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害怕!”
Q女兒3 歲半了,一直在自己的小房里睡。但最近經(jīng)常半夜醒來哭鬧,要求我陪她一起睡,有時直接爬上大人的床。以前不怕黑,但現(xiàn)在好像有點害怕,經(jīng)常說有怪獸、黑貓之類的話,可是平常大人并沒有說過這類話。不知道該怎樣引導?
A害怕幾乎是每個孩子在心理發(fā)育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孩子害怕的對象會隨年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半歲前引起嬰兒害怕的多為突發(fā)因素,如突然的大聲、墜落等。1 歲半時產(chǎn)生對黑暗和動物的懼怕。3 ~ 4 歲時,隨著想象力和記憶力的迅速發(fā)展,孩子除了對黑暗和動物的害怕更多見了以外,又增加了對想象中的事物(如怪物、魔獸等)、有傷害性的威脅(如過馬路、落水、火)以及其他有潛在危險情境的害怕,而對噪聲、陌生人或物、痛、墜落、突然的移動等刺激的害怕逐漸降低。
你的女兒所害怕的表現(xiàn)正是處于這樣一個年齡階段兒童的常見現(xiàn)象。她極有可能是看過怪獸、黑貓之類的圖書或動畫片,才會在頭腦中留下這樣的記憶表象。白天與大人們在一起活動,分散了注意,害怕并不明顯;當一個人在黑夜中醒來或是因為做了類似內(nèi)容的夢而驚醒,黑暗和孤獨更增添了寶寶的不安全感。
一般來說,給予恰當?shù)墓膭?、安撫,過一段時間這種現(xiàn)象就逐漸消失了??梢圆捎孟旅鎺讉€方法幫助她消除過分的恐懼:
說明情況 用寶寶理解的語言告訴她,怪獸、黑貓只在她的故事書里或動畫片里才有,不會在夜晚“跑”出來。
塑造榜樣 用講故事和做游戲的方式,為寶寶樹立勇敢的榜樣。在故事里,“小朋友”勇敢戰(zhàn)勝了怪獸,在玩“智斗怪獸”的游戲里,怪獸都被打跑了,不會再出現(xiàn)了,都會讓寶寶感到自己的勇敢與力量,幫助寶寶獲得信心。
改變形象 也可以在故事里給怪獸“編”一個可愛的形象,告訴寶寶怪獸變好了,與其他卡通角色快樂地游戲,讓寶寶感到怪獸不再可怕。
安全替代物 找一個寶寶喜歡的、能給寶寶帶來安全感的玩偶(如小熊維尼),放在寶寶床邊陪伴寶寶,與寶寶一起睡覺,寶寶半夜醒來可以抱著它得到安慰。
如果經(jīng)過以上努力,寶寶仍然要求媽媽陪她一起入睡或直接爬上爸媽的床上,那么在晚上睡覺時,最好還是堅持讓寶寶先睡在自己房間,媽媽陪她入睡后離開。如果孩子半夜醒來爬上父母床,就允許她一起同睡。
不必過于擔心,經(jīng)過以上的鼓勵和努力,耐心陪孩子一段時間,一般來說,寶寶就會逐漸獲得安全感,晚上能夠安穩(wěn)地入睡,不再半夜醒來,自然地度過這段時期。
此外,平日請注意預防過分害怕的發(fā)生,盡量避免用黑暗、怪獸等嚇唬孩子。也要注意鍛煉孩子的生活獨立性,幫助她增強自信心。
“偷”拿東西?
Q我孩子3 歲半了,特別喜歡把東西裝到自己包里。在幼兒園也是這樣,老師說她拿了學校的玩具,孩子卻說是自己的。她是真的偷東西嗎?還是喜歡撒謊?
A3 歲半的孩子還沒有形成物品所有權的概念,把“偷”或者“說謊”的標簽貼給孩子,需要慎重。
2 ~ 7 歲孩子的思維往往是自我中心,把一切都看做與自己有關,是自己的一部分,還不能區(qū)分自己的活動和客觀事物的活動。需要注明的是,這個“自我中心”不包含自私自利的概念,只是不能區(qū)分自己的和別人的。
3 歲半的孩子把東西裝到自己包里、帶回家,談不上偷或者欺騙。而是她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相聯(lián)系,對于某件東西是屬于“自己的”,還是“別人的”,界限并不清晰,僅僅從“自我”角度來進行行為選擇。
比如,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單純地喜歡、好奇某個東西,就把它放進包里,這種行為和他從外邊撿回一個小石子差不多,沒有考慮到他人。至于幼兒園的玩具,她可能在幼兒園里沒玩夠;或者一直想玩,卻被別的小朋友“占”著;或者想“獨占”這個玩具,只能她自己玩。
考慮到孩子的這些心理特點,父母可以這樣做:
強化物權 在生活中強調(diào)“我的”、“你的”、“他的”等物權觀念。比如,給孩子準備專屬的碗筷、毛巾,讓她擁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等生活用品,這會讓她體會到什么是“屬于我的東西”。在游戲時,用到屬于她的玩具時,先征得她的同意:“媽媽把你的小熊寶寶拿過來,好嗎?”
訂立規(guī)則 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想要別人的東西,必須經(jīng)過別人同意,不能亂翻亂拿。當她拿了別人或幼兒園的東西,要明確告訴孩子這個東西不是屬于她的,這樣做不好,不能隨便拿集體和別人的東西。如果家里有類似的東西,可以拿出來給孩子看,讓她直觀地感受到哪個是自己的,哪個是別人的。第二天和孩子一起把東西送“回家”。
忍不住和孩子發(fā)脾氣
Q我孩子3 歲了,越來越愛和我唱反調(diào)。我的性格相對急躁,看到孩子的行為經(jīng)常會忍不住嚴厲訓斥,有時還會打他,但是事后我馬上又會后悔、自責。我知道這樣很不好,該怎么調(diào)整?
A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是為了更好地和孩子相處,要善于改正自己性格中不足的部分。
其實,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通過孩子的反饋實現(xiàn)自我的完善。我也是個急性子,而且易怒,但作為母親,有一點是我必須堅持的原則:自己生氣的時候不對孩子發(fā)脾氣,等氣消了、心態(tài)平和之后,再冷靜地指出孩子的錯誤。
如果自己生氣的時候?qū)⒆觼y發(fā)脾氣,效果并不那么理想,孩子并不會因為你發(fā)脾氣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對發(fā)脾氣的媽媽感到害怕。
在心理學研究上有一個有趣的實驗。首先把孩子分成兩組,每組都得到一個箱子。研究員對一組孩子和藹地說:“箱子里的東西是不能摸的?!睂α硪唤M孩子則嚇唬說:“要是摸了箱子里的東西,我會發(fā)火的!”然后不管他們,讓孩子們自己玩。結果怎樣呢?
摸了箱子里東西的孩子在兩組中都差不多占到30% 的比例。但是,3 個月后在進行相同的實驗,就出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結果。被嚇唬的那組孩子中有70% 摸過了箱子里的東西,相反地,被和藹告知的那組孩子中,還是只有30% 的孩子去摸了箱子里東西。
可見,嚴厲訓斥孩子,雖然媽媽可能會暫時消氣,但對孩子卻不會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孩子做錯事情時,媽媽應該告訴孩子,為什么這樣做不對。此外,要孩子“必須這樣做才是好孩子”,反而不如告訴他父母的感受更有效:“這樣做,媽媽會很傷心?!?/p>
此外,媽媽應該不斷尋求控制情緒的手段。比如,在生氣的時候提醒自己調(diào)整呼吸,一邊數(shù)數(shù),一邊做深呼吸。冷靜下來再慢慢觀察。實在忍不住時,可以外出散散步。讓自己離開問題現(xiàn)場。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行,媽媽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孩子現(xiàn)在想要我做什么?”“這種情況下,我能做些什么呢?”想一想,是不是你的要求過分了?媽媽也要隨時反思,讓自己的育兒原則變得現(xiàn)實、有持續(xù)性、人性化。(申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