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中詳細列舉了教科書之外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紙介質的書報雜志、影視、音像、計算機、網絡等媒體,演講、辯論、討論、表演等形式,博物館、紀念館、風景名勝等場所,以及日常生活、重要文件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即語文課程內容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既然語文課程資源的內涵如此豐富,那么對它的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應該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一、是兒童思維發(fā)展的需要
小學兒童思維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可見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周邊事物的認識大多數是從具體的事物入手,學生常常喜歡直接參與,直接感知然后獲得經驗。按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要求,需要我們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而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顯然需要補充大量的資源。
二、是完成語文學科任務的需要
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
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學習語文就是要學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3.學會積累語言。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tǒng)一的。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內涵及審美意義。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梢?,不管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決定了語文學科的一個大背景就是要在社會交流的環(huán)境下,這就需要有大量的資源來進行補充,才能完成語文學科的任務。
三、是加強語文積累的需要
語文教學歷來強調語文知識的積累。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得就是積累的道理。語文的積累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以大量的閱讀材料為依托,通過有效利用課程資源才能達到這一目的。而事實上,以語文學科這么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強調語文積累是學好語文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需要
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向語文,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fā)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同時又在這一過程中陶冶情操、磨煉思想、完善人格,“保證人人享有他們?yōu)槌浞职l(fā)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币虼诵W語文教學要與生活緊密相連,也就意味著要從生活中吸收大量的語文資源。
作者單位:河北省陽原縣小石莊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