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包對于企業(yè)績效的影響是外包戰(zhàn)略研究的核心問題,該問題的研究結果對于企業(yè)在新經濟條件下進行有效的戰(zhàn)略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結合相關基礎理論詳細梳理了該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指出了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問題,為未來進一步深入研究該問題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業(yè)務外包企業(yè)績效綜述
外包是將原本在組織內部完成的功能/職能交由外部組織完成的行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外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fā)展,逐步成為新形勢下企業(yè)獲取競爭優(yōu)勢的主要戰(zhàn)略手段之一。然而,關于外包戰(zhàn)略研究的核心問題“外包對于企業(yè)績效的影響”卻一直未能取得一致的研究結論。本文試圖通過對現(xiàn)有文獻的梳理,找到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為未來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理論界關于外包對于企業(yè)績效影響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聚焦于探討影響外包效果的因素,包括外包業(yè)務的資產專用性、供應商的數(shù)量和討價還價能力、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等等;另一類則聚焦于探討外包戰(zhàn)略與企業(yè)績效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結合外包研究的理論基礎——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CE)和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 Based View, RBV)對該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詳細的梳理。
1、業(yè)務外包的理論基礎
交易成本理論是企業(yè)外包決策中應用得最早和最廣泛的基礎理論。根據(jù)該理論,專用性、交易頻率和不確定性是交易的三個主要特征(Williamson,1991)。資產專用性越低,意味著需要與交易合作伙伴交換的信息越少,制定完備合同越容易,交易成本越低,且交易合作伙伴能夠歸攏需求并利用規(guī)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此時,如果交易頻率高且是標準化的產品,則市場化的治理機制——采購將是較好的選擇;而如果交易頻率低且不是標準化的產品,則混合形式的治理機制——外包則是較好的選擇。對于那些資產專用性高的業(yè)務活動,由于在交易的前、中、后期都需要與合作伙伴交換大量信息,交易成本很高,且對于交易合作伙伴來說通常只有較少的客戶,不太可能形成規(guī)模效應,從而無法降低生產成本,因此,科層治理——內制將是較好的選擇。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中,合同通常是不完備的,交易成本將很高,且通常很難與供應商達成可接受的一致意見,因此科層治理是較好的選擇;而在環(huán)境不確定性低的情況下,則需根據(jù)資產專用性等其他因素來制定內制、外包、還是采購的決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企業(yè)間競爭的加劇,核心能力對于企業(yè)的發(fā)展變得越來越重要,資源基礎理論逐漸取代交易成本理論成為外包研究中的主流理論。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yè)的資源和能力是異質的(Peteraf, 1993),異質的資源和能力是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來源。根據(jù)資源基礎理論,每個企業(yè)各有所長,沒有企業(yè)能夠精通所有的業(yè)務。為了獲得和保持持續(xù)的競爭優(yōu)勢,企業(yè)必須有效地分配自身資源,將其聚焦于核心能力,而將非核心業(yè)務外包給市場上在領域更有優(yōu)勢的企業(yè),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并進而提高企業(yè)績效(Collis,1991; Reve,1990)。
交易成本理論與資源基礎理論對外包的分析比較見表1。
資料來源:Tomas F. Espino-Rodriguez, Victor Padron-Robaina, A Review of Outsourcing from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8,1:49-70.
由上表可以看出,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外包研究存在以下局限:(1)聚焦于交易成本而忽視了其他因素的影響,如企業(yè)現(xiàn)有交易組合和現(xiàn)有能力。(2)交易成本理論的前提是“所有的治理結構主要是為了減少潛在的機會主義”,而外包實踐卻并不支持這一前提。根據(jù)交易成本理論,如果交易專用投資高,則企業(yè)應選擇科層治理,即開發(fā)內部能力或者并購一個擁有該能力的組織。然而事實上,追求這二者中的任何一種治理選擇都可能非常昂貴。而且就重要的交易而言,企業(yè)可能沒有選擇,即使存在機會主義,也只能追求其他形式的治理機制(Barney, 1999)。(3)主要關注單個交易并以此為分析單位,無法解釋外包帶來的組織間合作。資源基礎理論則對這些不足做了一定的補充。資源基礎理論從企業(yè)內部的資源和能力角度來分析企業(yè)的外包決策,彌補了交易成本理論對企業(yè)自身能力的忽視;另一方面,根據(jù)資源基礎理論,合作使組織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能夠取得互補能力,所以盡管存在高的資產專用性,有資源約束的企業(yè)仍然可能會選擇合作。事實上,源基礎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是分別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外包決策,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融和。首先,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基礎理論在分析外包決策時是互補的,這種互補特性基于以下假設:專用資產和獨特的能力擁有相似的特征——不易交易或模仿(Peteraf,1993)。例如,當企業(yè)擁有需要的資源去開發(fā)一項難以模仿的能力,則機會主義的潛力很高,則該活動應該內部化。其次,在解釋外包合作關系時,兩種理論的結合也比單獨運用其中的任何一種理論要有效得多(Gray Wood,1991)。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可以通過交易分析了解有效治理的作用,將企業(yè)理解為組織的經濟行為機構。而運用資源基礎理論則可通過資源分析找到企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
2、影響外包效果的因素研究
基于上述理論,眾多學者對影響外包成功的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Murray et al.(1995)研究表明,資源專用性高時,自制比外包能取得更好的市場和財務表現(xiàn);產品和過程創(chuàng)新程度提高時,外包與組織財務績效負相關,而交易頻率和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則對企業(yè)財務績效無顯著影響。Poppo Zenger(1998)研究表明,業(yè)務的資源專用性越高,外包績效越低;業(yè)務產出測量越困難,外包績效越低;技術組合幅度越大,外包績效越高。而徐綺憶(1999)則研究表明,外包業(yè)務的資產專用性越高,外包的績效越高;外包業(yè)務的不確定性越高,外包合約越不完善,外包績效越低;供應商的商譽越佳,企業(yè)與供應商之間的伙伴品質越好,外包的績效越好。Marshall et.al.(2007)對英國三大電信企業(yè)的案例研究表明,企業(yè)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關系越好,外包成功的可能性越大。Lee et.al.(2008)對韓國企業(yè)的信息技術外包研究表明,與供應商之間的相互信任對于知識共享和外包成功非常重要,并且受到外包初期對相互之間初始印象的影響。Winkler et al.(2008)對德國——印度應用開發(fā)項目外包的案例研究表明,文化差異,包括權力距離、信息系統(tǒng)設計者價值、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等對供應商關系質量有關鍵影響,并進而影響離岸外包的成功。
3、業(yè)務外包與企業(yè)績效的關系研究
為了明晰外包戰(zhàn)略對于企業(yè)績效的影響,已有大量學者在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基礎理論的支撐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然而研究結論卻大相徑庭。
Gilley Rasheed(2000)研究發(fā)現(xiàn),核心業(yè)務或外圍業(yè)務的外包強度對企業(yè)總體績效均無顯著影響。Mol et al.(2005)對荷蘭制造企業(yè)的研究表明,國際外包對于企業(yè)績效沒有顯著影響,國際外包是在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低的交易成本之間的一種平衡行為。李靜(2006)研究認為,外包與企業(yè)的財務績效、利益績效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但是外包可以通過影響企業(yè)的某幾種競爭能力來間接影響企業(yè)的財務和利益績效。Lars Bengtsson et al.(2009)對瑞典工廠的大規(guī)模調查研究表明,制造外包對工廠的運作績效無顯著影響。
Tomas F Espino-Rodriguez(2005)對西班牙酒店的外包研究表明外包對于企業(yè)的財務績效有正面影響。鄭真(2007)則研究表明外包強度與企業(yè)財務績效、創(chuàng)新績效、經營績效均顯著正相關,企業(yè)的核心競爭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企業(yè)靈活性在外包強度和企業(yè)績效間起中介作用。而Satyendra Singh(2009)對印度本土和在印度的外資企業(yè)所進行的外包研究表明,市場導向和外包都有助于企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而外包還有助于企業(yè)績效的提高,低風險市場導向和高風險外包的企業(yè)績效較高。
Leachman et al.(2005)和Dabhilkar Bengtsson(2008)研究發(fā)現(xiàn),外包對企業(yè)績效有負面影響。Carmen Weigelt(2009)研究表明,對外包依賴的增加會降低企業(yè)干中學、內部投資和隱性知識的應用,從而破壞企業(yè)的整合能力和市場績效。
另外,Gilley Rasheed(2000)還考察了企業(yè)戰(zhàn)略和環(huán)境動態(tài)性的調節(jié)作用,李志奇(2004)則考察了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調節(jié)作用。Gilley Rasheed(2000)、李志奇(2004)、李靜(2006)、鄭真(2007)通過外包強度(外包業(yè)務數(shù)量占全部業(yè)務數(shù)量的百分比*針對每一項被外包出去的業(yè)務,其外包出去的業(yè)務量平均占該業(yè)務總業(yè)務量的百分比)來度量外包戰(zhàn)略,其它研究者則主要通過采購成本/制造成本或采購變化成本/制造成本來度量外包戰(zhàn)略。
4、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來可以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從上述文獻綜述可以看出,目前關于外包對于企業(yè)績效影響的研究存在以下問題:1.對第一類問題和第二類問題的研究存在一定地脫節(jié),在研究外包與企業(yè)績效間關系時未能充分考慮影響外包效果的各因素的作用。由第一類問題的研究結果我們看到,交易的資產專用性和與供應商之間的伙伴關系是影響外包效果的兩個重要因素。在第二類問題的研究中通過對核心業(yè)務與非核心業(yè)務的劃分,將交易的資產專用性程度納入了考察范圍,但與供應商之間的伙伴關系卻未能得到體現(xiàn)。2.對外包戰(zhàn)略的度量過于簡單,未能充分體現(xiàn)外包戰(zhàn)略的內涵。顯然,外包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關于應該外包多少業(yè)務的戰(zhàn)略,更是一個關于如何構建與供應商之間合作伙伴關系的戰(zhàn)略,因此僅通過外包的數(shù)量來度量外包戰(zhàn)略是不夠充分的,這也可能是導致該問題無法得出一致結論的一個原因。3.由于根據(jù)現(xiàn)有理論基礎無法對該問題得出一致的研究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需要補充新的理論來完善該研究。
因此,綜合上述問題,未來可以考慮將關系觀納入外包戰(zhàn)略的理論基礎。關系觀告訴我們,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來源不僅僅存在于企業(yè)內部擁有的資源,還來源于企業(yè)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大多數(shù)企業(yè)的外包實踐表明,外包戰(zhàn)略對于企業(yè)績效是有積極促進作用的,而這種促進作用不僅僅來源于通過對內部業(yè)務的有效治理而降低成本,更來源于對外部資源的有效運用,尤其是與外包合作伙伴之間的有效合作所帶來的新的競爭優(yōu)勢的作用。因此,未來可根據(jù)關系觀重新審視外包戰(zhàn)略的內涵,將與供應商之間的伙伴關系戰(zhàn)略納入到對外包戰(zhàn)略的度量中來,從而將第一類問題和第二類問題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Williamson O.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1,36 (2), 269-296.
[2]Peteraf M. The Cornerston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79-191.
[3]Collis D.J. A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Global Competition: The Case of The Bearings Industr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ummer Special Issue,1991(12):49-68.
[4] Reve T. The Firm As a Nexu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racts [J], in Aoki M. et al, The Firm as a Nexus of Treaties, London,1990:36-88.
[5]Barney, 1999
[6]Gray B., Wood D.J. Collaborative alliances: moving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ural Science, 1991, 27 (1): 3-22.
[7]Murray J.Y., Kotabe M., Wildt A.R. Strategic and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global sourcing strategy: a contingency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1st Quarter, 181-202.
[8]Poppo L., Zenger T. Testi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the firm: transaction cost, knowledge based, and measurement explanations for make-or-buy decisions in information servic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19, 853-877.
[6]徐綺憶,信息系統(tǒng)委外程度與績效之影響因素:一個二階層的實征性研究[D].臺灣中央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9.
[9]Donna Marshall, Ronan McIvor, Richard Lamming. Influences and outcomes of outsourcing: Insights from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J]. Journal of Purchasing Supply Management, 2007(13):245-260.
[10]Lee C., Lee K.et al. Internal capabilities, external networks. and performance: A study on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615-640.
[11]Jessica K. Winkler,Jens Dibbern,Armin Heinzl.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ffshore outsourcing-Case study results from German-Indian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jects[J]. Information System Frontier,2008(10):243-258.
[12]K. Mattew Gilley, Abdul Rasheed. Making More by Doing Less: An Analysis of Outsourcing and its Er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1, 26(4), 763-790.
[13] Michael J. Mol, Rob J.M. van Tulder, Paul R. Beij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5 (14):599-617.
[14]李靜. 資源外包與企業(yè)競爭能力、企業(yè)績效關系研究[D] . 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5]Lars Bengtsson,Mandar Dabhilkar. Manufacturing outsourcing and its effect on plant performance-lessons for KIBS outsourcing [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9 (19):231-257.
[16]Tomas F Espino-Rodriguez,Victor Padron-Robaina.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outsourc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hotel sector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26):707-721.
[17]鄭真.浙江省企業(yè)外包強度與企業(yè)績效的關系研究[D]. 浙江工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8]Satyendra Singh. How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utsourcing Create Capability and Impact Business Performance [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9, 51 ,5457-471.
[19]Leachman C., Pegels C.C., Shin S.K.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determina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5,25(9), 851-874.
[20] Dabhilkar M., Bengtsson L. Invest or divest? On the relative improvement potential in outsourcing manufacturing [J]. Production Planning Control, 2008,19 (3), 212-228.
[21]Carmen Weigelt. 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New Technologies on Integrative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30): 595-616.
[22] 李志奇. 高新技術企業(yè)資源外包及其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D]. 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4.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暨南大學企業(yè)發(fā)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