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從文化教學和體驗式(experi-ential)英語學習兩方面探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 文化教學;體驗式;英語學習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導致很多學生雖然能夠對語法規(guī)則倒背如流,卻不具備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在傳統(tǒng)授課模式下,學生的精神高度緊張,隨時準備回答老師的提問,同時情緒卻低度興奮。這種以教師為課堂主導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消極被動地接收語言信息,遏制了學生輸出語言信息的積極性。從輸入的角度講,學生需要有機會獨立地使用英語,真實地體驗兩種文化中的不同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所帶來的撞擊,從而完成輸出的過程。學生只有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英語,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潛能。因此,對于具備了一定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生,教師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要導入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價值觀念。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將英語口語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合。多媒體教學設施的介入使得語言文化的輸入更加生動和直觀。例如,電影片段、圖片等音像資料的運用使學生近距離地接觸、感受英語社會文化生活。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可以增強文化差異的意識,了解西方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認知行為、交際關系以及言語表達方式等深層次模式,從而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失誤,實現得體的言語交際。
第二語言的習得不會是與生俱來或憑空產生的,這種語言的運用發(fā)生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在缺少真實語境和英語本族語者作為交談對象的條件下,教師還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設計一些可以讓學生直接參與、親自體驗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給學生輸出語言信息的機會。事實上,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整堂課聚精會神地聽講記筆記,分析語法成分和翻譯課文,學生更希望在具體情境中扮演角色,作為行為的主體進行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交流。在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是語境和社會文化的主要提供者,但不是唯一來源。每位學生(無論知識水平的高低)都是課堂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參與者和構建者。教師需要引導并鼓勵學生克服焦慮心理、樹立自信心并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正如我們用本族語(即漢語)交流時,真正的會話實踐完全出自參與者的意愿,不受任何外界控制。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可以從控制性的練習,逐步轉化為可以關于個體真實情況的自由會話。不同于其他基于理論為主的知識體系,教師在教授語言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時,需要了解學生作為認識個體自身所存在的差異,即包括語言學習的能力、動機、情感與性格因素、及認知方式等。并且科學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簡化過于復雜的教學技巧和步驟,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保證學生充分地參與(participation)。因為成功的體驗(experience)、運用(performance)和實踐( practice )能夠保證語言能力(language ability)的提高和習得(acquisition)過程的實現。
首先,要重視班集體的建設,增強班級里每個成員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因為學生很難與自己所不了解、不信任的其他班級成員實現有效的溝通。如果班級里的每個人都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強烈的集體認同感,就很容易在班級內形成積極的、相互支持的氛圍。每個成員的不同的學習方式才能與班級的教學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現實的交際活動中,表達和接受是相對的,言語交際的互動性要求交際雙方必須不斷地及時調整角色和交換信息,從而實現更好的溝通。而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會積極活躍地表達自身觀點和情況,但在接收對方信息時往往表現得心不在焉。因此,在班級建設的最初階段要實現班級成員的相互了解和接受的過程,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打破陌生、尷尬的局面(break the ice)。還可以指導學生參加諸如“If I were you” 、“I am you” 及“A day in your life” 等兩人小組活動,先通過采訪提問獲得對方的基本信息,然后訪問者發(fā)揮想象并且添加適當的細節(jié)完成對于對方的描述,從而實現移情活動(empathy activities)。通過參與此類活動,學生開始逐步建立起對于班級體和每位成員的積極的體驗。
其次,正確對待學生所犯的語法、語義等表達上的錯誤。學生如果過于擔心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會犯錯誤,就會加深情感焦慮,羞于發(fā)言。在學生的語言操練過程中教師不時地糾正和講解,會大大地強化學生的焦慮感,產生消極的情緒。
教師要允許并鼓勵學生犯錯誤,學生只有在寬松、自信的環(huán)境中才可以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由地表達。犯錯誤是語言學習的必經階段,從自身的錯誤中學習,比照搬正確的模式更加深刻。對于基礎知識較差,表達有嚴重困難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在最初的某個階段保持沉默,允許他們借助身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非語言符號和圖示、圖表、照片等符號標記來表達。因為一定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典型言語類型并不僅僅局限于語言符號。教師要積極充分地肯定學生所做出的努力,同時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鼓勵學生,逐步提升教學內容的難度,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和發(fā)揮主動性,使學生確信自己受到教師的尊重和重視,最終過渡到全部用英語輸出的階段??傊處熜枰獛椭鷮W生盡量克服焦慮、緊張、不信任、自卑等的消極情感,積極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諸如合作、自信、包容、信任等的積極情感。
再次,要保證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和互動。語言學習的過程通常包括五個步驟:1.生活實踐(Do);2.回憶所發(fā)生的事情(Recall);3.仔細思考(Reflect);4.得出結論(Conclude);5.準備將這些結論應用于將來的實踐中(Prepare)。這五個步驟周而復始,形成一個循環(huán)。其間來自于其他人的信息、建議、反饋、教師的指導和交際對象的支持會出現在任何一個步驟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最根本的學習經驗還是來自于學習者自身。學生需要比較獨立地完成認知與實踐的相互轉換。教師不是認知的主體,教師過度的關注和干涉會適得其反,要鼓勵學生大膽應用和實踐。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入手安排課堂活動:鼓勵友好輕松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通過相關問題和話題啟發(fā)學生,而不是給與大量的解釋;在要求學生討論時,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例如:“為什么….?”“如何….?”等,而不是只能用“是”或“不是”回答的封閉性的問題;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傾聽、思考、準備回答和發(fā)言;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讓學生所說的內容真正影響到教師接下來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和時間(Student Talking Time);安排兩人一組或三人以上的小組活動增加學生發(fā)言的機會;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不僅僅是學生與老師的互動。
筆者在大學外語教學實踐中感受到轉變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和加強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師需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認識主體的作用,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和感受英美文化和體驗英語學習的快樂。教師只有強調學生的個體作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Jill Hadield.CLASSROOMDYNAMICS[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Jim Scrivener. Learning Teach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