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僅是孔氏族人和“曲阜二師”之間有關(guān)名譽問題的爭論,而是涉及到如何評價孔子,以及孔子新的歷史地位的大問題。
1929年6月8日晚,山東省曲阜第二師范學院禮堂燈火通明,由學生劇團自己排演的新編歷史劇《子見南子》正在上演。
誰也沒有想到,這場在校內(nèi)公演的歷史劇,居然會在一個月后成為全國輿論的焦點,并將魯迅、林語堂、孔祥熙等文化界、政界名人,拉入到這場爭論之中。
孔府門前演戲
《子見南子》的劇本,由林語堂創(chuàng)作于1928年,發(fā)表在魯迅和郁達夫合編的《奔流》月刊1卷6期上。
主要情節(jié)是,孔子周游到衛(wèi)國,衛(wèi)靈公的夫人南子,要創(chuàng)辦“男女同學”的“六藝研究社”,請孔子“領導指教”。劇中的南子年輕美麗,瀟灑大方,思想新潮,而孔子則顯得呆頭呆腦,古板正經(jīng),主張“男女有別”,試圖“興樂復禮”。
戲劇在結(jié)尾處達到高潮:孔子被南子感化,和學生子路一起看著南子且歌且舞,并贊嘆:“這才是真正的詩,真正的禮,真正的樂?!?/p>
林語堂在劇本中,本來并沒有丑化孔子的想法,只是將孔子從一個“圣人”還原成“一個有情有欲,有血有肉的人”。他認為,從“幽默方面看去,才能達到對孔子性格美點的真正領略”。
劇本發(fā)表后,立刻引起極大反響。經(jīng)歷過“新文化”、“五四”運動洗禮的青年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這部構(gòu)思精巧、語言幽默的作品,大喜過望,紛紛組織排練上演,用作“反孔”宣傳。其中,位于山東曲阜的山東省立第二師范學院由于位置特殊,更是受人關(guān)注。
曲阜,是孔子老家,孔氏族人世居于此?!扒范煛蔽挥诳赘畺|側(cè),由清末孔氏后人創(chuàng)辦的“曲阜四氏師范學院”改建而來,歷任校長也大多為孔氏族人擔任,“尊孔”、“崇古”的風氣比全國其他學校更加濃厚。
1920年,新任校長范炳宸到任。范炳宸是清末留日學生,深受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理念的影響,他的到來使學校風氣為之一變?!蹲右娔献印吩拕∩涎輹r,“曲阜二師”校長為宋還吾。宋還吾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深受“新文化”思想熏陶,1928年,宋到任后,多聘任新派教員,并主張學生應多關(guān)心政治。
6月8日的演出,是在“曲阜二師”學生會的主持下舉辦的。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學生會特地借用了孔府的器具作道具,并送票給孔府。學生們還在大街小巷張貼海報。演出當晚,觀者如潮?!岸煛倍Y堂水泄不通,臺下觀看演出的不僅僅是本校學生,還有不少曲阜鄉(xiāng)里父老。
戲劇高潮處,扮演孔子者的一個個滑稽的舉動,惹得觀眾哄堂大笑,而臺下受邀觀劇的孔府族人則怒不可遏,演出未完,即拂袖而去。
“先祖名譽”
演出結(jié)束不久,一封由孔氏族長孔傅堉牽頭撰寫的呈文,就抵達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呈文稱演出丑化圣人,并提出“速將該校校長宋還吾查辦,昭示大眾?!?/p>
數(shù)千年來,孔府在山東一直受到無比尊崇。即便是受到“新文化”、“五四”思潮的沖擊,孔府在山東的地位也依然穩(wěn)固。尤其在張宗昌主政期間,提倡修孔廟、祭孔,教《四書》,直到1928年離開。
孔府族人之所以選擇越級上告,也與時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的何思源有莫大關(guān)系。張宗昌離開山東后,繼任的韓復榘任命何思源為教育廳長。何到任后,聘任了不少深受“新文化”和“五四”思潮影響的教育界人士,在各級學校任職,宋還吾就是其中之一,宋還是何思源的北大校友。
與山東“倒孔”人士逐步占據(jù)主流地位不同,在南京國民政府當中,形勢則要復雜得多:曾經(jīng)參與或受到“新文化”影響的官員多贊成“倒孔”,而和傳統(tǒng)教育聯(lián)系密切的官員則多贊成“尊孔”,這也導致政府政策常在左右搖擺之中。1928年,國民政府大學院曾明令學校禁止祀孔,并頒布教育方針,以“三民主義”替代“讀經(jīng)、尚武、尊孔孟”。但也在同一年,蔣介石在參拜孔廟時,又稱孔子是“千秋仁義之師,萬世人倫之表”。
在此大背景之下,一所“地方院校”內(nèi)部的一場演出引發(fā)的“先祖名譽”的爭論,就逐步變成“尊孔”、“倒孔”兩派借題發(fā)揮的道具,并最終完全超出了爭端當事人的控制范圍。
孔氏族人的告狀信先是到了教育部部長蔣夢麟手中。蔣是蔡元培的學生,也曾做過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在他看來,一場學生排演的話劇并不值得如此小題大做,并以此回復孔氏。
但很快,孔氏族人找到了時任國民政府工商部部長,同是孔氏后裔的孔祥熙。孔祥熙則將這件事轉(zhuǎn)呈給了蔣介石。在蔣介石的批復下,教育部于6月16日下發(fā)“訓令第八五五號”,要求山東省教育廳對此事進行調(diào)查。
蔣夢麟于是派參事朱葆勤會同何思源一起辦理此案。調(diào)查結(jié)束后,何思源向蔣夢麟做了匯報,稱《子見南子》一劇“并非該校自撰”,完全根據(jù)林語堂所編成劇本,“至扮演孔子腳色,衣冠端正,確非丑末?!蓖瑫r還表示“又查學生演劇之時,該校校長宋還吾正因公在省”,對此事沒有任何責任。
宋還吾也自己上書教育部進行辯解,稱“本校所以排演此劇者,在使觀眾明了禮教與藝術(shù)之沖突?!辈⒎Q孔氏族人的告狀信“真是信口胡云”。
“二師”學生會甚至向全國發(fā)出通電,認為“惟對于孔氏族人所呈控敝校校長各節(jié),認為絕無意義。斷難成立罪名,公論其在,不可淹沒”。并且表示“敝會同人在此時期絕不向封建勢力低首降伏?!?/p>
風波擴大
孔氏族人和“曲阜二師”之間的糾葛,新聞界很快進行了大規(guī)模報道。敏感的大眾傳媒顯然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孔氏族人和“曲阜二師”之間有關(guān)名譽問題的爭論,而是涉及到如何評價孔子,以及孔子新的歷史地位的大問題。
7月8日,《大公報》以“丑扮孔子引起風波”為題,連續(xù)刊發(fā)文章,對事情的進展進行報道。其它如《民國日報》、《新聞報》、《華北日報》也紛紛跟進。
接受新文化理念的大眾媒體,大多對孔氏族人提出批評,僅《民國日報》就連續(xù)刊發(fā)《關(guān)于“子見南子”——連死人也罵不得》、《因“子見南子”想到孔子學說在今日之地位》等文章予以抨擊。
上海報紙《金剛鉆》甚至發(fā)表文章稱,孔氏之所以要引發(fā)訴訟,不過是想借機排擠“曲阜二師”。
在全國輿論一邊倒的情勢下,蔣夢麟等新派勢力,也借機認可山東省教育廳的報告,認為孔氏族人控告二師學生演“子見南子”一案,查無實據(jù)?!岸煄熒袩o侮辱孔子事情,自應免予置議?!?/p>
教育部本想就此了事,孰料風波又起。孔氏族人又遞交呈文,認為教育部前去調(diào)查的參事朱葆勤“偏袒一方,查復不實”。而孔祥熙等人,也借此對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提出彈劾?!暗箍住焙汀氨?住眱煞饺笋R又起爭論。
迫于孔祥熙等人的壓力,山東省教育廳不得不下令,將宋還吾“只得調(diào)廳,另有任用”,并將主持排演此幕話劇的學生會會長王宗佩、劉子衡等開除學籍。
這顯然是兩派平衡妥協(xié)的結(jié)果——孔氏族人的要求部分得到滿足,但校長宋還吾并未被查辦,只是調(diào)離原職而已。
這樣的處理結(jié)果,雖非以信奉新文化思想為主的教育部官員的初衷,但在國民政府內(nèi)部“尊孔”潮復起的情勢下,沒有釀成更嚴重的后果,已屬不易。
但在思想更加激進的“倒孔”派看來,這種結(jié)果無疑意味著失敗。魯迅對此極為不滿,他隨后撰寫了《關(guān)于《〈子見南子〉》一文,不但詳細記錄了整個事情的全過程,還提到“只得調(diào)廳,另有任用,其實就是‘撤差’也矣。這所謂‘息事寧人’之舉,也還是‘強宗大姓’的完全勝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