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業(yè)水平測試+綜合素質(zhì)評價”的高考考試模式對學生運用多種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更高。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必須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
要解題,首先必須審題,審好題是成功解題的關鍵一步,它有助于學生從題目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挖掘素材或題意中隱含的文字、圖形、數(shù)據(jù);進行仔細解析實質(zhì)是學生對審題時獲取的有用信息加以聯(lián)想、類比、歸納、推理、綜合的過程;答題則是學生準確、周密、概括、明確地表述答案。如何恰當處理三者的關系,現(xiàn)筆者分別加以簡述。
一、審題
1.刪除法。
學生通過認真閱讀題干,先刪去一些對解題無關的枝節(jié)或修飾語或干擾因素,勾畫出關鍵詞或生物短語或寫出簡式。
例1:過度肥胖者的脂肪組織中,占細胞鮮重50%以上的物質(zhì)是( )。
A.蛋白質(zhì) B.脂肪 C.糖類 D.水
提示:題中“過度肥胖者”為干擾因素,因為無論什么活細胞,占細胞鮮重50%以上的均為水,故應排除教材所述的蛋白質(zhì);而題中“占細胞鮮重50%以上的物質(zhì)”即是解題的關鍵詞,明確這兩點,正確的答案即可確定。
2.找隱含條件。
隱含條件是指隱含于相關概念、圖形和生活常識中,而題干未直接指出的條件,如“豌豆(嚴格的自花傳粉植物)、玉米的花(單性花)、抗原(分子量不少于10000)”。隱含條件為題干的必要條件,是解題成敗的關鍵。故應仔細閱讀題干,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挖掘隱含條件,補充題干。
例2:據(jù)統(tǒng)計,在美國東部棉尾兔有8種,而西部多山地區(qū)則有23種。在棉尾兔的物種形成中,下列哪種因素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A.變異 B.遺傳 C.地理隔離 D.生殖隔離
點評:考生選D者甚多。這些考生認為題目中每一種棉尾兔都分別是一個物種,因而錯選。其實題目中已作了暗示,由“在棉尾兔的物種形成中”可見,所有的棉尾兔都屬于同一個物種,其潛在因素是:東部的8種和西部的23種棉尾兔都是該物種的不同品種。認識到這一點,答案也就不難確定了,答案為C。
二、解析
1.發(fā)散思維,逆向推導。
可以從最終結論方向逆向推導,看其是否已知條件相吻合,以確定答案。
例3:如圖:圖為某遺傳病系譜圖,該病是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設顯性基因為A,隱性基因為a,請分析回答:
(1)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體上,是_____性遺傳病。
(2)Ⅰ2和Ⅱ4的基因型依次為_____________。
(3)若Ⅱ4和Ⅱ5再生一個孩子,則為患病男孩的可能性是_________。
(4)若Ⅲ1和Ⅲ2近親結婚,則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是________。
解析:該題可從Ⅱ4和Ⅱ5生一正常女性Ⅲ3可知該遺傳病是由常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控制,從而再由Ⅱ3逆推Ⅰ1為雜合體,該題即迎刃而解。
2.有序思維,分解綜合。
可從已知條件逐步分解,得出相應結論,爾后綜合有關結論,最終寫出答案。
例4:已知多指對五指為顯性(以A、a示基因),正常膚色對白化顯性(以B和b示基因),一對夫婦男性為多指,女性正常,生了一個五指白化男孩,則這對夫婦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可能性為多大?
解析:經(jīng)逐步分析,得出子代患病可能為:多指膚色正常(1/2×3/4)、五指白化(1/2×1/4)、多指白化(1/2×1/4)三種情況的總和。
三、答題
1.規(guī)范性表述。
答題要重視生物語言的規(guī)范性使用,不能想當然地去濫用、編造生物語言。現(xiàn)將學生在平時答題中出現(xiàn)的一些典型的、易錯的用語總結如下:
(1)把“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寫成“促甲狀腺激素分泌激素”。
(2)把“酶的專一性”寫成“酶的單一性”。
(3)把“將紫色洋蔥表皮的臨時裝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所看到的紫色結構中的液體是(細胞液)”寫成“將紫色洋蔥表皮的臨時裝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看到的紫色結構中的液體是(液泡液)”。
(4)把“酶在高溫下失活了”寫成“酶在高溫下死了”。
(5)把“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結論,DNA是遺傳物質(zhì)”寫成“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結論: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
(6)把“臨時裝片制作,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寫成“臨時裝片制作,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衛(wèi)生紙吸水”。
(7)把“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寫成“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8)把“某個體基因型是AA或Aa”寫成“某個體基因型是AA、Aa”。
(9)把“能量流動和物質(zhì)循環(huán)”寫成“能量和物質(zhì)循環(huán)”。
(10)把“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寫成“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zhì):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1)把“植物細胞融合的促融劑:聚乙二醇”寫成“植物細胞融和的促融劑:聚二乙醇”。
2.全面化的表述。
對于一些簡答題,我們怎樣概述才能全面呢?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注意一些知識點,多歸納,有所指。
例5:與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相比,紅樹林的 穩(wěn)定性更強,原因是 。
答案:抵抗力,原因注意從兩方面回答:一方面生物種類的多少回答,另一方面從營養(yǎng)結構的復雜程度回答,這樣就比較全面了。
3.要點化表述。
對于簡答題的批改,教師往往根據(jù)某些關鍵詞給分,因此在答題時一定要體現(xiàn)出關鍵詞,可根據(jù)關鍵詞再加以拓展和發(fā)揮。
例6:在海嘯中被海水浸泡過的農(nóng)田為什么不適宜直接種植農(nóng)作物?請從生物學角度分析其原因。
此答案中我們至少要體現(xiàn)出:無機鹽濃度,滲透作用這兩個關鍵詞。我們可以圍繞其展開:被海水浸泡過的土壤,無機鹽濃度過高,使農(nóng)作物無法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
總之,我們只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切實有效地加強解題過程的訓練,以不斷鞏固和強化基礎知識,使之有序地儲存于大腦,在解題過程中就能有效地提高正確率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