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一門高尚的藝術,是中國文化四大國粹之一(其他為琴、棋、畫)。它是藉助于漢字的書寫,以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
漢代蔡邕《筆論》中講:“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碧拼鷱垜谚段淖终摗吩?“文則數(shù)言見其意,書則一字見其心?!?/p>
書法不僅以改變氣質、陶冶性情為目的,還具有延年益壽的保健作用。比如,唐朝有個和尚皎然,曾作詩:“濁酒不飲嫌昏沉,欲玩草書開我襟?!钡莱隽藭ㄓ信沤庥魫?、憂愁,使人昂揚向上的作用。
古往今來,人們把寫毛筆字與健身長壽聯(lián)系在一起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習字是腦力勞動,它可以鍛煉人的思維能力;同時也是輕體力勞動,它幾乎需要周身活動。因此習字被許多人比喻為練“氣功”。毛澤東說過:學習書法能“休養(yǎng)腦筋,轉移精力,增進健康?!标愐阋苍f過:“書法系藝術勞動,亦系體力勞動?!?/p>
實踐證明,練習書法不僅要展紙揮毫潑墨,還要用心用神用氣。每日臨池握筆,開卷書寫,必然端坐凝視,專心致志。寫字時頭正、肩松、身直、臂開、足安;執(zhí)筆則指實、掌虛、掌豎、腕平、肘起。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漸次過渡到肩——肘——腕——掌,最后貫注到五指,運行于毫端。古人云:“力發(fā)乎腰”,“務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就是指此而言。練字看上去只是手在動,其實全身的氣血都在運行,書寫者絕慮凝神,心正氣和,身安意閑,血脈通暢,完全進入了“練功”的境地?!缎男g篇》云:書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氣,散心中郁也。故書家每每得以無疾而壽。長年累月堅持不懈地學習書法是養(yǎng)生強身之妙法。自古書家多長壽,亦人所共知。
醫(yī)學專家研究得出可使人長壽的二十種職業(yè)中,書法名列榜首。我們從以下古今書法家壽齡中不難看出,習書對人的健身益處。隋唐之際的虞世南終年80歲,唐代的顏真卿被害時79歲,柳公權享壽88歲,明代文征明去世時90歲,董其昌活到82歲。清代俞樾86歲時,為江蘇巡撫手書唐代張繼《楓橋夜泊》詩,此書一刻碑,拓片便廣為流傳。百歲以上的有朱屺瞻、蘇局仙、孫墨佛。其中難能可貴的是孫墨佛在107歲時,還為參加奧運會的體育代表連寫了20幅字,并說“我的長壽之道就是寫字,以書養(yǎng)性。”可見學習書法對活躍老年人文化生活和陶冶性情、延年益壽有極大的益處。
當代的書法大家啟功、胡問遂、武中奇等都年過90歲,他們曾吟詩云:“已是容顏改,何曾筆墨閑。”無論古人、今人都從書法與長壽的微妙關系中悟出了很多有益的道理。
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的藝術,因為它顯出驚人的奇跡,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書者從中得到藝術享受,久之自得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