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年齡越小的幼兒,身體活動的能力就越是他的一切行為的基礎,特別是小班幼兒,他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主要取決于其身體活動能力的強弱。因此,幼兒對自己身體活動能力的接受和肯定程度對于他們自我意識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那些身體活動能力較強、能夠獨立完成多種體育活動的幼兒,往往會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對于生活中所遇到的其他問題的解決也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而且行動積極、主動。相反,那些動作遲鈍、身體活動能力較差的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就常常會遭受失敗,因而他們也常常會產(chǎn)生否定的“自我”傾向,表現(xiàn)為缺乏自尊和自信,行動消極、被動和退縮,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容易產(chǎn)生不安全感。
1.體育活動中幼兒自信心不足分析
例一:在平衡練習時,大多數(shù)幼兒都很大膽地在平衡木上行走,輪到婷婷時,她死活不肯上去,小手緊緊攥住老師的衣服,小臉憋得通紅,差點哭出來。
例二:玩攀登架時,總是有幾名幼兒磨磨蹭蹭,有意回避老師,落在最后。
通過分析,我認為原因有兩個:①(事例一)婷婷可能沒有走平衡木的經(jīng)驗,見到窄窄的木板產(chǎn)生了害怕心理,或可能有過走平衡木的失敗經(jīng)歷,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因素存在。②(事例二)這些幼兒膽小內(nèi)向,動作發(fā)展較遲緩、反應不靈敏,致使他們產(chǎn)生了消極的想法:“反正我不行”、“比不過別人”,繼而表現(xiàn)出退縮行為。
以上所舉的是發(fā)生在小班體育活動中的幾個小事例。幼兒的這種退縮行為不容忽視,如果不及時消除這種行為障礙,幼兒可能就會產(chǎn)生自卑感,缺乏自尊自信和進取心,影響他們以后的人際交往,以及心理健康發(fā)展。因此,如何結(jié)合小班幼兒自身的需求和發(fā)展規(guī)律在體育活動中實施包括自信心在內(nèi)的心理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教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培養(yǎng)小班幼兒自信心的途徑
2.1創(chuàng)設被人接受的氛圍,讓幼兒帶著愉快的情緒參加體育活動。
幼兒的自我評價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尤其幼兒眼中最有威信的教師和父母的評價,往往是幼兒評價自己的標尺,小班幼兒更明顯。因此,在組織體育活動時,教師應該在語言和行動上處處照顧每一個幼兒,多用肯定和鼓勵的語言與幼兒交往,尤其對那些活動能力較差的幼兒,要在語言和情感上給予積極評價,使幼兒體驗到體育活動的快樂和滿足,激起幼兒喜愛體育、樂于上進的愿望,避免消極的評價給幼兒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讓幼兒生活在強調(diào)優(yōu)點而不是缺點的氛圍中,并逐漸學會保持自信。
教師在組織體育活動時,應根據(jù)小班幼兒身心發(fā)展和年齡特點,盡量采取游戲的方式,以引起全體幼兒的興趣,減輕幼兒的恐懼心理,從而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如在引導幼兒玩攀登架時,我們設計了“給小動物找媽媽”的游戲,把“小動物媽媽的家”設置在攀登架上,鼓勵幼兒去幫助小動物找媽媽。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表現(xiàn)得非常積極、活躍,連平時最怕玩攀登架的幾名幼兒也不知不覺地爬上了攀登架的最高點,對他們的成功我們給予了及時充分肯定。通過諸如此類的活動,我們幫助幼兒逐步樹立了參與活動的勇氣和信心。
2.2鼓勵幼兒嘗試活動,提供自主、獨立活動的機會,引導幼兒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潛力,避免機械模仿。
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動力是興趣和好動性,根據(jù)幼兒興趣和意愿及小班幼兒年齡特征,在組織和安排體育活動時,教師既要設置情景,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又要鼓勵幼兒去大膽嘗試、獲取經(jīng)驗,從親身體驗中逐步認識自己。這樣,才能使幼兒逐步變自發(fā)的好動為主動的活動,有利于幼兒潛力的發(fā)展。幼兒對某一活動獲得了初步的感性認識以后,教師應通過增加活動量或活動難度的辦法,讓幼兒不斷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
如在平衡練習中,一開始,我們讓幼兒在活動場地上走平衡線;然后,提供不同高度、寬度、坡度的平衡木,讓幼兒自由嘗試,接著請平衡力較好的幼兒進行示范;最后我們把走平衡木的動作要領示范給幼兒,引導幼兒進行“過小橋”的練習,幼兒都能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由寬到窄、由低到高地練習,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教師應該認識到每個幼兒參與活動的起點、獲得成功的程度是不同的,要鼓勵幼兒從自身的起點開始,努力爭取一次比一次練得更好,發(fā)揮自身的潛力。在組織體育活動時,除了必要的示范外,教師還要注重逐步引導幼兒自主地進行探索和思考,如果幼兒僅僅是被動地去做教師要求他們做的事,即使他們學會了做什么,也不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更不了解如何去學。長此以往,幼兒就會養(yǎng)成依賴性,影響自主性和自信心的發(fā)展。因此,在體育活動中,教師要以發(fā)展幼兒主動性為首要任務,使幼兒成為主動和成功的探索者與學習者。
為了盡量避免單一的機械模仿,我們往往啟發(fā)和鼓勵幼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各種玩法。如玩竹圈,我們一開始不做示范,而是讓幼兒拿著竹圈子自由玩耍,啟發(fā)幼兒動腦筋想一想:“竹圈還可以怎樣玩?要和別人玩得不一樣?!庇變罕銜氤龈鞣N饒有童趣的玩法。當幼兒有過自身體驗獲得成功時,他們的主動性就得到了發(fā)揮,自信心自然得到了增強。
2.3幫助幼兒克服在體育活動中的兩種極端心理——自卑與自負。
小班幼兒個體差異明顯地體現(xiàn)在動作發(fā)展上。有些幼兒動作發(fā)展好,在活動中能經(jīng)常獲得成功的體驗;而有些幼兒動作發(fā)展差,在同樣的活動中常遭失敗,久而久之,他們會以為自己能力太差而失去參加活動的信心,形成“我不行”的思維定勢。
為幫助幼兒克服自卑感,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從積極評價入手,盡量挖掘孩子在體育活動中的長處,少批評,多表揚;通過比較,讓幼兒重新評價自己,認識到各人有各人的長處和優(yōu)勢,沒有必要高估別人,貶低自己,從而增強自信心;在體育活動中適當降低對自卑幼兒的要求,使之具有成就感;通過補償性的訓練,幫助幼兒正確對待挫折,增強抗挫能力。幼兒不斷地從活動中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形成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逐步克服自卑感。
為幫助幼兒克服自負感,我們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設置了一些有難度的、可能會失敗的活動,如體育活動“小貓釣魚”,我們設置了各種障礙,幼兒必須通過付出艱辛的努力,以及具備不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我們只有鼓勵幼兒勇敢面對困難,幫助他們找到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才能使他們擺脫依賴與驕傲。
2.4家園配合,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可以說是父母的鏡子?!贝_實,父母的行為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有的父母平時很少參與集體活動,那么他們的孩子也許就會縮手縮腳;有的父母溺愛幼兒,一切包辦代替,那么他們的孩子就會產(chǎn)生過度的依賴思想,在困難面前退縮。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堅持與家長聯(lián)系,共同探討幼兒自信心缺乏的原因,并要求取得家長的配合。
①不要溺愛孩子,應支持孩子與同伴交往。
②積極開展家庭體育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開朗的性格。
③家園保持聯(lián)系,及時反饋幼兒的點滴進步,以獲取幼兒每一發(fā)展階段的信息,共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3.結(jié)語
通過實踐,我感到在體育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需要長期的教育強化,尤其對自信心較弱的幼兒,要耐心細致地教育,扭轉(zhuǎn)他們已有的“我不行”的思維定勢,使他們一點一滴地增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