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2009年數(shù)學中考選擇題第10題。如圖:
已知△ABC中,∠ABC=90°,AB=BC,三角形的頂點在相互平行的三條直線l,l,l上,且l,l之間的距離為2,l,l之間的距離為3,則AC的長是()。
A.2 B.2
C.4D.7
這道選擇題是有點難度的,需要學生作相應的輔助線,才能理清思路。如下圖:過A,C兩點作垂直于直線l的兩條輔助線段AE,CF。有這兩條輔助線后,相信只要知道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學生都可以得到Rt△AEB≌Rt△BFC,所以有EB=CF,由勾股定理可以求得:
AB===,
AC===2。
所以這道選擇題正確答案為A。
這道題目最終得以解決,用到了直角三角形的全等的判定,同時運用了兩次勾股定理。有趣的是這道題本身還蘊含著勾股定理證明的一種方法,如果將上圖中的直角梯形拿出來得到如下圖形:兩個全等直角三角形Rt△ABC,Rt△BEF,兩條直角邊在同一條直線上,連接頂點A,E,構成一個直角梯形。
設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長分別為a,b,c,
顯然S=(a+b)(a+b)=(a+2ab+b),
又S=S+S+S=ab+ab+c=(2ab+c)。
比較以上二式,便得a+b=c。
這一證明由于用了梯形面積公式和三角形面積公式,證明相當簡潔。據(jù)說這個證明方法是美國第二十任總統(tǒng)伽菲爾德證明的。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對勾股定理直觀、簡捷、易懂、明了的證明,就把這一證法稱為勾股定理的“總統(tǒng)”證法。這在數(shù)學史上被傳為佳話。
關于勾股定理的證明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的兩個證明同樣十分簡潔,十分精彩。
1.中國方法
由邊長分別為a,b,c的四個直角三角形構成一正方形,如圖,其中a、b為直角邊,c為斜邊。
由圖:正方形是由4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間的那個小正方形組成的。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為ab;中間的小正方形邊長為b-a,則面積為(b-a)。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4×ab+(b-a)=c。
化簡后便可得:a+b=c。
這就是初中幾何教科書中所介紹的方法。這個對勾股定理進行證明的方法,據(jù)說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數(shù)學家趙爽所給出的方法。
2.古希臘方法
直角三角形三邊AB=c,AC=b,BC=a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邊上畫正方形,如圖:
容易看出,△ABA′≌△AA″C。
過C向A″B″引垂線,交AB于C′,交A″B″于C″。
△ABA′與正方形ACDA′同底等高,前者面積為后者面積的一半,△AA″C與矩形AA″C″C′同底等高,前者的面積也是后者的一半。由△ABA′≌△AA″C,知正方形ACDA′的面積等于矩形AA″C″C′的面積。同理可得正方形BB′EC的面積等于矩形B″BC″C′的面積。
于是,S=S+S,
即a+b=c。
這里只用到簡單的面積關系,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積公式。這就是希臘古代數(shù)學家歐幾里得在其《幾何原本》中的證法。
在歐幾里得的證明方法中,以直角三角形三邊為邊作正方形,證明直角邊上兩個正方形的面積和等于斜邊上的即可。其實勾股定理公式也可以變形為λa=λb+λc,也就是說,對任何相似形這個結論都等價。只要證明了勾股定理,就表明對任何相似形都成立。逆轉過來看,只要對任一相似形證明等式的成立,就證明了勾股定理。
現(xiàn)在看上面這個圖,圖中隱藏了三個相似三角形,它們分別可以看作從直角三角形三邊往里作出的相似形。又由于兩個小三角形加起來等于那一個大三角形,因而勾股定理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