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對周公進行全面系統(tǒng)研究的專著,詳盡論述了周公的成長過程,突出了他在歷史變革關(guān)鍵時刻所發(fā)揮的重大作用。深入發(fā)掘出了他的思想文化底蘊。具有較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
一、追本溯源,濯舊出新。研究周公,必然牽涉到殷周之際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而學(xué)術(shù)界對此看法很不一致:研究周公,也離不開《尚書》,而專家對其解讀又往往莫衷一是:故對周公進行深入探討。首先必須要進行一番艱辛的考證辨別工作。作者憑借著自己對文史資料的深刻把握,爬梳抉剔、去偽存真,澄清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問題,還周公以本來面目。例如武王克殷后,周公的政治地位如何,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核心問題。學(xué)術(shù)界對此紛爭有三:攝政稱王說;攝政而未稱王說;既未稱王又未攝政說。作者抓住問題癥結(jié),首先從《尚書·大誥》切入,論證了該誥中有五段文字為周公所言;同時。又通過對《尚書,周書》的整體考察,指出成王凡言及文王、武王時,總是文、武并提,但周公則一般只提文王,較少提及武王,而在《大誥》中,言及文王者有十二處,提武王者僅一次,這就說明《大誥》非成王所作,而是出自周公之手。并進而論證了《康誥》亦為周公所作。而《大誥》是東征平叛的動員令,《康誥》則是封康叔于衛(wèi)的誥令。這二件大事皆為周公主持這只能用周公攝政加以解釋。緊接著作者又對《周書》三個時段的誥文進行精密辨析,進一步證實了成王嗣位后由周公攝政是無容置疑的,從而否定了周公“未攝政”之說。而對周公“稱王”說,《周公大傳》則對金文作了通盤考察,指出金文中凡涉及周公者一律稱呼為“公”而未見稱其為“王”的,特別是從新出土的《史墻盤》等所列的周王世系中,均不見有周公。這就十分有力地否定了周公“稱王”之說。經(jīng)過了這樣的一番磨洗。周公“攝政而未稱王”就成了不刊之論??傆[全書,在縱向研究上。作者是以歷史的發(fā)展為線索,追本溯源,將周公置于殷周變革的洪流中加以考察,條分縷析,顯得脈絡(luò)清晰;在橫向研究方面,作者則結(jié)合政治、經(jīng)濟、宗教、民族等多種因素,在大文化背景下予以整體審視。對事件則深究原委。對材料則反復(fù)辨正,將微觀的實證性考辨與宏觀的理論概述緊密結(jié)合,將文獻資料與出土文物對比印證,考論相融。因而結(jié)論可靠,新見迭出,可以說《周公大傳》是以周公旦為主線而娓娓道來的一部西周信史。
二、發(fā)掘闡釋,詳贍明密。周公是西周歷史的主要締造者,也是儒家的“元圣”和華夏文明的開山鼻祖。對此,《周公大傳》作了深入的闡發(fā),通過克殷、攝政兩個大的時段,從實踐、理論兩個不同層面,進行了充分的闡釋。材料詳盡,論證周密。頗具說服力。書中對周公佐武王牧野決戰(zhàn),是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深刻闡釋了這次戰(zhàn)役的偉大意義,凸顯出周公的軍事指揮才能;而面對武王去世后的東方大叛亂的嚴峻形勢,作者連用“救亂”、“克殷”、“踐奄”三大段文字,詳述周公果斷東征平叛,捍衛(wèi)和鞏固了西周新王朝。對營建東都成周,則從部族和解、國家一統(tǒng)、發(fā)展經(jīng)濟的哲理高度予以評述。書中還運用大量事實,說明嫡長子繼承制和“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制為周公首創(chuàng),詳論了分封制打破了氏族血緣壁壘,標識由早期國家向成熟國家過渡,為華夏民族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并進一步從這三個大的方面深挖了其“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哲理意蘊。
貫穿《周公大傳》全書的紅線有兩條,一是“德”,一是“和”。作者指出,西周初立,周公高瞻遠矚,首先就為新王朝的穩(wěn)固和發(fā)展,制定了以“德”治國的政治方略,強調(diào)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保住“天命”,保有人民,永固江山。最后作者以畫龍點睛之筆,指出古代那“民為邦本”的思想,孔子的“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主張等等,均發(fā)韌于周公。這樣就將“敬德保民”在中國歷史中所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展現(xiàn)出來了。
關(guān)于“和”,作者分別從周公營建“成周”,是為了周殷族群的和解:分封異姓諸侯,是為了多民族的和睦:制禮作樂,引德入禮。是為了社會的和諧;提出“父愛子孝兄友弟恭”,是為了人際關(guān)系的和樂,如此等等,一言以蔽之,“和”貫穿于周公制定的各項重大政策之中。在此基礎(chǔ)上,作者又乘勢將筆鋒一轉(zhuǎn),深入論述了周公首創(chuàng)的“和”的理論,引領(lǐng)了后世“和”文化的發(fā)展。
總之,作者將事例的陳述、理論的闡釋和細密的考辨交互疊印,這就使語言文字具有了極大的張力。而用“德”與“和”通貫全書。從“時代”、“歷史”兩個不同向度,來評估周公的思想理論價值,這就使書中的每一個結(jié)論都具有歷史的厚度和哲理的深度,因而論著的份量顯得特別厚重。
三、敘宏功偉業(yè),樹歷史豐碑?!吨芄髠鳌窂闹芄嗌倌陼r起筆,詳細描述了他出生成長、建功立業(yè)、開拓創(chuàng)新的全過程。圍繞著周公,前后共記大小事件二十余件,寫人物三十多位。在時代大潮的漩渦里和人物矛盾斗爭的糾葛中,作者運用歷史比較法、陪襯鋪墊法、心理刻畫法、事件羅列法,對周公進行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歌贊,反復(fù)強調(diào)他是創(chuàng)中華文明貢獻最大的第一人。在本書“前言”中,作者就集中羅列出:周公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治國的思想,在法律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德慎罰”的主張,在倫理上第一次提出了“父愛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觀念,在哲學(xué)上第一次提出了“和”的理論。先經(jīng)過如此一番羅列,然后再在各章各節(jié)中,——用事例予以證實。從理論上來進行闡釋。從發(fā)展流變歷程上來發(fā)掘其價值與意義。這樣,人物形象就顯得特別高大豐滿。所以,《周公大傳》是以周公為軸心的一部人物傳記,也是為中華文明之源樹立的一塊歷史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