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何加強作文指導,讓學生快樂作文?本文著重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一,學會觀察;二,深入實踐;三,模仿寫法;四,指導修改。
關鍵詞: 作文教學 有效指導 快樂作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爆F代生理、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當人的身體處于放松和協調的狀態(tài)時,大腦最活躍,對信息能做出較快的反應。現代教育學家斯賓塞提出“愉快教育”理論:“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蹦敲矗绾渭訌娮魑闹笇?,讓學生快樂作文呢?
一、學會觀察
蘇霍姆林斯基說:“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庇^察是寫好文章的基礎,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打開寫作之門的金鑰匙。只有善于觀察,才能發(fā)現問題,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寫文章時才有話可說;不善于觀察,即使文字功夫再好,也會陷入“無米之炊”的窘境。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應教育學生爭做勤于觀察、善于發(fā)現的人,做留心周圍事物的有心人;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觀察。具體方法:(1)合理有序。即既可以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觀察,也可以按邏輯順序觀察。順序的選擇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而定。觀察有序有助于抓住事物的聯系,全面正確地認識事物,作文也才會有層次。(2)細致全面。觀察細致,才能掌握事物的細節(jié),抓住特點;觀察全面,才能了解事物的全貌,找出重點,兩方面要緊密結合。(3)觀思結合。觀察不僅要拿眼看,更要用心看,要把觀察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以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認識事物,更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同時,由于個人因素如思想認識不足、觀察方法不當等,或由于事物本身比較復雜的原因,觀察沒能一次完成,還需反復觀察、反復思考才能比較準確地抓住它們的特征。
二、深入實踐
教育家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fā)學生表達情感?!鄙钪欣_紛的色彩、交織的音響、多彩的畫面都可以沖擊學生的心頭,涌上他們的筆端。針對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現狀,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讓學生走進社會,投入生活,擁抱自然,深入社區(qū),走進工廠農村,參觀學習,調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訪人物。如,組織慰問孤寡老人,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自編的故事,寫環(huán)境綠化問題的作文等。學生面對沸騰的社會生活,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嬗變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體驗。他們一旦對生活有了獨到的發(fā)現,有了深刻的領悟,便能信手拈來,寫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來。除了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外,學校和家庭生活也應成為學生感受最深的寫作材料。如讓學生在父母生日時寫一張賀卡,“三八”婦女節(jié)、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特定的節(jié)日,為親人寫一些祝愿語等,從而讓學生體驗生活的濃濃的親情。
三、模仿寫法
清代學者吳增祺先生說:“文章之體,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則仿而為之,雖同人不以為病?!蹦7率莿?chuàng)新的基礎和橋梁,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學生習作大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指導學生品讀范文的精華,模仿其寫作的風格,學生就往往能寫出出人意外的佳作。
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即使他們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在教學范文時,教師應作好寫作安排,著重分析作家觀察、發(fā)現、思考、聯想、選材、構思的方法,講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點,讓學生有法可效。可引導學生或仿其開頭,或仿其結尾,或仿其結構,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并進行遷移聯想;或“張冠李戴”,或“移花栽木”。如讀了《桂林山水》可指導學生仿寫“山水佳作”;讀了《落花生》可指導學生仿寫“借物喻人之作”;讀了《苦柚》可指導學生仿寫“介紹水果之作”。
模仿范文要注意的問題是:要求學生學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謀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襲,要讓學生通過模仿開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發(fā)揮,最終變?yōu)樽约旱臇|西。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知識,“怎樣寫”的心理障礙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往后的作文教學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開始求“與古人合”,其后必須“與古人離”,
所以我們必須強調在模仿的同時還要加以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好文風。如此,久而久之,學生在模仿借鑒中就能學會寫作的竅門,撥動情感思維的琴弦,奏出習作的美妙樂章。
四、指導修改
“三分文章七分改”,“好作文是改出來的”。葉老先生提醒我們:“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學會了自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薄缎抡n標》中強調學生要“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習作的能力要靠寫來培養(yǎng),也要靠改來扶掖;改的能力固然離不開寫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則主要靠改的實踐來造就。
具體方式:(1)師批生改。學生獨立寫完后,教師粗略地看一下,可以在作文本上作一些修改提示,讓學生自己修改,再由教師復查,落實修改的要求。(2)小組修改。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訓練后,初步具備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就讓學生在小組里互相修改,互幫互助,集思廣益。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學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3)傳閱評改。每個人的認識水平不同,語言運用能力有高有低,因此每個學生對作文的批改有不同的見解。對同一篇文章傳閱批改,能讓學生吸收別人的觀點,學習別人的寫法,從而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4)獨立修改。當學生有了一定自改能力后,教師就要求學生寫完作文后,自己反復朗讀,邊讀邊改。當然,學會獨立修改的過程是漸進的,只有多次訓練,才能學會。
方法步驟:(1)修改作文內容,要考慮中心思想是否正確、清楚、突出;感情是否真實、健康;表現中心的材料是否切實、可靠、充分等。(2)修改作文結構,要考慮文章的開頭、結尾寫得怎樣;過渡與照應安排如何;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意思是否連貫;結構是否完整;層次是否清楚等。(3)修改作文的語言文字,包括文章中的語言文字、標點符號、行款格式、書寫等方面的批改等。
總之,快樂的童年是孩子們的追求,能夠快樂地學習更是每個學生的向往。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加大有效作文的指導力度,從而讓學生快樂作文,讓作文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