,是學術界研究這一時期中英關系和有關“西藏問題”的重要論著。但書中某些提法值得商榷。
關鍵詞:謝彬;西藏: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0)01-0185-04
謝彬(1887—1948),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愛國學者。他早年追隨孫中山。于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參加過辛亥革命和北伐戰(zhàn)爭。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他憤世嫉俗,轉而潛心從事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yè)。他一生憂國憂民,體現(xiàn)了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命運的強烈責任感。
謝彬一生著述豐盛,學術造詣甚高,內(nèi)容涉及到經(jīng)濟、政治、邊疆史地、國防、外交等方面,尤其是他對帝國主義國家入侵我國邊疆地區(qū)深感憂慮,寫下了《新疆游記》、《云南游記》、《西藏交涉略史》、《西藏問題》、《蒙古問題》、《國防外交史》、《中國喪地史》等不朽的著作,成為民國時期邊疆史地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有關謝彬邊疆史地的研究,學術界在上個世紀末已開始研究。但多涉獵其關于新疆、云南等地的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其撰述的《西藏交涉略史》和《西藏問題》兩部著作,來窺管謝彬?qū)η迥┲撩駠跄暧嘘P西藏地方的研究。
一、《西藏交涉略史》與《西藏問題》簡介
《西藏交涉略史》一書是1926年1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西藏問題》一書于1930年4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這兩本書是謝彬研究自清末光緒年間(1876—1908)以來至1919年間有關西藏研究的姊妹篇。書中以中英兩國在西藏問題上的角逐為主線,折射出中英與西藏地方三者關系的方方面面。書中首先論述了西藏地方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西藏地位的重要性、西藏與歷代中央政府的關系問題,作者認為:“西藏為吾國西方之屏藩,自清初迄今已達二百七十八年,此為列班(指西方列強)所公認者也。”然后作者圍繞中英交涉的主題,指出了英國侵略西藏的目的、手段和經(jīng)過,闡述了清末至民國初年以來歷屆中央政府治藏政策與得失,西藏在外力沖擊下對中央政府及英國殖民者的態(tài)度變化等,由此得出所謂的“西藏問題”的由來。作者認為。所謂“西藏問題”,完全是英國殖民者乘清末以來中國政局動蕩和中央政府對藏政策的失策之機。加緊對西藏進行侵略,把中國在西藏的主權逐漸排擠出去造成的。但是,這兩本書在上述問題論述的側重點上不一樣,角度也有所不同?!段鞑亟簧媛允贰吩斢趯χ杏⒃凇拔鞑貑栴}”上外交角逐的政策、策略和經(jīng)過的論述,而《西藏問題》一書則對西藏地方歷史與宗教、中央政府的籌藏政策、尤其是經(jīng)營西康藏區(qū)等方面的分析較多。兩書互相補充,使人們對西藏的歷史地理、宗教、西藏與周邊的西康、云南、青海等省及西藏與尼泊爾、哲盂雄(即錫金)、英印政府的關系,以及中英在“西藏問題”的外交斗爭有一個全面清楚的認識。書中有關一些重要方面的論述。本文將在后面專門討論。
《西藏交涉略史》和《西藏問題》史料相當詳細,重點突出,條理分明,使紛繁復雜的有關中英“西藏問題”的交涉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同時論述深刻,詳略得當,可讀性強。如書中對有關中英交涉、第十三世達賴進京朝覲皇帝以及趙爾豐經(jīng)營西康的一些細節(jié)都作了記述。通過這些記述,使人們認識到這些細節(jié)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現(xiàn)略舉一例說明:“達賴十三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自西寧塔爾寺人京覲帝。八月始達北京。旋以政府待其屬臣之禮。復詰問煽誘川邊藏番,滿懷疑懼。于十一月二十八日離京回藏。沿途耽延,至宣統(tǒng)元年(1909)十月始抵拉薩。當在途中,備聞邊務大臣趙爾豐已在川邊竭力經(jīng)營,藏官勢力,日就消滅,川軍大隊,行將開拔入藏。中朝聲威,向非昔比,早已心悸膽寒。故于歸藏之時,即欲聯(lián)英為外援。”通過上述具體的描述,使人們認識到清末治藏政策的失誤和第十三世達賴對中央政府和英國侵略者態(tài)度的變化,這將對以后中央與西藏地方關系的走向和中英交涉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但是,書中某些提法和觀點值得商榷。如使用“番人”、“同化”等語:又如作者對西藏地方政府違背清政府的旨意抗擊英軍入侵、結果失敗的事件持批評態(tài)度。說:“有清光緒三十年。達賴十三不自量力,擅與英軍開釁,大敗出奔西寧?!边@反映了作者的大民族主義傾向和在認識上的局限性。
二、清代與民國初年歷屆中央政府治藏政策剖析
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主要有以下四項:一是羈縻與懷柔;二是行政管理與軍事部署;三是從和親到聯(lián)姻;四是經(jīng)濟開發(fā)。其中主要是前面三種。西藏由于海拔高,氣候異常,與內(nèi)地交通極為不便,其歷史、地理、文化、風俗習慣和社會與內(nèi)地迥然不同。因此,從元代起。歷屆中央政府的對藏政策一般是采取前兩種措施。謝彬在《西藏交涉略史》和《西藏問題》的著作中,較系統(tǒng)地論述和評價了清代至民國初年歷屆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
謝彬認為:清代前期,因外族入侵或西藏內(nèi)亂,清政府曾多次對藏用兵,并設立駐藏大臣,與達賴共同管理西藏事務。但由于中央實力不濟,加上交通困難。對西藏采取了懷柔的政策。因此,西藏與內(nèi)地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較少。謝彬?qū)@一治藏政策表示不滿,說:“吾國政府對藏一切事務治理,歷取放任主義,從未極端干涉,使?jié)u同化焉耳。以故西藏人民,抱守千百年來傳統(tǒng)的閉鎖慣習?!庇终f:“中國主權得以行使于西藏者。亦系基于中國在藏政治的、經(jīng)濟的勢力之自然發(fā)展,或應時勢要求。而不得不行使也。蓋清因統(tǒng)御撫綏西藏、青海、伊犁、蒙古諸藩部。地方至為廣大,均有利用達賴喇嘛之必要焉。能將西藏置諸勢力之下,即令其它各部,絕其利用達賴之望,所懷治藩目的,即可完全達到?!怨手袊鳈?,遂難行使西藏。”這些論述指出了歷代王朝的對藏政策是以懷柔為主。且是被動的。
到了19世紀末,清朝統(tǒng)治搖搖欲墜之時,清政府對藏政策發(fā)生了變化。謝彬在兩個方面論述了這一變化:一是清政府對英國入侵西藏持妥協(xié)退讓的政策,甚至阻撓西藏地方的抗英斗爭。如當英軍于1888年入侵西藏時,西藏地方政府進行了抵抗,但駐藏大臣不但不支持,反而要求西藏地方撤退軍隊。隨后,清政府與英印政府簽訂了一系列關于西藏與哲孟雄的邊界條約和一些通商條約,遭到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反對。謝彬?qū)懙溃骸安厝艘杂ⅹ毜美?,藏人游牧哲?即哲盂雄)反受種種限制,憤忿不平,大啟排英之心,益堅持閉關主義,所約亞東開埠之事,絕對不允許。我國政府亦無述之何也。英使雖迭向我國總理衙門交涉,終以藏人反對,勸諭無效。遷延推托,莫能得其要領?!边@一做法使得西藏地方政府認為中央政府無能,中央政府的威信在西藏僧俗民眾的心目中急劇下降。
二是清政府整頓藏政和加緊經(jīng)營西康的策略不當,把第十三世達賴喇嘛推向英國殖民者一方。鑒于英國對西藏步步進逼,清政府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頓藏政,但其中的一些舉動引起了西藏地方的強烈反對,如藏民漢化、干涉西藏地方的宗教生活、派川軍人藏等。達賴出走印度后,又革去其封號。同時,清政府任命趙爾豐為川滇邊務大臣,在西康藏區(qū)用武力推行改土歸流,積極籌劃西康建省,觸犯了藏族上層一些人的利益。英國乘機利用這一矛盾,竭力拉攏出逃印度的第十三世達賴,挑撥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關系。從此,中央與西藏地方的關系出現(xiàn)了逆轉,謝彬因此寫道:“至宣統(tǒng)三年(1911)秋間,武漢首義,民國隨而告成。外蒙受俄嗾使,對我宣告獨立。而達賴十三遂乘機回藏,煽亂稱兵,驅(qū)逐漢官,解散漢軍,宣告獨立,進犯川邊。自是以后,達賴對于中國(應為中央),仇怨愈深,恒思報復。又以居印兩載,深受英人保護之厚恩,乃大變其曩昔仇英主義,而為親英健者。于是中英間關于藏案之交涉逐益陷于困難之境也。”
民國建立之初,孫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張,指出:“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日民族之統(tǒng)一。”袁世凱當政后,繼續(xù)倡導“五族共和”,于1912年3月25日發(fā)布《勸諭蒙藏令》,其中指出:“連共和五大民族,均歸平等……務使蒙藏人民,一切公權私權,均與內(nèi)地平等,以期大同而享幸福?!北本┱€設立了蒙藏事務局,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但由于民國初年政局動蕩,北京政府無力顧及西藏等邊疆地區(qū),因此這些政策大多沒有付諸實施。在邊疆政策上,北京政府仍采取傳統(tǒng)的“羈縻”政策。其對外政策比清政府更為軟弱,這在關于蒙古、西藏問題的對外交涉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謝彬在論著中對袁世凱中止對藏用兵,懷柔藏人,對英交涉采取拖延、妥協(xié)等作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說:“夫中國對于西藏而欲主張為主權國,則用兵權實為主權之最重要部分,應當始終保持而不稍假借者也。今以英國干涉,即行中止用兵。當時之政治家。其未明此義乎?抑力有不能保持者乎!胡竟主張拋棄主權國之主張。而毫無所愛惜也。其時陸軍總長段祺瑞,于臨時參議院秘書會中。說明今后對于西藏方針曰:‘不主用兵,避免英國交涉,專與達賴喇嘛交涉。懷柔藏人,使之脫離英國關系’。然自吾人觀之。段氏之言殊無決心以對藏也?!瑫r國務總理趙秉鈞,并在臨時參議院秘密會中。聲明政府對藏政策曰:‘恢復達賴喇嘛之名號,以安全藏人心,派人赴藏,宣喻共和大義,順藏人之所欲,不施一切新制。凡在前清時代與英締結之約。繼續(xù)遵行云云’。夫既主張恢復達賴喇嘛名號,則清末之斥革,為無意義可知。最可怪者,當時民國諸政治家。恒以革去達賴喇嘛名號為清朝之重大過失,因舉歷代擁護達賴之政策,欲一一恢復而主張之。且認樹立中國主權于藏,為清朝之莫大功績,清朝對藏之失策,僅在末年好大喜功而已?”但謝彬的有些批評是不切實際的,如袁世凱政府恢復達賴的名號,避免與英國交涉、專與達賴交涉的策略在當時是正確的。
民國初年。由于軍閥混戰(zhàn)割據(jù),藏軍在英國的挑動下,于1917年發(fā)動了康藏戰(zhàn)爭,大舉向西康進攻。北京政府和西南地方軍閥,均忙于混戰(zhàn),致使昌都、德格等地喪失。謝彬滿懷憂心地指出:“吾國朝野。恒謂鎮(zhèn)定川邊藏番較解決西藏問題尤為最急之務,……迄于現(xiàn)在。川省連年內(nèi)爭,邊軍卷入漩渦,……置川邊經(jīng)略于度外,于是川滇邊局,益陷不可收拾之境。吾人所望先平川邊藏番叛亂。再與英國正式交涉。解決西藏懸案,則如海上神山??赏豢杉耙印韬?此殆國運使之然歟?”正因為如此,北京政府不但無力解決“話藏問題”,而且西藏的情形比清末更危險,作者對北京政府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三、中英關于“西藏問題”交涉之分析
謝彬 在著作中,將中英關于“西藏問題”的交涉作為主線進行詳細論述。書中從光緒十二年(1896)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西藏界約》開始,一直敘述到1919年的中英交涉為止。陳述交涉的次數(shù)甚多,其中對1913年西姆拉會議及第二次康藏糾紛之后的中英交涉之論述較為詳細。
在《西藏交涉略史》中,謝彬首先指出了英國侵略西藏的目的和野心。認為英國侵略西藏的目的是要確保其對印度、尼泊爾、哲孟雄等南亞諸國的占領。關于英國侵藏的野心,謝彬指出:“英人之經(jīng)營西藏,不啻日人之經(jīng)營南滿、東蒙,與近日蘇俄之經(jīng)營外蒙。殫精竭慮,不遺余力,而其積進情形之表現(xiàn)于世界者,視日于南滿、東蒙尤有加焉。前藏之拉薩。后藏之扎什倫布。則遍駐英兵和印兵,藏地重要商務,則全在英人掌握,印藏鐵路,則將越大吉嶺而達江孜,沿路礦山,概劃入英人開采范圍。強迫藏人改習英語,否則不以齊民視之。種種規(guī)劃。無不視為彼之領土然者。”
英國在侵略西藏的手段上,是一步一步地把中國在西藏的主權排除出去,以獨霸西藏。謝彬指出:英國起初是侵占南亞一些小國,如哲孟雄、不丹、尼泊爾等。從南面完成對西藏的包圍。接著強迫中國開西藏亞東等地為通商口岸,并以保衛(wèi)商旅為名,向西藏派駐軍隊。但在1890年的《印藏條約》中,英國承認中國對西藏擁有主權。殆清王朝垮臺前夕,英國利用清政府對藏政策的失誤與第十三世達賴逃往印度尋求英國保護之機,英國加快了侵略西藏的步伐,竭力離間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的關系。到1907年,在英俄締結的協(xié)定中。只承認中國對藏擁有宗主權。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英國認為吞并西藏的時機已到,大肆策劃“西藏獨立”。英國一面挑動第十三世達賴發(fā)動“驅(qū)漢”事件,并向西康發(fā)動進攻,史稱第一次康藏糾紛;另一方面,英國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關于西藏問題的議案,并威脅說:“甚望中國政府在求承認中華民國之先,須與英國訂立西藏新協(xié)定,且承認為無條件焉。否則印度政府對于中國將來經(jīng)印度人藏之交通,一概予以封鎖。蓋英以中國在藏行使主權,認為違背1906年條約。”隨后英國政府扶植西藏地方政府反對中央政府在藏行使主權,如阻止對藏用兵和派中央政府官員人藏,挑動藏軍東侵,而英國則在西藏大肆進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侵略。
關于中英交涉的具體經(jīng)過,謝彬的敘述相當詳細,大致分三步陳述:第一步是西姆拉會議。在英國政府的壓迫下,袁世凱政府派陳貽范與英國和西藏地方政府在西姆拉進行會談。會上,英國鼓動藏方提出所謂“西藏獨立”議案,要求劃昆侖山、阿爾騰塔格山以南、青海全省、甘肅、四川兩省西部及打箭爐一帶、云南的北部、西部阿墩子一帶歸西藏版圖,為建立一個“大西藏國”打基礎。在英國的脅迫下,陳貽范被迫多次作了讓步,但中國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仍爭執(zhí)不下。這時英國代表以“調(diào)停人”的身份,仿俄國侵略蒙古時,將蒙古劃分為外蒙、內(nèi)蒙之作法,劃分所謂的內(nèi)、外藏區(qū)域,并要求中國承認外藏有自治權。這樣就把中國在西藏所擁有的主權一概抹去。對于這一和約,袁世凱政府不敢在上面簽字。第二步是1915年中英交涉。其時。袁世凱為了稱帝,欲取得列強的支持。大肆出賣國家主權。在英國的要求下,袁世凱不僅承認了內(nèi)、外藏名稱。還聽任英國殖民者的要求。擴大內(nèi)、外藏的范圍。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中英交涉停頓。第三步是1917年第二次康藏糾紛爆發(fā)后的中英交涉。本來,第二次康藏糾紛于1918年在英國副領事臺克滿(File Te-iehman)的“調(diào)停”下已經(jīng)解決。但英國在大戰(zhàn)結束后卷土重來,要求續(xù)議“西藏問題”。于是在1919年中英又重新討論該問題。會上,北京政府所決定的藏案仍以民國四年(1915)為基礎,但因英方胃口太大,雙方交涉再度停頓。謝彬的上述記述,線索清楚。抓住了重點,并揭露了英國侵略者在有關“西藏問題”的交涉上毫無紳士風度,而是一個欲壑難填的海盜。
對于自西姆拉會議及以后中國在“西藏問題”交涉上的失敗,謝彬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綜其交涉之失敗,約分三期。第一。陳貽范超越權限,妄簽森姆拉(即西姆拉)會議之中英藏草約,至后中英交涉,英國政府恒根據(jù)該草約與我為難;第二,袁世凱熏心帝制自為。欲結英人歡心,擅自承認內(nèi)外(藏)名稱,劃察木多(今昌都)歸外藏,致令森姆拉草約得加一層承認之保障;第三,龔心湛(第三次中英交涉時內(nèi)閣)不諳川邊形勢,不讀前清載籍,根據(jù)民四袁氏提案,向英提出四項辦法。致令邊藏停戰(zhàn)條約所令漢藏軍隊暫時分駐地點,陡然成為中藏劃界之區(qū)域。中英藏案交涉,我國既經(jīng)此三期失敗,于是川邊西半、青海南部廣遠領土在實質(zhì)上已經(jīng)斷送無余,將來國人奮斗雖可爭而復之,然不知須費氣力幾許矣?!边@一評價是中肯的。同時期的外交史專家劉彥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說:“凡我國外交之失敗。無非由于政府少數(shù)人秘密外交所弄成?!ㄟ吳嗪V畯V大土地,一斷送于陳貽范,二斷送于袁政府,三斷送于龔內(nèi)閣(指龔心湛內(nèi)閣),而后國民始有所聞知,然英政府已握我國當局三重保障矣。至此,國民雖起為后盾。然為效幾何?”
近代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帝國主義國家利用我國對邊疆地區(qū)管轄力度不夠,且民族、宗教問題復雜的局面。大肆入侵我國的邊疆地區(qū),妄想肢解中國。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謝彬沒有埋頭于故紙堆里做學問,而是發(fā)揚先賢經(jīng)世致用的學風。把國家民族的命運與自己的學術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去喚醒民族的覺醒,這是近代中國愛國的知識分子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謝彬所撰寫的《西藏交涉略史》和《西藏問題》,是國內(nèi)最早專門論述“西藏問題”的系列專著之一,啟迪了更多的人去關注和研究“西藏問題”,對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出現(xiàn)的民國邊疆史地研究熱起到了推動作用。盡管書中對西藏地方的有些批評和指責在今天看來值得商榷,但作者在論述中留給了人們一個發(fā)人深省的結論,即英國除了要分裂西藏之外,并沒有給西藏地方帶來什么利益,帶來的僅僅是漢藏民族間的互不信任和相互爭斗。這一結論已被歷史所證明。對于謝彬在著作中流露出對以后中國能否收復西藏主權的擔憂,歷史已經(jīng)作出了回答。就在他辭世后的第三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西藏徹底恢復行使了主權,這足以令他在九泉之下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