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陰”、“陽”是《周易》基本哲學范疇,包含著豐富的生命美學意蘊。揣摩《周易》卦象爻辭,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遺留的生殖崇拜文化印痕;《周易》多言生,少言死,把生的法則升華為生命的最高原則。陽爻之陽剛美、陰爻之陰柔熒是《周易》生命美學中很重要的表征?!吨芤住逢庩栔攘€體現在其周流變化中產生的氣韻之美,而氣韻是中國美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氣韻流動,萬物達到化生之境。
關鍵詞:周易;陰陽;剛柔;交感;生命美學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6-0059-03
《周易》蘊含豐富美學價值,這一點為人們所共識。當代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在《美學散步》中說:“《易經》是儒家經典,包含了豐富的美學思想?!薄耙魂幰魂栔^道”(《周易·系辭上》),簡單的陰陽符號,隱藏著豐富的生命美學意蘊,值得我們玩味。
一、陽剛陰柔:周易基本范疇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瓣庩枴钡淖畛鹾x很樸素,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tài)的躁動和寧靜等。中國古代哲學家們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且又相互作用的關系,就用“陰”、“陽”來定義自然天象與人事中的兩種基本勢力及其相互關系和由此導致的變化發(fā)展過程,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亦是宇宙間的基本規(guī)律。而陰陽間的關系可用五個方面概括:陰陽一體、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
《易經》雖尚未明確提出“陰陽”的概念,卻無處不蘊藏著“陰陽”,易象系統(tǒng)就是依靠陰爻—一和陽爻一兩種基本符號組成“四象”(太陰、少陰、少陽、太陽)、“八卦”(坤、良、坎、巽、震、離、兌、乾),然后由八卦相重,得八八六十四卦。在卦名中也出現了“乾”-“坤”、“泰”-“否”、“剝”-“復”、“損”-“益”等矛盾對立的概念范疇。兩儀符號、對立卦名以及卦爻辭用語,都體現出《易經》是以“陰陽”觀念為基礎構建起來的符號體系,距離“陰陽”哲學概念的提出僅差一步之遙。到了《易傳》,有關“陰陽”的論述頻頻出現,把“陰陽”提到了一個新的哲學高度,賦之以博大精深的涵義。陰陽兩爻內涵得到不斷充實和深化,以至世間一切事物乃至事物的內部構成與外在形式,都可用“陰”、“陽”這一對范疇來考究、分析和處理。
《周易》中,“剛”與“柔”,是對立矛盾的范疇。在《系辭》中我們發(fā)現,剛柔的關系,是互動的關系,“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互變的關系,“剛柔相易”;是雜糅的關系,“剛柔雜居”;兩者還是統(tǒng)一的關系,“陰陽合德”、“剛柔有體”。剮與柔,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剛與柔,相互撞擊,彼此滲透,相蕩相濟,亦剛亦柔,形成亦此亦彼的美。
陽剛與陰柔是易學的基本范疇。《周易·說卦》說:“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柔而生爻”,即指天地萬物有陰有陽,因而創(chuàng)立陰陽兩類卦象以象征之;陽為剛,陰為柔。萬物有剛有柔,將物之剛柔兩性加以發(fā)揮,并創(chuàng)造剛、柔兩類爻象以象征之。宇宙萬物雖極其紛繁,變化莫測,然歸根究底,之間的生生化化,無非是以陽剛與陰柔為代碼的兩種勢力或屬性在四維時空中互斥互補、對立統(tǒng)一造成的。陽剛、陰柔的概念,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范疇,無論其涉及哪一類型的美,都能發(fā)揮其重要作用。正如席升陽所言:“易道的完備精微,使它的美學思想深遂浩翰。作為占筮之學,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符號系統(tǒng)存在著陰陽協調之美、結構對稱之美、圜道循環(huán)之美;作為天人之學,其卦辭、爻辭中存在著剛柔相濟之美、自強不息之美、動靜有常之美:作為自然哲學,其象數中存在著星辰流轉之美、奇偶合圖之美、土木水火的相生相克之美,如此等等?!?/p>
二、陰陽卦象:生殖文化符號
揣摩《周易》卦象爻辭,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遺留的生殖崇拜文化的印痕。從“一”和“- -”這兩個神秘符號可以看出:“男根”、“女陰”可視為八卦的顯意義或象征意蘊之一。錢玄同在《答顧頡剛先生書》中說:“我以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時代底東西,乾、坤二卦即是兩性底生殖器底符號。”(見《古史辨》第1冊)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中說:“八卦的根柢我們很鮮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遺。畫一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觀念?!庇终f:“八卦就這樣得著二重的秘密性:一重是生殖器的秘密,二重是數學的秘密?!蹦信绘?,陰陽相迭,則生命繁衍不息。正如黑格爾說:“東方所強調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對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狀來表現和崇拜的?!?/p>
八卦、六十四卦本質上是對化育萬物、致養(yǎng)萬物和終始萬物之生命機制的再現?!吨芤住芬浴肚贰ⅰ独ぁ穬韶蚤_首,《乾》、《坤》兩卦代表著其思想主旨,《乾》、《坤》正是人類原始生殖崇拜思想的反映。《系辭下》云:“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庇衷疲骸扒莱赡校さ莱膳?。”乾,代表天,指稱父,是男性的象征;坤,代表地,指稱母,是女性的象征。《周易·系辭上》還更直接描述兩性行為:“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痹趦尚陨郴A上,推衍出萬物化生的生命哲學思想。《系辭下》云:“天地銦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體現出原始生殖崇拜思想遺跡。中國文化思想中,美與人類生殖有著密切關系,人類生殖乃是美之底蘊。日人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一書中從字源學的角度剖析了“色”字的構成,他認為“色”字上部代表“人”,下部“巴”代表大腿,“色”實是男女性愛、交媾過程的形象化表現。這樣的分析不無道理。將其與《周易》之《咸》、《恒》、《睽》、《家人》和《兌》等卦象、卦辭對照分析,則更能說明先人們對美色、對情愛毫無掩飾的大膽追求。這亦頗能說明中國古代文學何以如此重視情感抒發(fā)中對生命本能、特別是對身體感受的描摹。
三、陰陽合德:易道重生哲學
“生”是一個會意詞。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本義:“草木從土里生長出來;滋長”?!墩f文》日:“生,進也。象草木生出+1-。”倜易·系辭上》云:“生生之謂易?!薄断缔o下》云:“天地之大德日生?!闭f明“易”的實質在于“生生”。即孕生生命。生生不已,而這也正是天地之至德?!吨芤住吩谄洹独ぁ贰ⅰ锻汀?、《觀》、《大過》、《咸》、《益》、《升》諸卦及《系辭》、《說卦》和《序卦》近三十處提到“生”,如:“資生”、“難生”、“化生”、“天生”、“地生”等?!吨芤住费浴吧钡恼撌鲐S富,可見其對生命的關注。
《周易》言“死”的內容卻極少,只有六處提到“死”,是論“生”的五分之一:“恒不死”(《豫卦》)、“死如”(《離卦》)、“民忘其死”(《兌卦》)、“議獄緩死”(《中孚卦》)、“知死生之說”(《系辭上·第四章》)、“死期將至”(《系辭下·第五章》)。可見《周易》重生輕死。至于生死的關系,《系辭上·第四章》有:“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彼^“始”即是“生”,所謂“終”即是“死”,“原”即是察,“反”即是求??疾烊f物之始,故知其所以生,究求萬物之終,故知其所以死。萬物發(fā)展有萌芽也必有消亡,推原出生為何物,即知死為何物,知生則知死。顯然,《周易》獨特的審美視角,是執(zhí)著于“生”的。這對中國哲學有極大的影響,中國儒家哲學對死亡,大多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
一陰一陽中蘊含著生息之道。生之法則在《周易》中升華為生命的最高原則。對“易”的哲學思考與審美觀照始終以“生”為核心展開。任何事物都是有條件的存在,總要向他物過渡?!缎蜇浴贩磸蛷娬{“物不可以終通”、“物不可以終否”、“物不可以終壯”、“物不可以終動”以及“物不可以終止”等等。《周易》特別強調“生”這一天地萬物之大德,強調生生不已生命之火的薪傳過程。通過觀照和復現宇宙生命的創(chuàng)化,通過對自然與人文之美的感知,可以縱覽生命之美的全部意蘊。
四、剛柔有體:陰陽生命之美
陽爻之陽剛美,陰爻之陰柔美,是《周易》生命美學中頗為重要的表征。《周易》并未明確提出“陽剛之美”這樣的概念,但從其卦象分析,它對陽剛之美是十分重視的。陽剛之象或剛健之美,是生命堅強有力的表現?!吨芤住贰皠偨 敝烙衅湫蹨喌臍鈩萘α?,是一種坦誠、直率、剛決和單純的美,是“大”美。陽剛之美在《乾》卦中表現最為突出。乾為天,且具有純陽至剛的特點,乾的美,實際是陽剛之美最集中的體現。陽剛之美還具有一種不可移易的整一性和純粹性,也具有宇宙間生命運動、變化的整一性和純粹性。陽剛之美的最高境界是與天之生命精神同一的。天是“萬物資始”(《乾卦·彖》)的源泉。“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乾卦·彖》),天能行云施雨,萬物因之得以滋養(yǎng)化育,人類因之而備有生命之必需。萬事萬物皆受天道變化的支配、與天之生命節(jié)律同構,天道因此而為陽剛之美的最高理想。
同樣,《周易》也沒有明確提出“陰柔之美”的概念。但卻間接地用卦爻辭描繪和說明了可歸人陰柔之美的各種現象,如:《坤》卦之“天地變化,草木蕃”、《蠱》卦之“山下有風”、《升》卦之“地中生木”、《中孚》卦之“鳴鶴在陰”等等,都頗能給人以優(yōu)美(陰柔之美)的感受。陰柔之美體現最突出的,是《坤》卦。坤為地,具有純陰至柔的特點。坤之美,也當是陰柔之美最集中的表現。從《坤》卦我們可以看出:其一,“陰柔之美”指的是一種寬厚博大的母性美。坤象征地,象征母?!吨芤住ふf卦》謂:“坤地也,故稱乎母”,而大地和母親均具有化育、承載和包容的品性?!独へ浴ゅ琛分姓f:“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坤卦·象》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逼涠?,“陰柔之美”又是一種包容廣大的、內含的美?!独ぁ坟缘慕浳暮蛡魑闹性f:“坤”“含弘光大”、“含章可貞”、“含萬物而化光”、“有美含之”,“弘”、“光”、“大”、“章”、“貞”均與“美”相通,而“含”的意思即指包含、內含??梢?,“陰柔之美”乃一種含蓄的美。其三,“陰柔之美”指的是一種柔順的、靜態(tài)的美。《坤卦-彖》中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順”是坤的一個基本特征。同時,《坤卦·文言》中又說,坤具有“至靜”的特點?!瓣幦嶂馈被蚶ぶ赖谋憩F是平和、柔順、安穩(wěn)以及平靜?!袄ぁ敝阑蜿幦嶂溃浠揪袷菆?zhí)著于現實人生的,而且同樣也是生命張力的一種表現。另外,《坤卦·文言》中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在至柔、至順和至靜中又表現出剛健的力量,這是《周易》陰柔之美的重要特點。陰柔之美的最高境界是與地之生命精神相契合。地的生命精神是順承天道,資生萬物,“地厚載物,德合無疆”(《坤卦·彖》)。地之美表現出“含弘光大,品物成亨”(《坤卦·彖》),對審美主體有巨大的感召作用?!熬印S’中通理”(坤卦《文言》),自覺地與坤道之美同律,“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坤卦《文言》),從而達到“美之至”境。
一旦了悟陰柔美與陽剛美的內在精神,也就抓住了美的生命本質,“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系辭上》)。感知了美的生命本質,方能夠“與天地相似,故不違”,與天地共律,“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周易·系辭上》)?!吨芤住穼﹃庩杻擅兰媸詹⑿?,這對后人很有啟發(fā),這種美學意蘊,實開風格美論之先聲。古往今來,很多關于陽剛與陰柔的見解,實際上都是在《周易》陰陽剛柔說的基礎上,在具有陽剛美和陰柔美的“易象”啟發(fā)下所作的引申和拓展。
五、二氣感應,萬物化生之境
《周易》陰陽之生命魅力還體現在其周流變化中可以體現氣韻之美,而氣韻是中國美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氣韻流動,萬物達到化生之境。
“氣”在《易經》中并沒有提及,在《易傳》中提到六次:“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乾卦·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乾卦·文言》);“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成卦·彖辭》);“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系辭》);“天地定位,山澤通氣”(《說卦》);“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說卦》)o“氣”是《易傳》的重要范疇,從文字上看,涉及很少,但實際上其所論述的“陰陽\"JE是“二氣”,剛柔二爻(兩儀)可看成陰陽二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甚至都可以看成是“氣”的符號。形而下的“物”和為形而上的“氣”互相轉化。生命既為物質,又為精神,這是一種獨特的生命觀,是《易傳》對中國美學的突出貢獻,也是中國美學對世界美學的特別貢獻。
陰陽交感的規(guī)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規(guī)律之一,《周易》的宇宙模式論,是充滿激情的生命本體論。對生命的崇拜。滲透于《周易》靈魂深處。在《周易》諸卦中,“生”并不拘泥于生殖崇拜,也并不局限在“男女構精”,而是由此出發(fā),推衍或拓展到了宇宙生命的全過程,包容了一切生命行為、生命活力和生命情感等。《成》卦便是生命美感的典范,其《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生命交感之美簡直妙不可言。又如《離》卦所展現的“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F\"(《離卦·彖》),也是一幅充滿生機的壯麗圖景。萬物欣欣向榮,勃發(fā)著生命力,籠罩在美的光輝之下。還如《恒》卦是對恒久之道的贊美?!逗恪坟运憩F的“雷風相與”(《恒卦·彖》)之象,因而,“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卦·彖》)。面對天地萬物生生不已的變化過程,“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恒卦·彖》)。在《周易》中,天地總是厚涵著生命意志、充盈著生命情趣、遍布著美的意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系辭上》)。盈沛著生命精神的天地,正是美的本體。
總之,《周易》認為,任何生命、萬事萬物以及任何美的產生和存在,無不是陰陽交感且動靜相宜的。無論自然美還是社會美,都是生命意志的表現。天與地、物與物、人與人以及天地萬物與人類,都是交相感應的生命共存體。因此,美的存在各有所感、各有所應,其交感變應的機制不同,其形態(tài)也異彩紛呈?!疤斓仡ザ涫峦?,男女睽而其志通,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卦·彖》)。生命的孕育、發(fā)展、變化和成熟,非常具有審美意味。熒所存在的客體是飽涵生命意味的存在。
對生命極旨的追求,使《周易》把美的體認不是看作受動的映象過程,而是當成積極的人生行動?!蓖瑫r,《周易》強調圣人感化人生和天地感化萬物的同構性、主動性,認識到天地交感的生命運化是宇宙運動變化的永恒秩序。審美主體須調動自身一切審美官能,才能做到“體天地之撰,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下》),得到真正的審美享受和生命感悟。
由于《周易》美學生命本體論的影響,中國古代熒學特別強調美的生命力,力求在事物運動的過程中抓住莢之真諦。無論是審美批評還是審美創(chuàng)造,都不重單薄的形似,而是以風神骨氣為上,追求“氣韻生動”,把生命精神的表現視為審美創(chuàng)造的最高原則,也把對生命精神的感悟視為審美欣賞的最高境界。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周流生命觀被充分運用到藝術領域,中國藝術便散發(fā)出獨特的韻味,總是以生機為運,以氤氳流行為妙,強調生煙萬變、靈氣奔會、活潑玲瓏。
因此,可以這樣說:《周易》陰陽之“生生”美學智慧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鮮明地體現出生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大畜卦·彖》)之大美。毫無疑問,《周易》的陰陽生命本體論對后世審美的本體論、審美發(fā)生論和審美創(chuàng)造論等都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