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君毅是能整體把握船山學并直透船山精神的現(xiàn)代儒者。其對船山學的探究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承宋明儒而補其不足;開六經(jīng)生面;涵潤中國歷史文化之全體。
關鍵詞:王船山;唐君毅;船山論;六經(jīng);宋明儒;中國歷史文化
中圖分類號:B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0)01-0005-04
治中國思想史的現(xiàn)代學者中,以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及其弟子唐君毅、牟宗三最為重視船山學,并能直透船山精神。此三人都對船山有較多論述,本文擬對唐君毅的船山論作一初探。唐君毅的《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從第二十章至二十四章的整整五章大篇幅,分別述及“王船山之天道論”、“王船山之性命天道關系論”、“王船山之人性論”、“王船山之人道論”、“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論”;唐氏又于其《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的第十六章中,專辟三節(jié)述及“王船山之道、善、性三者之大小義”、“船山之尊生尊氣與尊情才義”、“船山之易教與大往大來義”;再于其《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第二章中專設“王船山及清儒與事理”一節(jié)、第十八章中專設“王船山之命日降與無定命義……”一節(jié)??梢娞剖咸骄恐睢6渖⒁娪诟鲿c文章論及船山哲學思想者亦甚多。唐君毅先生曾感嘆整體地把握船山思想并非易事,而我們對唐先生船山論的把握,亦同然。
一、承宋明儒而補其不足
從時代特色中透視人物思想,是治中國思想史的必然歸趨。唐君毅在歷史脈搏的跳動中把捉到,晚明清初的儒者,無不因歷史的巨大變化而極度重視建制立法,以明外王之學。他以為:“明儒陽明之學,至末流而弊。其弊蓋在言心性而遺經(jīng)世之學?!拭髂┤逭?,無不重經(jīng)世致用之學?!贝秸軐W,承宋明儒而深契于張載,他不僅對程、朱、康節(jié)有所彈正,更重矯王學之弊。此中原由之一,是其時風已偏重經(jīng)世致用。然而我們必須看到,這其實表征著一種極為深刻的歷史轉(zhuǎn)向,并決定著一個時代的思維取向;而一個時代的思維取向,又體現(xiàn)出這一時代的總體精神特征。唐君毅正是從“精神所注”而洞察到船山所處時代的歷史動向:“至明末清初之大儒,如王船山、顧亭林、黃梨洲等,則其精神所注,皆由內(nèi)圣之學轉(zhuǎn)至外王之學。其中如船山、梨洲,雖亦深究理學中問題。然皆意在以內(nèi)圣之學為立本之資;至言達用之學,則宗在經(jīng)史。”這里已然傳達出船山的“達用”之學,是以內(nèi)圣之學為本的。而這正與唐君毅本人的理念最為相契:他們處于不同的時代而似乎有著類似的現(xiàn)實情境。故唐君毅對船山心領神會:“船山本其哲學思想之根本觀念。以論經(jīng)世之學,承宋明儒重內(nèi)圣之學之精神,而及于外王,以通性與天道與治化之方而一者,惟船山可當之耳。”此評價不可謂不高。船山是唐君毅一生最為折服的哲學家之一。其理由首在船山是能內(nèi)圣而及外王,通心性天道與治世之道而一之,從而能承宋明儒而補其不足的曠世大儒。
唐君毅以其廣博的學術胸懷與思想史通識,極為充分地揭示了船山對宋明諸儒的接續(xù)而有進于諸儒之處。與他人不同的是,他清醒意識到船山即便對自己最為相契的“張橫渠之正學”,也能“取橫渠之言氣,而去橫渠太虛之義”。其實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即為這種既能上承歷史而揭其深義,又能兼具批判眼光從而不斷出新的思想家;船山即為這種思想家:
在朱子之后儒中,其重在以氣說太極,謂太極為陰陽之混合,而具乾坤健順之理者。則以王船山為巨擘。后之顏元之言太極,亦相類似,而不如船山之宏大而真切。
船山之以陰陽二氣之混合說太極,乃重在更由二氣之流行,以暢發(fā)宇宙人生歷史之日新而富有之變化,有非成型之理之所能限者。故人亦惟當即事以窮理,而不可立理以限事。……船山雖力主人不可立理以限事,固未嘗不謂陰陽之混合,及此陰陽二氣之流行,涵具乾坤健順之理,而主“乾坤并建”。船山固亦未嘗否認此使一切宇宙人生歷史之日新富有之變化得“成為可能”或“根據(jù)”,之乾坤健順之理之自身,為萬古不易,而不加以建立也。是知船山之言太極,雖以氣為主,而其言或有進于朱子之處,然亦非與朱子之言太極必然相沖突者也。
這段話中最具實質(zhì)性的內(nèi)涵不僅在提示船山“有進于朱子之處”,更在展顯出船山不以“成型之理”限制“日新而富有之變化”的先進理念,其先進性尤在“不可立理以限事”一語。此中鮮明的對比性即在:朱子善言成型之理,即理在先而成絕對之主導地位:而船山則更重由陰陽二氣之流行,而暢發(fā)宇宙人生歷史日新而富有變化的相繼之理。必須指出的是,唐君毅以極其闊大的學術氣度,反復提示船山此論并不與程朱陸王有必然沖突,誠如其所言:“船山所立之新義,皆由于其重在本客觀之觀點,以觀理或道之相繼的表現(xiàn)流行于人與天地萬物之氣中而來。此與程朱陸王之自另一觀點所立之義,亦無必然之沖突。船山之所以重此理之相繼的表現(xiàn)流行于氣,則由其學之上承橫渠之學之精神,而又特有得于易教之故。其言易道之別于先儒者,要在以太極只為一陰陽之渾合,力主乾坤之并建,以言宇宙人生歷史之日新而富有之變?!边@里透露出的重要信息,是船山創(chuàng)立新義而有別于宋明先儒,不僅在其重客觀之精神,在根柢上還由于其“特有得于易教之故”。此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君毅已然洞見了船山言宇宙人生歷史之日新之變,與其力主之“乾坤并建”是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的。
客觀上,船山之學對宋明儒確有補其不足之功,唐君毅對此多所陳述,此中他亦反復提及船山的“客觀”態(tài)度。他以為船山之所以有重客觀的思維取向,實質(zhì)上是為矯宋明儒者過于偏內(nèi)“乃重取客觀的觀點”,唐氏從宏觀的思想史著眼而得出結論是:“當明清之際,能上承宋明儒學之問題,反對王學之流,亦不以朱子之論為已足,而上承張橫渠之即氣言心性之思路,又對心性之廣大精微有所見。而能自樹新義,以補宋明儒之所不足者,則王船山是也?!比欢仨毧吹降氖牵葡壬瑯右擦⒂谒枷胧分暯嵌啻翁峒埃翰⒎谴街铝x一立而程朱陸王之義可廢也。故其更愿以“充實擴展”之類的術語來表述船山與宋明儒的關系。唐氏重要著作《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的自序中有一個總體評價:“明末顧黃王諸儒,乃直承宋明理學家之重德性之精神,而加以充實擴展,由‘博學于文’以言史學,兼論社會文化之各方面。其中王船山之論禮、樂、政教,尤能力求直透于宇宙人生之本原?!本痛饺绱藦V博而達至“社會文化之各方面”而言。似不僅有補宋明儒不足之功,而且也確當?shù)闷鹑鍖W史上孔子、朱子之后的集大成者。
二、大氣磅礴,開六經(jīng)生面
船山哲學涉獵極其廣博,從天道論至人性論,從歷史哲學至經(jīng)世哲學,從倫理學至性命學,從宇宙論至人文化成論。唐君毅曾指出:船山于中國之學術文化各方面,經(jīng)史子集四部之典籍,皆有所論述:而尤逡力于六經(jīng)之主釋。在唐君毅看來,船山雖與顧、黃二人同向經(jīng)世方面用心,而從思想史視角作一評價,唯船山當?shù)闷鹱罹咄ㄗR的哲學家。他曾在一部“不是為人寫的,而是為己寫的”書中深長感嘆:“王船山大氣磅礴,開六經(jīng)生面?!贝介_六經(jīng)生面,于其自顏其堂之聯(lián)語:“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中亦可見一斑。須知,能開六經(jīng)生面,固有其對六經(jīng)的詳解授義;而于理論上亦當有不斷的新的建構,故船山于四書作有讀大全說,周易作有內(nèi)傳、外傳、大象解,詩亦作有廣傳,尚書則作引義,春秋則有世論家說,左傳有續(xù)博議,禮記則更為章句。晚年又作讀通鑒論、宋論等著作。然而,船山“開六經(jīng)生面”的建構畢竟承宋明儒而來,其直接源頭為宋明儒。對此,唐君毅的評價始終如一地保持了儒學史的視角。他說:“宋代儒學初起,乃以經(jīng)學開其先,……至明末王船山出,得承此宋初重春秋之傳統(tǒng),而重經(jīng)史之學。宋明儒學始于重春秋,終于重春秋,實有一保存華夏文化之民族精神貫注其問:其學說理論的背后有一真實生命的要求?!?/p>
就六經(jīng)而言,唐君毅特別看重船山的《讀四書大全說》一書,這當然與他在根本上極其重視儒家的心性之學有關。他說:“今觀船山于讀四書大全說等,言人之率性修道之功,亦未嘗不本于此性之內(nèi)原涵具善與道以立論”唐氏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既高度贊揚船山的“開六經(jīng)生面”而不斷“自出新義”;而同時更看重船山的學有所本,畢竟,內(nèi)圣之學為立本之資。至言達用,則宗在經(jīng)史——這就是唐先生揭示的船山精神。唐先生曾斷言;船山之學,歸在論史。這不僅可從船山的《尚書引義》,更可從其評價歷史人物是非得失的大著《讀通鑒論》、《宋論》等書中可見出這一旨歸所在。然而船山哲學體系的建構,則是從《易經(jīng)》入手的。從起點到終點,這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何在?此中我們還是要先看船山所得易理精神之所在,唐君毅于此反復強調(diào)的是:“船山之言之進于漢宋諸儒之言易者,則在其不以太極為至高之一理或元氣,而以太極為陰陽之渾合,而主吾人方才所提及之乾坤并建義,以說理氣之關系。其意是謂二氣雖渾合為太極,然不可視此二氣為一氣之所分,或一理之所生。船山之旨,乃重在言乾坤陰陽之恒久不息的相對而相涵,以流行表現(xiàn),即以說理之相繼的表現(xiàn)流行于氣之事,而緣是以暢發(fā)宇宙人生之日新而富有,以成一相續(xù)之歷史之一面。故船山之學,歸在論史?!边M而言之,船山極富時代色彩的“事理觀”,亦基于其歷史觀,唐君毅的這一看法,實質(zhì)上已揭示出船山歷史觀中的“事理”內(nèi)涵。唐氏由衷地推崇船山:“中國由明末至清之思想家,最能了解事理之所以為事理者,莫如王船山。依于上所謂事理之本性,凡論事理皆當分別論,又當論事之承續(xù)關系,事之順逆成敗之故。船山最能兼擅此三者。而又能本仁義禮智等性理,以義斷史事之是非。……但船山此類之言,亦只是在從歷史之觀點或事之觀點看理,而后能立?!本C括地說,唐君毅已然察識到船山最為著名的離器無道、離事無理之觀念,唯從“事理”立場方有立論根據(jù),唯落實于歷史觀,才是最終的理論旨歸。這不能不說是唐氏深探船山學說的一種高論。
六經(jīng)中的禮詩樂,船山多所涉獵,其禮詩樂論均與船山重氣、重才情之論相關。唐君毅如此評價道:“曷言乎船山之重氣而表現(xiàn)才情之詩樂,在文化中之地位確定也。蓋詩之意義與韻律,與樂之節(jié)奏,固皆表現(xiàn)吾心之理。然徒有理在心而欲顯之,不足以成詩而成樂。于此,須顯理,兼達情方有詩樂。蓋情原于心有所期,有所志而又與具象會?!倍鴮τ诖降亩Y論,唐君毅審之尢細。他說:“曷言乎一重氣而船山哲學中禮之分量重也?上述之祭祀,亦在禮中。今當泛論禮,皆為人德行之表現(xiàn)于形色;則不重形色之氣,禮之分量自不得而重?!x者,禮之昭也。其發(fā)見也,于五官四支,其握持也惟心,其相為用也,則色聲味之品節(jié)也?!杏乖唬Y儀三百,威儀三千,船山四書義訓注曰:禮儀經(jīng)禮,威儀曲禮。禮儀必見于威儀,威儀即禮儀也,”唐君毅的高超還在透見了船山言禮樂之極者,治之于視聽之中。而得之于形聲之外。聲入心通,全氣皆心,全氣皆理,船山是真知詩、禮、樂相異而相通的大儒。
唐君毅更以其特有的學術敏感而洞察到船山“尚情才”之論的價值所在,他以為船山“尊生”而重情才,實由其重性之客觀的表現(xiàn)于氣之流行而來。重要的是,他仍從儒學的發(fā)展趨向而看重船山此論:“船山繼尊理尊心而言尊生,更尊此理之表現(xiàn)于生命之氣之情才。……此即必先有程朱陸王之尚德之教,樹立于先,方宜有此船山之尚情才之論,繼之于后。然尚德之教既立,則自亦當更言如何使此德有充量之表現(xiàn),則亦不能不有此船山之尚情才之論。此中先后賢者所言之輕重之不同,正所以成其為一圣教之相繼,以成此儒學之發(fā)展者也”舊尚德之教一立,要使此德有“充量”的表現(xiàn),就不能不尚情才;故此尚情才之論正是圣教之相繼而成就了儒學的整體性及其歷史發(fā)展。在唐君毅看來。這也正是船山之尊生尊氣與尊情才義的價值所在。
這里我們想強調(diào)的是,船山的六經(jīng)之論,唐先生最為看重的是其“開六經(jīng)生面”從而對儒學史發(fā)展特具意義的新論。
三、人文化成:船山精神涵潤中國歷史文化之全體
唐君毅于《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專辟二章以論述“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論”,實則此論亦為唐氏船山論中最富特色的二章。此章開篇唐氏即點明:“船山之學,得力于引申橫渠之思想,以論天人性命,而其歸宗則在存中華民族之歷史文化之統(tǒng)緒。唐氏命名此章為“人文化成論”,其深意既在涵括船山所涉人文歷史領域之廣,更在其承上啟下之“文化統(tǒng)緒”四字上。故唐氏于船山一生著作陳述羅列之后,深切感慨而言:“吾人但就其所著書之體類以觀,即知其精神所涵潤者,實在中國歷史文化之全體。秦漢而還,朱子以外,更無第二人足以相擬。象山陽明良知之教,高明則高明矣。然徒以六經(jīng)注我,而不知我注六經(jīng),終不能致廣大。……唯復知我注六經(jīng),乃上有所承,下有所開。旁皇周浹于古人之言之教,守先以待后,精神斯充實而彌綸于文化之長流。此乃朱子船山精神之所以為大也。”
中國是最早文對“人文”加以考察并得出這一概念的國家。儒家的“人文化成”觀之所以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不僅是由于它從基本的原理人手,更由于它是對經(jīng)驗觀察的一種抽繹與提升: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其實就始于對“人文”的認識。在儒家的經(jīng)典文獻《易經(jīng)》中,早就開始了它對“人文”的特殊內(nèi)涵與意義的關注:“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賁》)。“人文化成”一語即從此段話中提煉而出。古時“文”通于“紋”,即紋理,是指交錯而不亂的線條和色彩。同時又喻變化多樣的修飾表現(xiàn)。進而言之,所謂“文”正是一種“符號”及其交錯而成的形象:其實文化的開端,正在于符號及其組合變化之中。中國古人何以要通過自然紋理來喻指人為意義上的“人文”呢?《易傳》如此解釋道:“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边@里的奧秘就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一句,通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察與思考,從大自然的自身符號悟及“人為”符號的同構性及其意義,中國古人開始感覺并認識到“人文”的功能,因為人文符號可以成為真實世界的表征,通過符號,人才能認知歷史與文化。這使中國古代的智者利用符號的人為建構來透視世界,從而使符號成為文化的最基本因素,這無疑為自己打開了人文意義世界的大門。錢穆先生也曾指出:“易經(jīng)一書,尤其是十翼便是古人用來探討自然與人文之相通律則的?!贝缴钔ㄒ桌?,亦深知僅言理言心,于歷史文化終未為足也,故于人文歷史各領域,廣成其論,廣構其說。對此,唐君毅與船山似心心相印,他十分明確地指出:“故朱子之言理,陽明之言心,于論道德為足者,于論文化歷史,則皆未必足?!倍巴醮絼t不然,王船山之學之言理言心,固多不及朱子陽明之精微。蓋猶外觀之功多,而內(nèi)觀之功少。然船山之所進,則在其于言心與理外,復重言氣?!窖孕睦砼c生命物質(zhì)之氣,而復重此精神上之氣,即船山之善論文化歷史之關鍵也?!碧凭阋云涮赜械亩床炝ν敢姷剑荷普撐幕瘹v史之關鍵,除了須把握儒家心性義理,還須把握“氣”論,尤為重要者是“精神之氣”。以船山之深刻與廣博,當?shù)闷鹨源藲庹摱鴱V涉乎人文化成之各領域者;這是唐先生的結論,故其以“船山精神涵潤中國歷史文化之全體”一語概括船山,實為中的之論。
唐氏堅認:船山之所以力主乾坤并建,宗旨畢竟落實于宇宙人生歷史之日新而富有之人文演變。他深中肯綮地闡述船山此論“如乾之既繼坤以更起,而坤亦自寄于新起之乾。日新富有,相依而進,日生者日成,日成者亦日生,但有新新,都無故故,方可見此天地之盛德大業(yè)也?!贝艘嗉慈宋幕芍盍x所在。更有進者。船山“緣是而其命日降、性日生之說,乃得以立,而更有其人之精神之死而不亡之義?!彼蓝煌鲋x究何在?其對人文化成之大業(yè)有何意義?對此,唐氏自有卓見。
人之性命日生日成,其日新富有,相依而進,故船山又有死而不亡之義。船山謂人亡之后,其氣或精神,非一逝而不還,恒能出幽以人明,而感格其子孫:圣賢英烈之逝,即以其精神。公之來世與群生。
此日生而日成,日新而富有;尤其是其氣或精神,可大往大來于此世界,這真正造就了世間人文化成之大業(yè)。所以唐君毅極贊船山重精神上之氣,即為船山善論歷史文化的最關鍵之處。唐氏以人文化成之視角進一步闡釋了船山所以重乾坤并建之旨:“船山所謂乾坤并建之義,乃謂此天地之健皆存乎順。天地之順皆存乎健:天地之陽皆存乎陰,天地之陰皆存乎陽:……與此陰陽乾坤之德,乃時在日新中,一切生人之命之性之德之道,亦時在日新之中,以益歸于富有之實義者也。”日新而富有,合以成事業(yè),有此理念乃有船山之精神,乃有船山精神涵潤中國歷史文化之全體也。
更為重要者,是唐君毅極為出色而到位地論述了船山以一生學力凝結而成的“歷史文化意識”。誠如其所言,此種歷史文化意識的價值所在,能使“我之心量日宏,我之氣得真渾合于天地古今之氣,使我之為我之特殊個體之精神,與天地古今中其他特殊個體之精神,融凝為一,使我之精神真成絕對不自限之精神:然后我此心此理之為一普遍者,乃真貫人一切特殊之個體,成真正具體之普遍者也。斯義也,陽明朱子之哲學中,實尚未能具有之,而船山則深知之?!彼^“具體之普遍”,實為黑格爾揭示具體真理與普遍真理關系時作出的一個新命題。而在唐君毅的眼中。船山與黑格爾不期然而同之“具體之普遍”,其最為緊要的精神實質(zhì)即在以“我此心此理之為一普遍者,真貫人一切特殊之個體,成真正具體之普遍者也”,實際上,這也就是成就普遍的人文化成之大業(yè)的一個根本前提。此為船山亦為唐君毅的根本理念。眼光之同、精神之同,此所以船山、君毅為不同代之大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