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閱讀”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有悖于傳統(tǒng)細致深入的閱讀方式,讀書一味地淺嘗輒止,不在精神和思想領域作更多的探究。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與我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國情有關。在浮躁的心態(tài)下,讀書變得更多地與功利性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一種人們用來相互區(qū)分所謂的層次,或者說是用于標榜自我的工具,成為一種休閑、娛樂的附屬消費品。進入新世紀,伴隨著以網(wǎng)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涌現(xiàn),人們閱讀的媒介和內(nèi)容,不斷呈現(xiàn)多元化的態(tài)勢,快餐式、碎片式、瀏覽式的閱讀方式更加風靡。大部分研究者認為,此時的淺閱讀是指不需要思考的、圖文的、跳躍式的閱讀。
作為伴隨著網(wǎng)絡時代到來的一種閱讀方式,淺閱讀除了能與傳統(tǒng)閱讀一樣獲取信息外,更注重追求閱讀過程中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因而閱讀者的大腦除了產(chǎn)生刺激感官的某種反應外,只能留下些零零散散的片段。如今,人們過分追求著淺表性的閱讀體驗,無視文字、語句的深意,對于無中心的、拼貼的、復制的、游戲的、媚俗的閱讀內(nèi)容狂熱異常。
一 “淺閱讀”時代的特征
1 淺表化閱讀
以網(wǎng)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帶來信息大爆炸,使得信息無處不在。雖然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但是,海量信息在短時間內(nèi)為人們的注意力與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理查德·沃爾曼認為,當現(xiàn)代人面對大量信息卻無法進行有效分析與處理時,不免會患上“信息焦慮”癥。人們?yōu)榱藬[脫面對這些海量信息所產(chǎn)生的無形的壓迫感,淺層次地閱讀就成為信息處理的一種應急反應,也就成為閱讀的必然選擇,這也是“淺閱讀”時代最明顯的表征。名著普及本、精簡本、口袋本的盛行,財經(jīng)、勵志類圖書以股市語言行文替代學術說理,以及各地書店中通俗讀物多居排行榜前列的現(xiàn)象,都足以表明人們的閱讀仍舊追求速度與表面。
2 視覺化閱讀
所謂視覺閱讀,是指在淺閱讀過程中圖文并茂的信息取代了單一乏味的文字成為閱讀的客體,使人們更多地享受圖像審美帶來的視覺快感。與傳統(tǒng)閱讀相比,縮減文字、增加圖像是淺閱讀的一個重要特征?,F(xiàn)在,當我們進行閱讀時,圖像符號已經(jīng)成為主角。而我們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卻被化簡成圖像符號的附庸和注釋。視覺文化已經(jīng)悄悄地動搖了文字長期以來的獨霸地位,人們的閱讀習慣更多地集中于對圖像的認同與寵愛。
3 娛樂化閱讀
當下社會,人們在閱讀時也會出于明顯的娛樂目的,以好玩、有趣作為宗旨,而并非是為了獲取知識。閱讀也就由過去嚴肅和敬畏之舉,變?yōu)檩p浮玩味的感官享受。伴隨網(wǎng)絡、手機等數(shù)字媒體的發(fā)展,其強大的娛樂功能越來越彰顯,娛樂化的“淺閱讀”趨勢日益明顯。雖然閱讀需要趣味,但不能只為了趣味、娛樂而閱讀:特別是要獲得全面而系統(tǒng)的知識,就必須回歸書本、回歸經(jīng)典,必須沉下心來好好讀書。
4 隨意化閱讀
“淺閱讀”時代的閱讀環(huán)境,也有很大的隨意性。過去,閱讀地點是刻意選擇的,通常在安靜的教室、圖書館、書房閱讀,大多需要正襟危坐,懷著嚴肅而敬畏之心;而現(xiàn)在,人們在行走途中,在休閑娛樂中,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閱讀。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最新“國民閱讀調(diào)查分析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手機閱讀在14歲~70歲國民中所占的比例已超過10.0%,我國18~70歲國民“手機閱讀”平均每天閱讀時間為4.47分鐘。由此看來,隨著手機媒體的快速崛起,閱讀已成為能隨時隨地發(fā)生的一種行為。
二 “淺閱讀”時代:編輯文字意識淡漠的表現(xiàn)
在“淺閱讀”大環(huán)境下的編輯,常-常隨著時代的洪流,一味迎合受眾淺層次的閱讀需求,而忘記了作為文化凈化者的使命所在,并隨著讀者對于文字要求的降低,逐漸忽視自身的文字能力與文學素養(yǎng)。因此,編輯在文字意識方面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缺乏咬文嚼字的耐性
作為一名編輯,語言文字是其基本功。因此,編輯對語言文字一定要有深入探究、咬文嚼字的興趣。作為一名文化的傳承者,不了解文字,就無法編輯,進而會造成文化宣揚的斷裂與阻塞。試想一名編輯的文字素養(yǎng)都不高,大眾怎樣才能在精神與文化傳承上進步呢?
第二,對于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把握粗疏
電腦中文信息處理系統(tǒng)是一次深刻的變革,對于中文的發(fā)展和規(guī)范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但并不能說這種文字信息處理是完備的。任何先進的硬件條件,也取代不了人的素質(zhì)這一軟件條件。就像目前國內(nèi)使用十分普及的計算機軟件Word6.0和Word7.0中文版本中,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差錯,信息化時代對語言文字的要求更加嚴格,編輯一味的相信電腦,而忽視了人為的把關,就會使編輯成為被動接收、不懂得思索的文字加工機器。因此。多了解一點計算機知識,以便更正電腦中一些相關的差錯,編輯出規(guī)范、標準的文稿,還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急功近利,媚俗傾向嚴重
不少編輯存在著短期化思想,只求得一時的效應,而不顧出版后對于社會大眾的影響。這種功利性、媚俗化的出版物,媒介成果越多,越是對文化的損耗。不少出版物淺薄、低俗、粗制濫造,再加上虛假推介、過度炒作,使讀者非常反感。殊不知,編輯是一種崇高的文化職業(yè),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這個關需要編輯來把。只有把好這個關口,社會文化的整體風氣才能得以提高。
三 “淺閱讀”時代:編輯文字意識淡漠的原因
1 以快餐消費意識為主的流行文化浸染
當今“淺閱讀”時代,讀書不求甚解、淺嘗輒止,把“書籍”當成讀過就可以扔掉的消費品。一方面作為消費主義在閱讀領域的體現(xiàn),“淺閱讀”更可以看作是一種直線式的閱讀,其目的是在遵從時間的經(jīng)濟學原則下,使讀者以最快的速度瀏覽信息,同時獲得感官愉悅。例如當今的“惡搞”文化、“水煮”文化,以戲謔娛樂的方式,試圖闡釋經(jīng)典的深刻內(nèi)涵,在滿足受眾“淺閱讀”需要的同時,歪曲了經(jīng)典的本來面目,使其深刻雋永的思想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淺閱讀”以滿足自我需求為第一。首先通過閱讀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要、生存需求。通過“淺閱讀”,迅速剝離“需要”和“不必要”的信息,將“需要”的信息取出,“舍棄”不必要的。其次通過“淺閱讀”,人們得以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某些具有深度文化的商品同時彰顯了一種符號價值,人們通過占有來比較、抬高自己的身份。很多熱銷圖書大多表達對于當今流行文化的態(tài)度和看法,其中評論感悟,篇幅都不算長,文章之間沒有瓜葛,因而讀起來可以斷續(xù),不覺疲累。這樣的內(nèi)容和閱讀方式頗得一些白領小資人士的青睞,并以此標榜自己的精英姿態(tài)、不凡品位和新銳思想。在這樣的文化潮流中,編輯耳濡目染,往往隨波逐流,對自身的認定難免出現(xiàn)偏差,其對于文字的把握也必然會出現(xiàn)相應的問題。
2 編輯受新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
時下我們所謂的“淺閱讀”,更多的是來源于網(wǎng)絡閱讀習慣的影響。隨著信息的海量膨脹,24小時越縮越短,人們?yōu)g覽式的“淺閱讀”增加,尤其是在線瀏覽(帖子、博文等)的出現(xiàn),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的閱讀形式??梢哉f,網(wǎng)絡為“淺閱讀”提供了生長的溫室。超鏈接作為網(wǎng)絡文本的最有代表性的表現(xiàn)形式,讀者在瀏覽信息的過程中,完全實現(xiàn)了多類內(nèi)容的分散與聚合,極具跳躍感。淺閱讀正是利用了網(wǎng)絡超鏈接,從而實現(xiàn)了多類內(nèi)容間分散一聚合一分散的鏈條,并最終統(tǒng)一在網(wǎng)絡這一整體之中。與此同時,這種跳躍感的淺閱讀方式也使得讀者只能走馬觀花地閱讀,不能夠連續(xù)思考。此外,網(wǎng)絡上大肆宣揚的娛樂精神,像是晝夜不停的狂歡,充斥著人們的眼球和耳膜。速食時代的民眾,享樂至上的心理,在網(wǎng)絡這一新興媒體上得到最為全面的爆發(fā),成為宣泄人們內(nèi)心壓抑情緒的工具,從而忽視了網(wǎng)絡作為大眾傳播媒介本應擔負的教化啟迪民眾的社會責任。編輯工作者也正是在這樣的媒介環(huán)境中迷失了方向,找尋不到文字與文化的真正品位。
3 編輯人員對自身文字與文化素質(zhì)的忽略
目前,公眾對于大眾傳媒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不信任,而造成這種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編輯人員因長期以來缺乏積淀而造成的種種啼笑皆非的失誤。沒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和過硬的案頭功夫,只會讓修改的文章呈現(xiàn)刻意的斧斫雕琢之痕,失去了寫作者原有的語言特色。更有甚者在改稿時亂開殺戒,把文稿中某些本來音韻、語調(diào)、節(jié)奏配合得很好的詞句亂改一氣,成為適合自己“口味”的詞句,破壞了文本本身的和諧。殊不知,較強的文字意識,本應是編輯人員的基本素質(zhì)。
出版人龔曙光認為:“為獲取信息進行的淺閱讀和為獲取知識進行的深度閱讀,顯然是很不一樣的。信息永遠只是我們用于聚合自身思想的素材和原料,它不是思想本身,而深度的書籍閱讀是保證那些通過瀏覽獲得的信息碎片整合成思想的手段。”因此,編輯要正確理解“淺閱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通俗流暢,但不放棄更深層面的審美追求的“淺閱讀”可以存在,而迎合那種低俗、濫情、無聊,毫無深層審美指向的“淺閱讀”趨勢的“淺編輯”、“淺出版”是不可取的。編輯應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通過自己的出版物滿足受眾對于文化、信息的渴望。正如中國著名編輯學家戴文葆先生所說,編輯應當是人類文化的保存和記錄者,也是整理和創(chuàng)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