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年楊度研習傳統(tǒng)的帝王之學。后力主君主立憲,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實行帝制,失敗后又一度熱心張勛復辟。隨后又毅然追隨孫中山,為在中國實現(xiàn)民主共和而奔走,而晚年接受共產(chǎn)主義思想。楊度一生中的政治思想變化是較大的,但這也是那個時代眾多知識分子為挽救民藏危亡而不斷追求真理的真實寫照,不能簡單她以投機論之。本文擬對楊度政治思想做一簡單評析,并試圖揭示其嬗變的原因。
關鍵詞:楊度;帝王之學;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共產(chǎn)主義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0)01-0180-D5
楊度(1874--1931),湖南湘潭人,觀其一生的政治思想有四個大的變化。即從帝王之學到君主立憲思想,再認同民主共和思想直至最后接受共產(chǎn)主義思想。這里面既有當時社會大環(huán)境的作用,又有個人因素的影響,本文將對揚度的主要政治思想略作介紹,并將楊度政治思想嬗變原因做一簡單分析。
一、楊度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嬗變過程
1、帝王之學——楊度政治思想的發(fā)端。
楊度早年十分推崇帝王之學,他的帝王之學思想無一不是繼承其老師王闿運的衣缽。王闿運(1832--1916),湖南湘潭人,字壬秋,因其住所名為湘綺樓,世稱湘綺先生,著有《湘綺樓日記》、《湘綺樓詩文集》等,為晚清著名的經(jīng)學大師和詩文大家。王闖運平生最得意之作并非其詩文,而是其頗為自豪的帝王之學。何謂帝王之學?其實質就是“物色、擁戴、輔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在輔佐過程中設非常之謀略,建非常之功勛”。這種學說與以往在斗室之中所做學問不同,不僅要求持此學說的人具有較高的天賦。同時還要善于使用法、術、勢各種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概括起來以下幾個特點:一、名利性極強,以出將入相、得意仕途為唯一追求;二、謀路至上。重術不重德;三、進取不由正道,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四、所說未必所篤,心口不一,矛盾反復;五、善于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在斗爭中能四處逢源。在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長河中。這種帝王之學可謂大行其道,如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張儀等縱橫家便屬于此類人物。這其實就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體現(xiàn),具有強烈的名利思想,認可各類權術潛規(guī)則,其“術”遠比“學”重要。
楊度師從王闿運后,開始全面學習和吸收其師的帝王之學。王閶運的帝王之學不同于傳統(tǒng)帝王之學,由于王闿運是經(jīng)學大師,他強調通經(jīng)致用,把經(jīng)與術結合起來,形成了他的帝王之學??梢哉f,王門的帝王之學有其自身的特點:一、反對宋學,強調《春秋》的變通思想;二、經(jīng)學是撥亂治世的工具;三、居靜不動,察時觀色的處世法則。楊度細心研習王門帝王之學,體會其精神。在王門學習一直到進京會試這幾年里,楊度滿懷壯志。懷滿腹才學,以圖一朝科舉中第,出人廟堂,輔佐圣君,實現(xiàn)其政治理想。正如其所作《滄浪歌》中寫到:“山川紫氣今何處,我欲一往尋真人。蕭曹不足道,管樂何云美。戎衣一襲天下平,重使斯民見伊呂。”這些言論表明此時的楊度政治思想中仍然沒有擺脫圣君賢相的舊式模式,這種思想的內核依然是帝王之學,而且在戊戌年他最后一次參加會試之前他的頭腦仍然局限于傳統(tǒng)帝王之學。
戊戌年會試之際,楊度的思想開始有所變化,即日益傾向學習“新學”,也就是西方的各種政治學說。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京師乃人文薈萃之地,遠比揚度的故鄉(xiāng)湘潭開通便利,其時新學盛行,楊度又結識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的士子學人,使其傳統(tǒng)思想逐步被新學所取代;二、楊度在京會試期間,正值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思潮成為主流,救亡成為時代主題,楊度作為一具有強烈政治參與意識和愛國意識的士子,思想受到極大震動,這也成為他積極學習新思想的動機;三、會試的失敗,使楊度對傳統(tǒng)的經(jīng)學興趣日淡,出于強烈救國的愿望,他把關注領域逐漸轉到西方的先進民主政治思想,尤其是西方的民主憲政思想。于是,楊度的帝王之學便加入了新的“原料”,那就是君主立憲思想。如果說,“實施帝王之學是王闿運教給楊度的政治目標,那么憲政思想成熟之后的揚度,則把帝王之學作為實現(xiàn)憲政的手段。在楊度的政治生活中,帝王之學和君主立憲是其左膀右臂,二者缺一不可”。
2、君主立憲——楊度政治思想的內核。
就晚清憲政思想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而言,大體上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894年中日戰(zhàn)爭,是對西方議會和立憲政治的初步了解時期;1895年甲午戰(zhàn)后到1904年日俄戰(zhàn)爭,是對西方立憲政治的深入探討時期;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到清末預備立憲期間,是對西方政治的全面倡導時期”。而此時的政治大環(huán)境是清政府在面臨庚子慘敗后,陷入全面的權威性和和合法性政治危機,被迫推行“新政”,但是新政前期的成績并不如人意,要求進行政治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加之日俄戰(zhàn)爭中立憲的日本戰(zhàn)勝了專制的俄國,“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從而使人們在感性上認識到立憲優(yōu)于專制。一時間,這種明顯帶有“制度決定論’’意識的立憲思潮在中國大地回蕩,立憲已經(jīng)成為在清政府推進新政過程中一股催化劑。在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政策下,楊度的思想更傾向于君主立憲??梢姡瑮疃鹊木髁椝枷胧窃诮袊媾R民族危機的時候形成的,如果要把楊度的思想分成兩個階段的話,可以以留學日本為界,之前他熱心于帝王之學。后期則注重于對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吸納,最后大約在1906年。楊度結合帝王之學,形成了自己的君主立憲思想。
楊度之所以選擇君主立憲思想作為自己的政治主張,有其自身的理由。在這之前,楊度對西方的政治思想作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他曾形容歐洲十八世紀以來啟蒙運動以來的各種思潮“沛然如驟雨之下”。他極力推崇盧梭、孟德斯鳩和達爾文的政治思想,呼喚自由、民主、平等,建立三權分立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府。但就憲政政體而言,不僅有君主立憲形式,還有民主立憲形式,楊度將兩者做了比較,認為無論是君主立憲還是民主立憲,兩者都是實現(xiàn)憲政的形式,本身沒有商下優(yōu)劣之分,所不同之處一為保留君主,一為廢除君主,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無可分之高下,惟各據(jù)其國之情勢而定之。”既然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兩者沒有本質不同,那么楊度為什么要選者君主立憲而放棄民主共和呢?他認為其因有二:第一,若中國實行民主共和,則對內必然使五族分裂,對外必然招至列強瓜分,從而導致領土不完整。他特別指出實行民主共和有兩個困難:“一目滿、蒙、回、藏人之文化,不能驟等于漢人:二日漢人之兵力,不能驟及于漿、回、藏人?!睂嶋H上,楊度認為如果實行民主共和制度,由于滿、蒙、回、藏等民族的文化的程度遠遠低于漢族,這樣會在民主共和的觀念上不能和漢族達成共識,另外,若漢人取得總統(tǒng)之位,則滿、蒙、回、藏等族“惟有一清朝皇帝在其腦中,此外皆非彼之所知也?!?,君主即國家,他們必然以民族主義而各自分立。而漢人之兵力又不能制服此少數(shù)民族,結果會內亂四起,外國列強則趁機侵入,此時中國危矣!所以楊度認為“欲保全領土,則不可不保全蒙、回、藏:欲保全蒙、回、藏,則不可不保全君主。君主既當安全,則立憲亦但可言君主立憲。而不可言民主立憲。”第二,君主不必廢,也不能廢。其因有三:一是無論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都由國會實際掌握著國家政權。因此“欲多用其力以去君主,亦誠可不必”。二是君主作為統(tǒng)治的象征,君主不僅不必去,而且不可以去,否則“蒙、回、藏問題無求可以解決,不惟革君主為不必之事,抑且為不可之事矣?!比侵袊闆r特殊。他國立憲后,不僅君主存在,還有勢力強大而相對保守的貴族。中國則沒有貴族階層,國民發(fā)達之易,甲于世界各國,“尤不必以君主一人之故,而犧牲全國人民以敵之,貽國家以危害?!睏疃人f的發(fā)達國民,可以理解為使民權伸張、國民公德的發(fā)達和政治素質的提高。
從楊度的主張中可以看出。他不同意用革命暴力的手段來挽救國家,反而認為會破壞國家統(tǒng)一,他之所以主張君主立憲,一方面來自于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還是內心深處的帝王之學,所以楊度的君主立憲就是把帝王之術和立憲思想相結合,通過輔佐有能力的君主,實行君主立憲,開國會,行民權等手段,以達到救國安邦的目的。
楊度的君主立憲思想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軍事、教育等各個方面,他的主張很多都體現(xiàn)在其著作《金鐵主義說》里。該文于1907年分六期以連載的形式刊登在楊度自己舉辦的《中國新報》上。何為金鐵主義?楊度自己認為:“金者黃金,鐵者黑鐵:金者金錢,鐵者軍事。欲以中國為金國,為鐵國。變言之即為經(jīng)濟國、軍事國,合為經(jīng)濟戰(zhàn)爭國。”楊度以“金”代指經(jīng)濟,“鐵”指軍事。楊度的目標就是通過經(jīng)濟的軍國主義把中國改造成世界強國,實現(xiàn)“金鐵主義”的途徑就是經(jīng)濟上發(fā)展工商業(yè),政治上把封建專制政體改變?yōu)榫髁椪w,而楊度對君主立憲制度設計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制定憲法;二是建立責任內閣,三是召開國會。這三者緊密相連,制定憲法是靈魂,建立內閣是手段,召開國會是基石。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國國民的政治規(guī)范。即便是君主立憲國家里,人們也認為“…夫憲法者,國家之根本法也,為君民所共守,自天子以至庶人,畢當率循,不可逾越”。楊度認為制定憲法有三點好處,一是有法才有自由和平等。二是可以使人民爭取人民,成為負責任的人民,三是立憲同時起到限制王權的作用。綜合以上三點,楊度最終認為以國會制定憲法,限制君權,以三權分立的形式控制政府權利,擴大人民的政治參與,保障民權。憲法一旦形成,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國民,無論滿漢,人民的權利應得到相應的滿足。
楊度認為清政府為不負責任之政府,“對內是偷錢之政府,對外是送禮之政府”。他主張建立責任內閣,以責任內閣行使行政權,使政府負責任,君主無責任,這也是君主立憲國家的公例,這樣能達到把清政府這個不負責任的政府改造為負責任之政府的目的。同時,要把清政府之不負責任政府改造為責任政府,也可以采取政治革命手段,楊度認為“政治革命之目的,則以改造責任政府為唯一目的”,也即把君主專制之“惡政府”改造為君主立憲之“良政府”。
至于如何實行政治革命,楊度反對通過暴力手段,而是主張用召開國會的辦法來將君主專制政府改造為君主立憲政府,一旦立憲政府建立,則負責任政府也成。“中國今日欲取不負責任之政府改造為一責任政府,其唯一之辦法,必在開國會也”?!皣鴷?,改造政府之武器也?!迸f國會也是立憲國家至重極要、唯一不可缺少的機關?!叭绻麌抑袥]有國會這一機關,無論用什么辦法,都不能使政府成為責任政府。凡能稱得上為君主立憲的國家,都必然是以國會和政府為國政的兩大樞紐。國會的本質在于人民參政權,重要職權在于監(jiān)督政府,糾彈政府失敗,所以在君主立憲國家。國會和責任政府,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闭匍_國會可以說是楊度君主立憲思想的基石,正如在當時預備立憲的大時代背景下,人們往往簡單地以為只要召開國會。中國的立憲問題就會得到一攬子解決,楊度當時也成為當時國會請愿運動的急先鋒。其實,憲政的實施需要一系列的條件。如“市場經(jīng)濟關系相當發(fā)達,市民階級和中產(chǎn)階級相當成熟,社會政治生活的公認游戲法則、規(guī)范、價值和契約關系能夠被社會成員所普遍遵守,國民的教育文化程度教高且普及,傳統(tǒng)上形成的君主權威合法性的深神話魅力對國民仍然具有相當?shù)奈?,從而在君主與國民之間,形成互容性關系等等”,仔細分析一下當時的中國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這些條件還不是很完備,僅僅幻想依靠召開國會在短短的數(shù)年內由一個中央權威已經(jīng)式微的政府實施君主立憲是非常困難的。
歷史事實證明了楊度君主立憲主張在中國的早殤,其君憲主張經(jīng)歷三次政治嘗試,即清末預備立憲、民初“洪憲帝制”和張勛復辟,無一不失敗,更徹底說明了任何與君主制度有關的事物已經(jīng)使當時的人們深惡癰絕,正如梁啟超所說:“已經(jīng)掛上的民國招牌,縱令以后千千萬萬年再不會卸下。任憑你像堯舜那么圣賢,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有人答應?!睏疃鹊木髁椩诋敃r中國已經(jīng)走不通了。
3、民主共和——楊度政治思想的回歸
對于民主共和思想,楊度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楊度本人其實一直沒有絲毫抬高君主立憲而貶低民主立憲的意思,只是強調君主立憲比民主立憲更適合于中國國情。早年楊度在日本留學時候曾表示“和平而不進步,不如騷動而進步也?!边@里的“騷動”即革命的意思,可見楊度也曾經(jīng)一度有過共和革命的想法。楊度后來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就救亡中國是采取君憲還是共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但誰也說服不了誰。楊度也并非固執(zhí)之人,認同民主革命也可為一救國方略,故當時對孫中山言道:“吾主張君主立憲,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將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期在后日,勿相妨也?!倍覘疃冗€把擅長軍事斗爭的黃興介紹給孫中山,可見其胸襟之寬廣。
但由于楊度對君主立憲思想篤信不疑,故在清廷預備立憲失敗后,又把君主立憲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在袁世凱的整個帝制復辟活動中充當了重要角色。楊度一面發(fā)起“籌安會”,進行組織活動,一面發(fā)表《君憲教國論》。為袁世凱復辟制造理論根據(jù)。楊度的所作所為就是使人們相信中國只可行君主立憲而不可行民主共和,如不然則“欲為強國無望也,欲為富國無望也,欲為立憲國亦無望也,終歸于亡國而已矣。”楊度認為既然立憲國無望,不如舍棄共和而求其他。揚度得出的結論是“非立憲不足以救國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憲。立憲則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則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謂定于一也。救亡之策,富強之率,皆在此矣?!痹跅疃瓤磥恚麄€民國建立后。國家的情況并沒有得到根本好轉,其重要原因也就是未實行君憲而行共和之故,“我國辛亥革命之時,人民激于情感,但除種族之障礙,未計政治之進行,倉卒之中,制定共和國體,于國俗民情之適否,不及三思?!惫蕳疃劝衙駠⒁詠碇袊稳匀晃催M步的原因都歸咎于共和。然而,洪憲帝制很快就失敗了,楊度的君主立憲思想又成為泡影,盡管戴著啼制余孽”的帽子,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我現(xiàn)在仍是徹頭徹尾主張君憲救國之一人,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減?!笨梢娖渌枷胫畧詻Q。1917年張勛擁戴溥儀復辟,楊度一度熱心參與,但不久就發(fā)現(xiàn)張、康的行徑和自己的立憲主張大相徑庭,便發(fā)電反對復辟,稱其為“皆前清末葉不敢為而乃行之于今日共和之后,與君主立憲精神完全相反?!?,張勛復辟的丑劇使楊度對君主立憲的思想開始產(chǎn)生懷疑,心情也十分沉痛:“予于君憲三敗之后,自謂對國家、對主義忠矣,可以已矣,”“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發(fā)入山,不愿再聞世事?!痹谝院蟮膸啄陼r光里,楊度一度潛心研究佛學,同時也對自己的政治思想重新進行審視,思想在逐步地發(fā)生變化。
在楊度隱居的幾年時間里,國內局勢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各種政治力量得到重新整合。國內民主運動風氣云涌,新文化運動滌蕩著人們的思想,備種救國思潮不斷涌現(xiàn),孫中山在南方發(fā)起的護法運動更使楊度看到中國的希望,也時刻鼓動著他的政治參與熱情。他表示“時代不同了,君憲救國論已成廢話,無我法門的成全大我也是空話,現(xiàn)在是改持革命救國論的時候了?!睍r,楊度在思想上已經(jīng)基本接受孫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既如此,楊度便兌現(xiàn)其早年在日本和孫中山的諾言,在1922年孫中山面臨南方陳炯明叛變。北方直系軍閥又蠢蠢欲動,聯(lián)合陳炯明夾擊的危急情況時候,臨危受命,作為孫中山特使,周旋于各軍閥之間,游說直系軍閥最終放棄對孫中山的進攻,可以說,楊度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做了一大貢獻。
4、共產(chǎn)主義——楊度政治思想的最后歸途。
早在日本留學期間,楊度就曾注意到馬克思關于社會平等的理論。但并沒有引起他的足夠重視。經(jīng)過幾十年的探索和思考,楊度理性地分析社會問題,逐步意識到共產(chǎn)主義是一種比孫中山三民主義更為先進的政治思想。加之他參與了1927年營救李大釗共產(chǎn)黨人的行動,在同共產(chǎn)黨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深為他們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時看到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早已拋棄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主張,便更加認同共產(chǎn)主義才能救中國。
此后楊度開始同共產(chǎn)黨人秘密接觸,他對共產(chǎn)黨的方針、政策和宗旨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思想上也逐步接受了共產(chǎn)主義。1929年,楊度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入黨后,楊度利用其特殊身份,獲得了大量情報,為黨做了大量工作,這也許是楊度這位當年熱心君主立憲的人自己都沒想到的巨大轉變。
二、楊度政治思想嬗變的原因
對于楊度政治生涯中的思想變化,許多人認為是一種政治投機,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地看待這個問題。楊度是一個有著較明確政治目標和政治思想的人物,對于其政治思想的變化我們更應該關注楊度所處的中國社會這個大的環(huán)境和楊度個人性格的因素,歸納起來,楊度政治思想的變化有如下原因:
1、危急的國家局勢和民族命運使得時人的思想不斷求變更新,這是促使楊度思想變化的外部社會環(huán)境因素。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國門日益洞開,國權日損,愛國人士紛紛提出各種救國主張。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求強”、“求富”,從變法維新到君主立憲,從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數(shù)百年來,在中國的大地上各種政治思潮交相回蕩,各種救亡圖存運動層出不窮。共同譜寫了百年救國交響樂章。然而,國家危亡的形勢已經(jīng)容不得人們對各種救國理論做深入的探討和研究,許多救國思想在中國大地上匆忙生根發(fā)芽,但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卻結出了苦澀的果實。在這種形勢下,“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似乎成為當時人們一種心態(tài),而對于結果如何,人們就沒有多余時間來考慮了。此路不通,另有他途。楊度的思想變化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走傳統(tǒng)士子科舉功名之路不通,便轉向君主立憲,雖然歷經(jīng)十年而不變。但此種理論在中國的確不能成長起來的現(xiàn)實使楊度最終尋求新的救國方略,孫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又一度成為他的選擇,但是在孫中山逝世后,民主共和日益成為一塊招牌,沒有任何積極的社會意義,楊度在同共產(chǎn)黨人交往的過程中,除感受共產(chǎn)黨人的人格魅力之外,逐步對共產(chǎn)主義產(chǎn)生興趣,最終接受共產(chǎn)黨的主張,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
2、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楊度思想轉變的內部精神因素。
青年時代的楊度是一位意氣風發(fā)、才華橫溢的熱血青年,曾做《湖南少年歌》、《黃河》等詩文,他的那句“若道中華國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名句更是激起了國人尤其湖南人的愛國熱情。在日本,楊度積極參加各種政治救亡活動,表明他不僅是一位理論家,更是一位政治活動家。盡管他認同君主立憲制度,也積極參加袁世凱的帝制復辟活動,但這一切的出發(fā)點主要還是他希望在袁世凱身上實現(xiàn)君主立憲,而非簡單的投機,如在袁世凱積極謀劃復辟期間,楊度就曾向其建言:“去偽共和,行真君憲,設內閣,準人民之程度以定憲政,名實相符,表里如一?!比欢?,歷史又給楊度開了個玩笑,他的政治制度設計恰好被袁世凱所利用,一失足成千古恨,從此“帝制余孽”的帽子就掛在他頭上。但盡管如此,楊度的愛國熱情并沒有因此打擊而消沉下去,他相反繼續(xù)尋找新的救國理論,愈挫愈奮,從君主立憲走向民主革命最后投身于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其晚年的一個輝煌,而其出發(fā)點依然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3、敢于否定、勇于求新的性格特征是其思想變化的心理因素。
楊度的性格里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更新精神,對于自認為正確的主張有他一種近乎固執(zhí)的態(tài)度,甚至不惜與天下人為敵,可是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改正起來也決不姑息,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昔日之我”相決裂。這種“朝聞道,夕死可”的強烈自新精神使他不斷“揚棄”,不斷自新,最終實現(xiàn)他思想上的重大轉變。
另外,楊度思想變化的原因還有他自身對佛學的參悟、孫中山、李大釗等優(yōu)秀人物個人魅力的影響等等。但決定事物變化的是內因,內因通過各種外因的影響,從而使楊度的思想不斷發(fā)生變化,最終順應歷史潮流實現(xiàn)了巨大轉變。
三、余論
歷史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楊度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至今仍然備受爭議的一個人物。從激昂奮進的《湖南少年歌》到為清政府所做的憲政考察報告,從袁世凱的帝制余孽到為孫中山的民主共和奔走南北,從變賣家產(chǎn)營救李大釗到白色恐怖時毅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楊度的一生體現(xiàn)中國知識分子為追求教國真理所走的曲折道路。就楊度個人而言,他是一個具有多重人格的矛盾復合體,“一方面他具有強烈的愛國傾向,努力探求一條行之有效的救國道路,這就形成了他積極向上、人世有為的人生觀。另一方面,他作為封建社會末期的一名知識分子,仍然無法擺脫功名仕途的迷戀和策士之術的誘惑,這就形成了他熱衷功利、注重得失和自命不凡、英雄救世的價值觀念。”這些觀念也正是導致?lián)P度人生跌宕起伏的重要原因。就楊度個人事業(yè)成敗而論,楊度也許算不上一個成功者,他極力推崇的君主立憲主張歷經(jīng)數(shù)次失敗而最終被其束之高閣,而自己也背負“帝制余孽”的罵名;但楊度又是幸運的,他沒有成為歷史逆流的陪葬品,而是能始終跟上時代的主潮流,不斷地讓自己的思想與整個時代的要求相適應,最終實現(xiàn)了思想的巨大轉變,在他人生的最后時刻,他的思想最終放出了耀眼的光芒,正如自己所言:“帝道真如,如今已成過去事;國民救國,繼起自有后來人?!睏疃鹊娜松?jīng)歷,正是中國諸多為實現(xiàn)救亡而追求真理的知識分子中的一個縮影,同時我們也看到數(shù)百年來愛國知識分子探索救國真理的執(zhí)著,也深深體會到他們的困惑與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