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更新教師認識,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基礎課程體系雙向融合;構建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三個方面探討了大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創(chuàng)新教學。
關鍵詞: 大學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創(chuàng)新教學
一、更新教師認識,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大學思政法律課程的枯燥無味是存在很久的通病,學生厭倦千篇一律的無聊,這就要求教師對思政課程進行大膽
創(chuàng)新。
首先,教師有必要深入學習領會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精神,根據(jù)“意見”的指導思想,認真研讀教材,準確拿捏教材的內在邏輯結構,透徹理解教學內容,精準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這是最基本的前提。因為各個專版社教材的編寫都歷經多次編訂印刷,幾近“字字珠璣”的程度,教材內容基本都是依據(jù)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求撰寫,并且施行多年,已經具備了“理論教材”的通用完備性,如果說教材編訂是“一次貯備”,那么教師教學就是“二次轉化”,將教材內容通過自身的理解揣摩,轉化成課堂教學內容,所以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落實。
其次,這一轉化過程需要教師仔細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根據(jù)學生們的思想特點,因勢利導,就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加以闡發(fā)。
最后,教師要收集教學中存在的重點、難點、疑點問題,與學生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對接,改造變革,融會貫通,適時變革教學內容。而這一過程不僅要貼切學生的生活實際,契合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要體現(xiàn)知識的系統(tǒng)性、理論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二、“基礎”課程體系師生雙向融合
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師生互動,雙向融合是很大的挑戰(zhàn),而互動對于教學實效則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課程實踐活動、互動交流等方面的內容,必須依據(jù)教學內容需要,結合師生的雙向選擇,巧妙地安排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引導作用,開發(fā)學生的思想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勇于發(fā)表不同意見,與教師、與書本、與傳統(tǒng)思想不一樣,做到教學相長。
另外,思政教育里的宏篇大論比比皆是,使得學生們不能始終保持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現(xiàn)實存在的困難,因勢利導,盡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講學,采用多種形式努力活躍課堂氣氛,如學生上臺演講、分組討論、播放視頻,等等,既可使所有學生得以啟發(fā),獲得實效,又可令課堂多彩,更能增強發(fā)言學生的自信心和資料收集、當眾演講等能力。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客串”教師角色,拉近師生情感距離,同時教師也能真正做到融入教學整體,真正把握學生思想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
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不同的授課內容,選擇各種適宜的實踐、互動形式,不斷變革求新,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學生始終保持熱情,真正將思政教學內容傳播給學生。
三、構建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眾所周知,思政課堂教學難,所以改變教學內容和方法、改變考評方法、積極拓展課堂教學十分必要。
傳統(tǒng)思政課堂教學主要是以思想灌輸教育為主,“填鴨”式的教學,呆板落后,“老師講什么,學生學什么,老師問什么,學生答什么”,嚴重地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擴散性思考,既不利于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又不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育。因此,必須尋求引導啟發(fā)、開放教學、討論教育的全新教學方法。努力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首先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特征,因材施教;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創(chuàng)新教育、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注重德育過程與實踐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與外在差別。
(一)靈活授課,不斷補充更新。
目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開設對象主要為“85后”、“90后”學生,這些學生雖然個性多樣,但是存在一些相似點:張揚個性、藐視權威、極度自信伴生極度自卑、好奇心強、功利性強、獨立意識差,等等。
針對這些特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必要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來展示自己,教師則轉變?yōu)橹笇д吆蛶椭?,在這樣的教學互動中,學生與教師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學生知道教師的授課方式,教師清楚學生的需求意見,進而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教學相長,師生共同受益。
不同的授課方法應根據(jù)教學需要,靈活運用,可以通過課堂發(fā)言、師生互動等環(huán)節(jié)綜合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比如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思辨能力力、自信心,等等。在不斷鞏固教學成果的過程中,形成良性循環(huán),課堂實踐活動的整體水平也會越來越高。
(二)辯論、演講、討論式教學密切交流。
辯論、演講、討論式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如討論式教學:一般可以根據(jù)上課人數(shù),以8—10人為限讓學生自由組合成討論小組,每組選派組長一名,負責最后的總結陳詞。因為在這門課程的講課內容中,一些互動問題更適合小組發(fā)言,如在“大學生公共道德要求”一節(jié)中了解學生們的道德衡量標準則可通過小組討論,派代表發(fā)言就會更有概括性,從而讓更多學生敢于說出個人的實際情況,同時在小組討論中各組員也會得到口才和思辨能力的鍛煉。
從實際操作方面看,倘若每次小組討論都由同一個代表發(fā)言,就會使其他組員產生惰性、不愿思考,所以,教師可以要求不同討論題目需由本組的不同成員自愿發(fā)言(指派也行),這樣各組員就會充分發(fā)掘自己的知識儲備,適時發(fā)言,鍛煉自己。另外,為便于管理、提高效率,每組可確定一位組長,負責每次討論的時機統(tǒng)籌、總體安排等事宜。
綜上所述,思政課程內涵極其深厚,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也是多種多樣,頗具挑戰(zhàn)性,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此,如果教師想要得到學生的認可,取得教學實效,就必須在理解關愛學生的基礎上,依據(jù)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勇于嘗試,創(chuàng)新教學,明確全新的教學目標,靈活運用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模式,讓學生得到多方面、多層次的鍛煉,最終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強化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修養(yǎng)素質和法律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胡菊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材體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實現(xiàn)策略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4).
[2]《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征求意見座談會述要[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
[3]陳春蓮.高職院?!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