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以來,西方媒體和政要不斷發(fā)表言論,紀念柏林墻倒塌20周年。我不禁想起了20多年前到柏林墻參觀采訪的經歷。為了讓自己的回憶更準確一些,我還找出了當年的采訪筆記。
1983年6月12日,我作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德語部記者何廉(兼翻譯)組成“中國廣播記者組”,到民主德國采訪。當時我國與蘇聯的關系已有所緩和,與民主德國的關系恢復得更快一些。此前多年兩國很少有互訪,更少有新聞界之間的交往。我們去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采訪,向國內介紹民主德國的現實情況;二是實地了解和感受民主德國。民主德國廣播委員會對中國去的廣播記者組非常重視,我們到達的第二天就安排參觀柏林墻。他們解釋說,這是一次特意安排,對其他國家的記者是不安排的,你們是第一個被接待的廣播記者組,并說明“不供報道”。
柏林墻自1961年開建以來,早已被西方輿論炒作得沸沸揚揚,但對其具體的真實情況我們并不了解,自然也十分好奇。在到達后的第一天,我們參觀民主德國柏林電視塔,登高望遠,就迫不及待地俯瞰柏林墻的走向。柏林墻由上而下看去像一條灰色的水泥“馬路”,蜿蜒曲折地環(huán)繞著西柏林,施普雷河從下面穿越;這條“馬路”有時從一個村子的中間或一座橋的中間穿過,把一個村子、一座橋分成兩半;在勃蘭登堡門,一條連通的長衢大道被截斷。放眼望去,西柏林方向是一片開闊的綠地,據介紹原為西柏林的民航機場,現在不用了,屬于美國占領區(qū)。
當地時間14日上午9點,我們走進了位于勃蘭登堡門左邊的警衛(wèi)室,接待我們的是巴登上校。他首先把我們帶到一座模型前面,介紹說,二次大戰(zhàn)后,德國一分為二,柏林一分為二,民主德國的首都是柏林(又稱“東柏林”),與它毗鄰的是“西柏林”,被美、英、法共管。他指著一條彎彎曲曲的線路說,這是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之間的邊界,實際上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條約組織兩大軍事組織之間的邊界。這里經常出事,如果發(fā)生沖突那就危險了,就會發(fā)展成為兩大陣營、兩大組織之間的沖突。
巴登說,我們的鄰居不承認東柏林,不承認這條邊界,只承認1937年的邊界,說這條邊界不是國家之間持護照的邊界。因此他們不尊重這條邊界,經常在邊界挑起沖突。西柏林是在我們民主德國國土上的一座孤島,也是聯邦德國和美、英、法等西方國家進行滲透和擴張的橋頭堡。他們利用這條165公里(有的報道為166公里、155公里、106公里不等)難以設防的邊界滲透、騷擾、挑釁,以圖謀實現吞并民主德國。
巴登說,社會主義的敵人在西柏林特別多,有駐軍13000人,有龐大的警察隊伍,有77個法西斯組織,他們組織在邊界鬧事,甚至把武器運進柏林;另外有80多個組織搞策反活動,用金錢收買,用職業(yè)誘惑,造成大量人員外逃,把民主德國的大批知識人才策反到聯邦德國去,企圖打亂和阻撓我們的經濟發(fā)展計劃。他說,邊界沖突頻繁發(fā)生,防不勝防。從1961年到現在(1983年6月)已經發(fā)生15萬多次沖突,而且呈迅速上升趨勢,1978年有9000多起,1981年就有14000多起。他們打槍、扔炸藥,打死炸死婦女和兒童;他們扔黃色宣傳品,喊話,在柏林墻的那一面寫標語口號“德國只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領袖!”寫“希特勒萬歲!”他們的坦克時常開到邊境線這邊來。1982年6月美國總統(tǒng)里根到西柏林觀看柏林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也來過。我們要保衛(wèi)國家的領土和安全,從1961年開始封鎖邊界,建立柏林墻,設立了83個邊境站。柏林墻完全建在民主德國的領土上,向外還保留五至七米寬的邊境地區(qū)。
隨后,巴登上校陪同我們參觀了位于勃蘭登堡門一帶的柏林墻。近距離觀察,柏林墻是用一塊塊豎起的大型水泥預制板連接起來的長墻,并非整齊劃一,看得出有的路段借用了原來的磚墻,把原有的拱形門堵起來;柏林墻約有兩人高,也并不厚,每隔一段豎立著說明和“警告”牌。在勃蘭登堡門搭起的兩個水泥看臺上,可以瞭望西柏林,我們發(fā)現對面也有人向這邊瞭望、照相,彼此相對,指指劃劃。柏林墻的另一面被各種顏色和口號涂抹得一片狼藉。
對柏林墻的修建,民眾的看法不一。大多認為為了國家安全,這是一個不得已采取的措施。陪同我們的民主德國翻譯說,他妻子在外地上班,原來坐火車只要45分鐘,現在要1個半小時,繞圈多花去一倍的時間。
盡管有了柏林墻,民主德國廣播委員會的負責人仍無法掩飾他們的憂慮。民主德國的面積不到原來德國的三分之一,聯邦德國在西方的扶持之下強勢發(fā)展,而民主德國戰(zhàn)爭破壞嚴重,資源貧乏,又承擔向蘇聯的戰(zhàn)爭賠償,經濟落后;兩個德國一墻相隔,除了美國等設立的“歐洲自由電臺”,周圍還有25家德語電臺和電視臺,民主德國每時每刻都受到西方輿論和文化的包圍:兩德是同一民族、同一文化、同一語言,民主德國的民眾直接面對聯邦德國的廣播、電視和西方文化的誘惑,這種情況誰都無法設防,這是柏林墻所擋不住的。如此的說法,我們在民主德國到處都能夠聽到。在這種特殊的情況和環(huán)境下,對于如何穩(wěn)定民主德國的政局和民心,我們了解到官方也深感憂慮。
幾年之后,柏林墻在1989年11月9日倒塌了。這一天,迫于民眾的壓力,民主德國取消了與西柏林的交通限制,柏林墻被涌向西柏林的人流沖垮。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的蘇聯,沒有像1956年出兵匈牙利、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那樣,而是下令蘇聯駐德部隊不許干涉。1990年7月,民主德國邊境控制完全解除,到了10月兩德合并。后來,柏林墻被完全拆除,只剩下比較完整的1300米的遺址,其他為斷垣殘壁。1996年我訪問德國時,又專門去尋覓柏林墻的蹤跡,只在一個偏僻的村子里看到幾塊殘缺不全的水泥板,上面涂滿了各種圖案,它的原貌只能從出售的某些“紀念品”中去尋找。柏林墻遺址成為紀念物,旅游者不斷,據《參考消息》2009年10月報道,游人之盛,甚至超越了勃蘭登堡門。有人發(fā)出這樣的慨嘆:“沒有看過柏林墻,就不能算是到過柏林!”但20年后的德國年輕人,已經對這段真實的歷史知之甚少。
對于柏林墻的構建,我以為,德國是一個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分裂成兩個不同社會制度的主權國家,不管是什么原因,這是事實,也就必然形成了各自的國家利益和安全。民主德國從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安全出發(fā),采取保護措施,這是正常的,無可厚非。以色列不是也想構筑一條與巴勒斯坦之間的隔離墻嗎?
在柏林墻倒塌20周年之際,西方國家政要和媒體接連發(fā)表談話、文章紀念這一事件,對構筑柏林墻一片指責之聲,這正應了“歷史是由勝利者來寫的”那句話。2010年是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統(tǒng)一20周年的日子,有關柏林墻的種種,今后還會繼續(xù)被炒作下去。柏林墻今天成為他們嘲弄的對象,其用意也不難理解,并非只為那段歷史,而是借題發(fā)揮。據美聯社2009年10月21日報道,德國青少年制作了1000塊特大號多米諾骨牌沿著原柏林墻部分遺址擺放,在11月9日推倒。一名組織者說,這一活動的想法是“根據骨牌理論創(chuàng)造歷史”。
(責任編輯劉一丁汪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