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本世紀初,上海市就提出“做可愛的上海人”,因為“上海人形象”是“上海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上海世博會越來越近,貼在“上海人”身上的“精明不聰明”、“排外”、“重視錢”等標簽卻依然不見減少。上海人真的那么“頑固不化”嗎?最近,上海社科院研究院、心理學博士張結海用實證否認了這一點。他做的上海人形象研究表明:上海人“變”了。
記者:這些年你做了一個上海人形象的實證研究,現在調查報告已經出來了,主要得出了哪些結論?
張結海:經過2003年和2008年兩次對上海人和在上海的外地人的對比調查,我們主要得出三點結論:第一,盡管上海人的少量特質得到了支持,但是總體上推翻了圍繞在“上海人”身上的種種負面?zhèn)髡f;第二,對比2003年和2008年的結果,我們意外地發(fā)現上海人和外地人越來越相似了;第三,在上海的外地人也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反感外地人。
記者:我們了解到,2003年和2008年兩次調查的對象共有680人,年齡在25歲到45歲之間,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這個抽樣的數量、范圍有限,得出的結論是否可以推廣到整個上海人?
張結海:我們的研究有兩個邏輯,第一,比如你說上海人在乎錢,那就看這類人在上海的比例有多高,如果不能達40%,就不能下結論;第二,如果比例高的話,就跟外地人比一比,如果說全國人都在乎錢,不只是上海人,也不能給上海人貼標簽。所以我檢驗了一小群上海人,確實不能推廣到整個上海人,但是這小群上海人的結論,已經足以推翻整個關于上海人的傳說。
男女依然不平等的上海
記者:調查結果中,上海人的哪些特質得到了支持?
張結海:有些特質確實比外地人高。比如上海人喜歡與人保持距離。我們有個題目:“是否讓外地朋友住在自己家里”,只有50%的上海人愿意,而86.5%的外地人表示歡迎。此外,我們調查發(fā)現,上海人與外地人的“上海人朋友”數量很接近,都在10人左右,但他們的“外地人朋友”數量相差較遠,外地人的外地人朋友數量為12人,上海人的僅有4人。
記者:那么哪些方面顯示出與傳說中的上海人形象不符?
張結海:首先,大家說上海是一個女性城市。真的是這樣嗎?有一種說法,由于上海的家庭是女人掌權,因此上海人更喜歡生女孩,而我們的研究顯示,2003年23.76%的上海人喜歡男孩,25.75%喜歡女孩,認為生男生女一樣的上海人占50.49%,到了2008年,這三個數據分別變成:24.4%,24.4%,51.1%,這表明上海人對于生男生女并沒有特別偏好。徐安琪的全國7城市家庭調查表明,上海妻子的家務勞動時間是丈夫的2.1倍,盡管比農村婦女勞動時間少,但是跟南京、蘭州、哈爾濱的相比,沒有太大差別。全國7城市家庭調查中,還有一項是:家務勞動以誰為主。以男人為主的,上海的比例是13%,在全國排第一,但是北京的比例是11%,幾乎沒任何區(qū)別。大家說上海女人多么厲害,其實都是表象。你看握有話語權的,真正有決策力的人中間,女性的比例低得不得了。所以說今天的上海還是男女不平等的上海。
記者:不過在上海這座開放的大城市,你所謂的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狀態(tài)應該會改變得比較快吧。
張結海:大城市會把優(yōu)秀人才都吸引過來,我認為再過十年、十五年,這種不平等會慢慢改變。這是因為現在獨生子女政策,女孩獲得跟男孩一樣受教育的機會,而且只要送進學校,女孩獲得大學畢業(yè)證書的人數要超過男孩?,F在25歲左右的青年,女孩在就業(yè)上已經占優(yōu)勢了。美國也是這樣的情況,根據他們的調查,25歲這個年齡,擁有大學文憑的女孩已超過男孩,掙的錢也比男孩多。原因很簡單,再有女性歧視的單位寧可要有大學文憑的女孩,也不要沒有大學文憑的男孩。
記者:外地人評價上海人時常說“精明不聰明”,這方面有沒變化?
張結海:所謂精明不聰明,要么看局部,要么看眼前。為了調查,我們設置了一個場景題:兩人合伙做生意,你只能賺2000塊錢,但對方卻能賺5000塊。你會怎么做?以前上海人可能會覺得憑什么我只拿2000。而其他地方的人可能會認為,你拿5000是因為你能力比我強。那么,2003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因為賺得比別人少、心里不平衡,就放棄合作的上海人,超過20%,2008年下降為不到15%。所以,我認為精明的上海人正在變得不那么精明了。
記者:外地人經常指責上海人自大、排外,那么現在的實際情況呢?
張結海:調查顯示,上海人認可“上海是中國內地最好的城市”的比例從2003年的84.3%銳減至2008年的35.4%。上海人認為“上海人是中國內地素質最好的”從2003年的64.6%銳減至2008年的22.1%。這可能是因為以前處于一個比較封閉的狀態(tài),現在出去的機會多了,也看到國內外其他地方的發(fā)展狀況,大家的眼界更開闊了,也看到了自己城市和自己人的不足。至于“排外”這一點我們是從外地人的直觀感受方面調查的,結果表明,90%的外地人沒有感覺到工作單位上的歧視;74%的外地人沒有感受到社會上對外地人的歧視。這也跟我們的實際經驗比較吻合。像前不久的“上海人形象實證研究”發(fā)布會上,發(fā)言的人有6位,估計有4位是外地人。
記者:上海女人、上海男人在外地人眼中,也是很特殊的群體,帶有不少標簽,你的上海人形象實證研究中,是否對他們也有專項調查?
張結海:關于上海女人的形象這次調查沒有專門做,關于上海男人的有。上海男人講究外表,過去一直被當作是缺點。比如魯迅就曾經這樣批評道:“有些人寧可居斗室,喂臭蟲,一條洋服褲子卻每晚必須壓在枕頭下,使兩面褲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钡乾F在被認為是優(yōu)點了。2003年,73.6%的上海男人和47.4%的外地男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注意外表的男人。這個數字到了2008年變得比較接近了,分別是63.6%和61.1%。
記者:在調查結果中,我們發(fā)現外地人與上海人越來越接近了,是否外地人受上海人的影響比較大?
張結海:很難說誰受誰的影響。我來上海將近20年,也沒感覺受到上海影響。上海大街上80后、90后的男女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在其他城市也是如此。事實上,全世界的年輕人都越來越一樣了,喝差不多的飲料,穿同樣品牌的衣物。大家一同受到全球的影響,社會變化的影響。
我們要反對所有的刻板印象
記者:上海人形象實證研究總體上推翻了圍繞在“上海人”身上的種種負面?zhèn)髡f,你覺得這個結論的意義在哪里?
張結海:我的研究,不光是針對對上海人的偏見。我們要反對所有的刻板印象,反對所有的偏見、歧視。我覺得中國是世界上極少數敢于公開歧視的國家。比如有次常昊跟李昌鎬下圍棋,在前半局常昊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被李昌鎬逆轉了,立刻就有一家北京的媒體報道,常昊在下半局被李昌鎬逆轉,體現了典型上海男人不堅強的特征,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后來又有一次呢,也是常昊上半局占優(yōu)勢,差一點被逆轉但最后贏了李昌鎬,可是沒見哪家報紙寫,常昊沒被逆轉體現了上海大男人的心理堅強。前段時間,有學者提出《常回家看看》里的幾句歌詞存在典型的性別歧視的刻板印象,90%以上媒體認為該學者嘩眾取寵。如此明顯的歧視,人家指出來還沒有感覺,這反映中國人集體不太有這方面意識。所以我呼吁,要立反歧視法。
記者:這種刻板印象的存在,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
張結海:我覺得負面影響挺大的。剛開始接觸時對方會有提防心理,交流會有距離等等,這方面的代價會有各種表現形式。心理學上說,我們看到的是我們想看到的??贪逵∠髸屓擞幸环N先入為主的解讀事物的框架,一旦跟你的解讀吻合,就被當成證據了。曾有位記者跟我說了這么個故事,一次她去貴州開會,會后大家相互拍照留念,拍完后她跟另一位記者說,麻煩你把照片發(fā)給我,我收到后再把你的照片發(fā)給你,結果對方很生氣,你們上海女人就是吃不得虧,憑什么我先發(fā)給你。但是實際上,第一,這位記者在上海工作但不是上海人;第二,當時她給了對方名片,而對方沒給她,所以她不知道對方郵箱地址。如果當時沒有解決誤會的話,對方回去就可能跟別人說,上海人就是吃不得虧,我碰到一個上海人就是這樣……而且這種刻板印象也存在于上海人自己身上。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上海人之間,一方也可能會想:有些上海人就是吃不得虧,怪不得外地人這樣說上海人。事實上并非如此,卻成為了鐵板釘釘的例子,而這樣的故事很有傳播力。
記者:那么如何來改變這種刻板印象?
張結海:我認為:第一,上海要有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強勢媒體,改善上海人形象的工作外地媒體不可能來進行;第二,影視作品不能再強化上海的刻板印象;第三,上海要有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精英人物,我的那篇《章子怡的偉大被低估了一百倍》的文章看懂的人很少,我高估了讀者的智力,沒有把話講得很白,其實文章的核心思想是:我們要在國外產生影響,不能單獨傳播,要有人去傳播;第四,要有針對性的改善活動,所以下一步,我們將進行“新克勒”代言人的評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