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言語交際作為人類交際的一個重要部分,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英語課堂教學的成效與其運用有很大的關系。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各種非語言交際手段的恰當運用傳遞了豐富的信息,促進了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本文介紹了非言語交際,指出了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非言語交際在教學中如何加以應用。
關鍵詞: 非言語交際 大學英語教學 重要性 應用
人類交際包括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兩種方式。人類學家伯德惠斯特爾曾對同一文化系統中的人在對話中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作了一個量的估計,認為語言交際最多只占整個交際行為中的30%左右。Leger Brosnahan說:“交際中的一半以上信息是通過非語言信號傳遞的?!倍鳵oss和Birdwhistell及Samovar都聲稱,在面對面的交際中通過語言傳達的信息僅占35%,而非語言行為所傳達的信息高達65%??梢姺钦Z言交際在整個交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只注意語言交際,過分強調語言在交際過程中的作用,而忽視了非語言交際。這種偏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表現得也很明顯,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只注重運用語言給學生傳授知識,課堂上缺乏或很少進行有效的非語言交際,使得課堂氣氛沉悶,沒有活力。本文主要探討非語言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關系,旨在使廣大英語教師進一步了解非語言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的密切關系,在實踐中注意運用非語言手段來輔助教學,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從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一、非語言交際研究的主要內容
非語言交際是指通過使用不屬于語言范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過程,包括使用語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傳遞信息的方式,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空間利用、出沒行為、聲音暗示、穿著妝扮和其他裝飾等。它是交際者運用身體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對方傳遞信息、表達特定語意的過程。非語言交際使用的代碼為非語言信號——整個人體或人體某一部分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動作與表情,以及交際者雙方的空間距離等,主要產生視覺、感覺和觸覺效果。非語言交際與語言交際并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非語言交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體態(tài)學。體態(tài)學研究人們交際時身體各部分動作的模式所表示的涵義,它包括很多非語言行為,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勢、姿勢、體觸等。其中,手勢是體態(tài)語的核心部分。
2.體距學。體距學是人們在交際時保持相互間的身體距離并由此體現出來的特定涵義。體距的變化可以影響交際,起到加強交際效果的作用,其作用有時甚至可以超越語言的作用。交際者的年齡、性別、關系、文化決定了體距的遠近,這其中又以文化因素和關系因素最為重要。
3.副語言。副語言是指一些超出語言特點的附加現象,它是由嘴發(fā)出的可用來表達一定思想感情的各種“聲音”來傳遞信息的,如哈哈大笑、唉聲嘆氣、嘖嘖稱贊等。講話時語調的高低、聲音的大小也屬于副語言的范疇。
二、非言語交際的應用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長足發(fā)展,但是傳統的語言教學只注意學習語言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交際能力特
別是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非語言交際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師生間缺乏有效的非語言交際,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差。非語言交際被看做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屬物,遠沒有發(fā)揮它應該發(fā)揮的作用。
非言語交際的存在是對有聲教學的積極配合和補充,在大學課堂教學中占據著極重要的位置。首先,非言語交際的信息傳遞量大,在某一交往過程中,不少于65%的信息是由非語言手段傳遞的。其次,非言語交際對學生期待心理和接受效率有著深刻影響,因為非語言交際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豐富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再者,非言語交際的適當運用,可以拓寬作品的審美途徑,達到課堂的靜態(tài)美與動態(tài)美互生互長的奇妙境界。英語課是一門以交際為目的的語言教學,在英語課堂中的非言語表達形式非常豐富,而且運用頻率很高,直接影響著英語教學的效果,是教學藝術性的重要體現。
三、教師如何將非語言交際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之中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的過程。這種交流與溝通是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兩種行為進行的,恰當運用非語言交際,對搞好教學有重要意義。非語言交際內容十分豐富,經常用于教學的有以下幾種:(1)體態(tài)語,即身體動作姿勢和面部表情等;(2)人際距離,與學生保持適當的空間距離可在學生身上產生很強的情感效應;(3)伴隨語言,如音調、音量、音高等。在課堂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利用非語言交際調控課堂教學
首先,教師可通過目光來觀察和控制學生,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上課時,教師的視線應該經常發(fā)生變化,將視線落到每個學生身上,如果發(fā)現走神或搞小動作的學生,就用眼睛注視他,學生在接到這個信息后就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空間距離調控課堂教學。教師所站的位置、座位排列、距離遠近,都有不同的作用。例如,我在組織學生課堂討論時把他們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圍坐在一起,這樣每個人都有發(fā)言的機會,我走到每個小組旁邊傾聽指導,效果非常好。再次,教師運用語氣變化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師發(fā)現學生在下面交頭接耳而不用心聽課時,就可以有意變換語氣或者突然停止講課來加以制止。
2.通過學生的非語言行為進行信息反饋
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密切注意學生的體態(tài)神情,捕捉反饋信息,可以判斷學生對授課內容是否感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或程度,并且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適應學生的需要。如果學生表情很投入,說明很感興趣,完全理解了。相反一些細小的表情或動作,如皺眉、低頭不語或茫然的眼神表明他們沒有理解,教師還應該作進一步解釋,或者換一種方式解釋。由此可見,非語言信息可以幫助教師迅速了解教學的效果,使教師能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活動。
3.利用體態(tài)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們經常會觀察到這種情況:同樣的題材,有的教師講起來興趣盎然,而有的教師講起來卻索然無味。學生要是對所學的東西不感興趣,自然也就沒有動力去學,因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在這方面,體態(tài)語和伴隨語言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師生動的語言,配上豐富的表情、適當的姿勢可以把學生帶入所講課文的意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恰當的體態(tài)語可以豐富想象力,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幾年的教學中以及與學生課后的交談中,我發(fā)現,老師如果整堂課表情嚴肅,或面無表情,就無法與學生產生互動,將會使其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或抵觸情緒;而相反,一個肢體語言豐富的老師,會使課堂氣氛活躍,深深地吸引學生。老師鼓勵的目光會使學生增強信心,微笑讓學生倍感溫暖,恰當的肢體動作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不只是教授語言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能力,讓學生了解目的語和母語行為的文化差異。例如“跺腳”這一動作,漢語表示“氣憤;惱怒;灰心;悔恨”,而英語表示“不耐煩”。又如漢語中發(fā)“噓”聲表示“反對;責罵;轟趕”,英語卻是“要求安靜”。按照中國的習慣,觀眾和聽眾鼓掌,表演或講話人也會鼓掌,表示“謝謝或友好感情”。而在英語國家,為自己鼓掌,會被認為是不謙虛的表現。
同一種非語言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學生若不了解這些非語言行為的差異,在實際交流中就難免會誤解,發(fā)生文化沖突。例如,我們通常根據漢字“八”字造型,大拇指和食指張開表示“八”,可這個造型在美國人看來卻是“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打手勢要特別小心,動作稍有不同,就會與原來的意圖有所區(qū)別,引起意外的效果。二戰(zhàn)期間,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做的一個手勢曾引起了轟動。一次當他出席一個場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會,他一露面,群眾對他鼓掌歡呼。邱吉爾做了一個表示“victory”(勝利)的“V”形手勢——用食指和中指構成“V”形。做這個手勢時,手心要對著觀眾。不知邱吉爾是不知道還是一時失誤,把手背對著觀眾了。群眾當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發(fā)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因為他所做的手勢表示的那不是“勝利”,而是“侮辱、輕視”之意。
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運用非語言交際手段
從交際角度來說,學習外語不僅要掌握目的語的語言交際手段,而且要掌握輔助語言交際的非語言交際手段。因此非語言交際的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受到重視。
首先,教師應適時地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民族典型的非語言交際習慣,讓學生有所了解,并在教學中進行模仿和運用,中國教師要把自己扮成一個“外國人”,展示非語言交際手段影響學生。其次是創(chuàng)造情景,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反復練習掌握英語國家的非語言交際習慣,真正做到學為己用,學有所得。此外,還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視聽設備,讓學生經常觀看一些經選擇的英語國家的電視、錄像和影片,在真實語境中通過圖像的潛移默化接受熏陶,從而提高用英語思維、傳達信息的能力。如有條件,與英語國家的人接觸是一個最好的途
徑,在有意無意之間模仿和學習他們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既地道又自然。
五、結語
非語言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息息相關,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對促進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把非語言交際提到重要日程上來。
參考文獻:
[1]吳國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問題[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0,(3).
[2]熊金才.非言語代碼的跨文化交際功能.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5).
[3]樊葳葳.跨文化交際教學研究大觀[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4]程慕勝.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吳為章.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