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珊珊
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樂教育是中學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yǎng)高質量、高水平的跨世紀合格建設人才的切實有效措施。
一、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
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的確,優(yōu)美高尚的音樂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能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
江澤民同志在1996年12月19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文聯第五次中國作協代表大會的閉幕聯歡會上,熱情洋溢地演唱了一首優(yōu)秀歷史歌曲《祖國歌》,詞曲優(yōu)美,抒發(fā)了他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感情。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首創(chuàng)編于本世紀初的歌曲《祖國歌》,經江澤民同志少年時代的學唱,在其心靈上所留下的深刻記憶。使我們看到了良好的早期音樂教育在人才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及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樂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給學生以精神影響與滋養(yǎng),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作用。
二、音樂教育與情意素質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極注重培養(yǎng)中學生的情意素質,以使學生的品格和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fā)展。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性格”從廣義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質,它包含著情感、思維、興趣、氣質、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隨著一切智力活動。
音樂教育正是在音樂欣賞,器樂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獲得音樂所表現的思想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陶冶和培養(yǎng)。大型音樂組曲《長征組歌》,以優(yōu)美壯闊的旋律,再現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不畏艱險的英雄性格和光輝形象,謳歌偉大軍隊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軍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淚下,發(fā)人深省。所以,學生在自我參與式的藝術薰染中,不但得到審美、情感、思維的培育,還能逐漸培養(yǎng)起健康的藝術興趣和愛好。在不斷學習音樂的實踐中,通過耐心專注地訓練音樂技能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艱苦努力的頑強個性。
三、音樂教育與智能素質
荷蘭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說得好:“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最基本的音樂教育,……而音樂教育,是開發(fā)人類智力的最好途徑。”現代神經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有些科學家也稱右腦為“音樂腦”,它與創(chuàng)造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音樂教育使左右腦平衡發(fā)展,對開發(fā)右腦發(fā)展人的形象思維,提高人的智能素質有著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眾多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fā)作用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他們不僅從音樂中獲得了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們慣于在誘發(fā)靈感的音樂中,凝聚自己熟慮的科學構想,使自己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fā)大腦的興奮點,把思維引向深處。
四、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
科學實踐證明,音樂能增進健康,醫(yī)治疾病。當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入大腦皮層以后,優(yōu)美的旋律刺激神經系統,隨著旋律產生感情的變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緒振奮,同時起到加強血液循環(huán),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的作用。《中國教育報》曾報導,大連市實驗中學打預備鈴,這里聽到的不是鈴聲,而是《牧童短笛》 《翠湖春曉》 《 花兒與少年》 《步步高》等名曲,無論上課、下課、上學、放學、課間操,都播放一首名曲代替,每天5首名曲,用名曲代替鈴聲至今,還不到兩年,師生已熟知了幾十首中外名曲,為廣大師生營造了充滿高雅音樂文化氛圍,對身心大有裨益。因此,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重視音樂教育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音樂氛圍,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
現代教育越來越需要生動活潑,生氣勃勃,充滿創(chuàng)造性和娛樂性的教育形式。重視對學生的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充分、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關鍵。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關鍵。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