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漢語和德語詞匯中挑出一些含有動物的熟語,并分別找出了它們的來源進(jìn)行比較,一方面希望為學(xué)習(xí)者學(xué)習(xí)德語熟語提供一種方法,另一方面從比較中也能看到一些文化的異同。
關(guān)鍵詞: 熟語 動物 溯源 中德文化異同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jìn)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保存認(rèn)識成果的載體。語言具有穩(wěn)固性和民族性。所謂熟語是語言中固定的詞組成句子。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組織且要以其整體來理解語義。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慣用語、歇后語等。
德語和漢語屬于不同語言體系,因此不管是在語法上、還是構(gòu)詞上都有許多不同,但是人類的思維是相通的,有少部分熟語的表達(dá)在漢語和德語中又是一樣的,所以本文把熟語劃分為三類來比較,第一類是兩種語言都相同的
一些表達(dá)法;第二類是在對方語言中有相應(yīng)的表達(dá),但是用其它詞匯表達(dá);第三類是兩種語言各自特有的一些現(xiàn)象。
一、可以直譯的一些熟語
烏鴉嘴(rabenschwarz sehen)、替罪羊(der Sündenbock)、渾水摸魚(im trüben fischen)、對牛彈琴(von etwa soviel verstehen wie die Kuh von Sonntag)、兔死狗烹(viele Hunde sind des Hasen Tod)、愛叫的狗不咬人(Hunde,die bellen,beiβen nicht)、人靠衣裝馬靠鞍(Kleider machen Leute,S?覿ttel machen Pferde)、披著羊皮的狼(Wolf im Schafspelz)等。
我們就拿“替罪羊(der Sündenbock)”、“渾水摸魚(im trüben fischen)”、“對牛彈琴(von etwa soviel verstehen wie die Kuh von Sonntag)”來舉例:
“替罪羊(der Sündenbock)”在《德語成語典故詞典》中的釋義為:源自古代猶他教祭禮。在每年的贖罪日那天,猶他教大祭司會對兩頭山羊進(jìn)行抽簽,其中一頭要作為對上帝的祭品被宰殺。在大祭司痛陳以色列人犯下的原罪以后,另一頭山羊就作為替罪羊,被驅(qū)入大沙漠中活活餓死。這在《圣經(jīng)·舊約》的《利未記》(16,20—21)中有詳細(xì)記載:亞倫為圣所和會幕并壇,獻(xiàn)完了贖罪祭,就要把那只活著的公山羊奉上。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rèn)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就是他們一切的罪愆,把罪愆都?xì)w在羊的頭上,借著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曠野去。
這一詞條在《漢語慣用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喻指代人受過的人。源自猶太教、基督教《圣經(jīng)》故事?!妒ソ?jīng)·利未記》記載:古代猶太教每年一次由祭司將手按在羊頭上,表示全民族的罪過已由此羊承擔(dān),然后把羊趕進(jìn)田野,稱為“替罪羊”或“負(fù)罪羊”。
“渾水摸魚(im trüben fischen)”在《德語習(xí)用語溯源》中的釋義為:水渾的時候魚兒看不見垂釣者。希臘喜劇家阿里斯托芬曾用這一成語比喻蠱惑人心的克里昂:“只有城里亂成一團(tuán)時你才能取勝?!?/p>
這一詞條在《漢大成語大詞典》中釋義為:比喻趁混亂時機(jī)撈取不正當(dāng)?shù)睦妗?/p>
“對牛彈琴(von etwa soviel verstehen wie die Kuh von Sonntag)”在《新德詞典》中的釋義為:對某事完全不懂。
這一詞條在《常見成語故事》中釋義為:古代,中國有位大音樂家,名叫公明儀,善于彈琴。有一次,他獨(dú)自一人看見一頭牛低著頭吃草,他便高興地“為牛彈清角之操”。那頭牛呢?不顧琴聲多么幽雅,還是“伏食如故”。原來并非聽不見琴聲,實(shí)在是聽不懂這曲調(diào)高雅的音樂。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蠢人講大道理白費(fèi)口舌。
通過這一組詞匯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出現(xiàn)的熟語大多是與人們生活相關(guān),而且是在全世界幾乎任何地方都能見到的動物,比如:牛、羊、狗、兔、魚等。人們在生活實(shí)踐中逐漸認(rèn)識并積累了這些詞匯,雖然德語和漢語屬于不同語系,但在這里有了交匯點(diǎn),那是因?yàn)閯游锏牧?xí)性不會因?yàn)轳Z養(yǎng)它的主人不同而改變,不同民族的人也是按照動物的本性來作比喻的,比如:羊代表馴服和無辜,狗代表忠誠,兔子代表膽小,牛則代表老實(shí)和勤懇。動物
不僅是人類的朋友,它們還豐富了我們的語言。
二、需要意譯的一些熟語
落湯雞(Er ist pudelnaβ)、害群之馬(ein r?覿udiges Schaf steckt die ganze Herde an)、引狼入室(den Bock zum G?覿rtner machen)、 畫蛇添足(Eulen nach Athen tragen)、呆若木雞(wie vom Donner gerührt dastehen)、老馬識途(ein alter Hase)、老牛破車(im Schneckentempo)、亡羊補(bǔ)牢(besser zu sp?覿t als niemals)、小題大做(mit Kanonen nach Spatzen schieβen)、本末倒置(das Pferd am Schwanz aufz?覿umen)、瞎貓碰到死老鼠(auch ein blindes Huhn findet mal ein Korn)、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wie der Hahn auf dem Miste/Wenn die Katze aus dem Haus ist,tanzen die M?覿us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gebrannte Kinder fürchten das Feuer)、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den Freund erkennt man in der Not)、塞翁失馬,安知非福(kein Unglück so groβ,es hat sein Glück im Schoβ)等。
我們就拿“落湯雞(Er ist pudelnaβ)”、“引狼入室(den Bock zum G?覿rtner machen)”、“畫蛇添足(Eulen nach Athen tragen)”來舉例:
“落湯雞(Er ist pudelnaβ)”在《德語習(xí)用語溯源》中的釋義為:按照德國語言史學(xué)家克魯格的說法,“Pudel”一詞指的是卷毛狗,該詞約于1700年從動詞“Pudeln”(狗爬式游泳)轉(zhuǎn)換而來。從前,“Pudel”或“Pfudel”在廣泛使用的方言中是“Pfütze”,即“水洼”的意思。早在16世紀(jì),在塔伯納莫坦地區(qū)就有“青蛙水坑”之說。照博爾夏特的說法,“pudelnaβ”一詞在1594年曾在菲什阿特所著《加爾干圖阿》一書中(第47頁)以“phudelnaβ”的形式首次出現(xiàn)。
這一詞條在《漢語慣用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湯;熱水。“落湯雞”,形容渾身濕透像掉在熱水鍋里的雞一樣。
“引狼入室(den Bock zum G?覿rtner machen)”在《德語成語典故詞典》中的釋義為:羊在園子里經(jīng)常糟?;?,或鉆進(jìn)草叢里吃草,或攀在樹干上啃樹皮。讓羊當(dāng)園丁,無異是引狼入室。在古希臘神話中,山羊被視為酒神狄奧尼西沃斯(Dionysions)的仇敵,它吃盡其葡萄,最后將其置于死地。因此,在南方,使豐收和日光告終的月份就稱為摩羯星座(Steinbock)。
這一詞條在《漢大成語大詞典》中釋義為:比喻把壞人引入內(nèi)部。
“畫蛇添足(Eulen nach Athene tragen)”在《德語成語典故詞典》中釋義為:貓頭鷹(Eule)使智慧的象征,是雅典城的保護(hù)神雅典娜(Athene)的圣鳥,也是該城的城徽,在錢幣上到處可見。因此,把貓頭鷹運(yùn)往雅典,確實(shí)是多次一舉。在德語中,類似的成語還有Wasser in die Elbe schütten,Bier nach München bringen等。
這一詞條在《常見成語故事》中釋義為:楚國有一個廟宇的主人,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這幾個人互相商議之后,說:“如果我們幾個人都喝這壺酒,就不夠喝,如果讓一個人喝,那又讓誰喝呢?現(xiàn)在我們每人都在地上畫一條蛇,看誰先畫成功,誰就占有這一壺酒?!?/p>
于是,幾個人就在地上畫起蛇來,其中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伸手拿起酒壺??墒牵匆娖溆鄮讉€人還沒有把蛇畫成,就左手端著酒壺,右手又在地上作畫;并且得意洋洋地說:“我還能替蛇畫出腳來?!?/p>
當(dāng)他還沒有把蛇腳畫出來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jīng)把蛇畫成功了。那人馬上從他手里奪過酒壺,不客氣地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夠替它添腳呢?”
奪過酒壺的人非常高興地喝了酒。替蛇添腳的人只得懊惱地望著他咽口水。
這個故事出于《戰(zhàn)國策·齊策二》。后來人們就用“畫蛇添足”來指做事節(jié)外生枝,不但無益,反而害事。
通過對比我們看出,在這一組出現(xiàn)的動物詞匯范圍就要比第一組多一些,比如:雞、馬、狼、蛇、老鼠、老虎等。這里有屬于家養(yǎng)的雞和馬,也有野生的狼、鼠、蛇、虎等。這一組詞在漢語中都有貶義,而相應(yīng)的德語譯文則沒有貶義;雞是最常見的家禽,并且成為人們喜愛的食物,烹飪前總要去毛,這就需要在熱水中泡一下,久而久之就出現(xiàn)了“落湯雞”這個慣用語。而相應(yīng)地,狗在德國是人們最信任、像朋友般對待的動物,人們在構(gòu)詞時用狗來形容并無貶義。此外我們還能看出漢語詞條大多來自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名人典故,而德語詞條大多源自古希臘和雅典的神話故事。
三、兩種語言獨(dú)有的熟語
漢語中有許多關(guān)于虎和龍的成語,比如:虎視眈眈(lauernd nach etw.starren)、調(diào)虎離山(ein Ablenkungsman?觟ver durchführen)、與虎謀皮(einen b?觟seartigen Menschen zur Aufgabe seiner eigenen Interessen bewegen wollen)、虎毒不食子(wie grausam auch der Tiger ist,erfri?觟t nicht seine Jungen)、坐山觀虎斗(der lachende Dritte sein)、群龍無首(eine Gruppe ohne Leiter)、龍飛鳳舞(schwungwolle und kunstvolle Pinselführung)、畫龍點(diǎn)睛(Wort klar machen)等。而在德語中也有和龍相關(guān)的熟語,如:Drachensaat(引起紛爭的根源),卻沒有一個和虎相關(guān)的熟語,取而代之的是關(guān)于獅子的熟語,如:sich in die H?觟hle des L?觟wen begeben(敢入獅穴)。其它德語中的和動物相關(guān)的動物熟語還有:das weiβ der Kuckuck!(天曉得),So ein alter Esel!(你真是個笨蛋),Schwein haben(走運(yùn)),Mein lieber Schwan!(我的天啊!),einen Vogel haben(不正常),einen Affe haben(喝醉了)等。
我們就拿“坐山觀虎斗(der lachende Dritte sein)”、“畫龍點(diǎn)睛(Wort klar machen)”、“Drachensaat(引起紛爭的根源)”和“sich in die H?觟hle des L?觟wen begeben(敢入獅穴)”來舉例:
“坐山觀虎斗(der lachende Dritte sein)”在《漢語慣用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在一旁觀看雙方的斗爭,待兩敗俱傷時,再從中取利。它的德語直譯為:笑著的第三人。
“畫龍點(diǎn)睛(Wort klar machen)”在《常見成語故事》中釋義為:南北朝梁時,有個著名的畫家名張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龍,栩栩如生,但是都沒有點(diǎn)上眼睛。人們見了覺得奇怪,問他為什么不點(diǎn)眼睛。他回答說:如果點(diǎn)上眼睛,龍就要飛走了。人們不相信他的話,便請他點(diǎn)上眼睛。于是他就把其中兩條龍點(diǎn)上眼睛。忽然,天空烏云密布,雷電交加,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上天去了。沒有點(diǎn)上眼睛的那兩條龍,卻仍舊留在墻壁上。這當(dāng)然是一種傳說,借以說明張僧繇的畫形神兼?zhèn)洌鷦颖普?,傳神入微?/p>
這個故事出于唐人張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卷七。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構(gòu)成“畫龍點(diǎn)睛”這個成語,比喻說話或?qū)懳恼?,用一兩句警句點(diǎn)名主旨,使內(nèi)容顯得精彩有力。
這個詞語翻譯成德語就是:使話語明確,就不是一個熟語了。
Drachensaat(引起紛爭的根源)在《德語習(xí)用語溯源》中的釋義為:引起糾紛的根源,大多是傷人的閑話。據(jù)希臘《阿耳戈英雄史詩》的記載,伊阿宋采納了梅代阿的建議種下了龍牙。后來,長出了許多武士,當(dāng)伊阿宋朝他們中間拋擲石塊時,他們便相互廝打起來?!胺N下不和的種子”(Zwietrachts?覿en)這一生動傳神的習(xí)語也可以從這個解說中得到解釋。
Sich in die H?觟hle des L?觟wen begeben(敢入獅穴)在《德語成語典故詞典》中釋義為:源自《伊索寓言》。一頭獅子佯稱自己有病,請狐貍到它的洞穴里來,目的是把它吃掉。狐貍識破了前者的陰謀,回答說,他是很樂意拜訪百獸之王的,但使他感到驚訝的是,只見進(jìn)洞的腳印,不見出洞的。
在這一組中出現(xiàn)的詞匯是各自語言中獨(dú)特的現(xiàn)象,比如:虎、龍、獅子等?;⒅饕a(chǎn)自亞洲,而中國有東北虎、華南虎,因此也就產(chǎn)生了許多相關(guān)的詞匯,就連小孩子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龍在中國更是被尊為神物,封建帝王都稱自己是天子,只有他們能穿龍袍,坐龍椅,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龍的故事。而在德國,龍只是童話中的動物,并且含有貶義。
在中國,老虎是百獸之王,而在德國百獸之王是獅子,所以漢語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德語中卻出現(xiàn)了“敢入獅穴”這樣的表達(dá)。這一切也都源于不同的生活習(xí)慣和地域文化差異。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風(fēng)俗習(xí)慣對于熟語的喻義都有不同的解釋。只有深入了解這些熟語的深層文化寓意,才能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使對語言的運(yùn)用更生動、形象,更具表現(xiàn)力。
參考文獻(xiàn):
[1]新德漢詞典(修訂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2]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外研社,2000.
[3]賈慧蝶.德語成語典故詞典.同濟(jì)大學(xué)出版社.
[4]簡明德漢慣用語詞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趣味德語.黎美.外文出版社,2002.
[6]中德熟語中動物象征意義的比較.德國研究,2004.4.
[7]顏繼祿編寫.常見成語故事.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8]漢大成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8.
[9]海因里希·拉布著.吳麟綬,皇甫宜均編譯.德語習(xí)用語溯源.陜西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