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使語文教學過程達到最優(yōu)化,本文從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活躍語文課堂和指導語文實踐活動等幾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中學 優(yōu)化 語文 教學過程
蘇聯(lián)教育學家羅廖夫說過:“有興趣,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半,這就是教育的潛力所在?!蹦敲?,如何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熟練自如地運用語文知識的目的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我認為: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愛學生。因此,在課堂內(nèi)外,教師要營造充滿“愛心”的學習氛圍,從多方面、多角度給學生以體貼、關懷和幫助,以平等的態(tài)度真誠地對待每名學生,與學生進行民主、平等、愉快的交流,使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真正形成朋友般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初中生與小學生相比,更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復雜的心理活動,他們渴望交流,渴望被關注,較之小學生更懂得掩飾內(nèi)心的渴求,使之封閉起來。作為教師,就要主動接近學生,了解學生,使自己成為學生信賴的朋友。師生間的距離拉近了,感情融洽了,學生才會有振奮的精神,才會產(chǎn)生向往和追求學好語文的愿望,在學習上更加自覺、主動,就會多一份濃厚的興趣。
二、營造活躍的語文課堂
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學在相當范圍內(nèi)依然是傳統(tǒng)的“滿堂灌”,課堂上往往是機械沉悶,沒有生氣,缺少活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語文教師要根據(jù)青少年的特點,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興趣因素,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搞活課堂,使之富有情趣,讓學生樂此不疲,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1.要讓學生動起來,改變以往課堂靜聽靜觀的沉悶,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手,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使課堂充滿活力和趣味。這就要求教師要面向全體,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鼓勵、信任、尊重等感情信息,激發(fā)、鼓舞學生,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
2.結合學生的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運用電教手段,做到圖文并茂,聲形結合,化靜為動,寓教于趣,使教學過程由抽象變具體,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高昂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
三、指導語文實踐活動
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習資源,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聯(lián)系學生生活,因勢利導地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增進學生學好語文的興趣和信心。要充分利用圖書館、墻報、板報、學習走廊、校園通訊站等各種教育設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開拓學生語文學習的園地,讓學生自己去學、去發(fā)現(xiàn)、去收集、去積累。要經(jīng)常組織開展各種語文課外活動。如:讀書小組、辯論會、校園小記者采訪活動、演講比賽、戲劇表演、影視影評等等,使學生從狹小的課堂走向廣闊的生活空間,使學生從有限的課本走向豐富多彩的社會,使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實踐,轉化為技能。
實踐證明:只要師生關系融洽,有效地激活語文課堂教學,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林紅總編.《基礎教育研究》.2005年第三期
2.徐巧英主編.《素質(zhì)教育理論與實踐》.第94頁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和平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