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課程性質(zhì)、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三個方面反思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努力促進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朝縱深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課堂評價 課程性質(zhì) 教學模式 教學手段
一、課程性質(zhì):實實在在的“工具性”漸遭冷遇,花樣繁多的“泛人文教育”層出不窮
上一點年紀的老師都知道,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語文教學形成了以“雙基”為中心的語文教學目標,其核心就是高度重視語文的工具性。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討論,大家都意識到恢復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是十分必要的。新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定位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在這一表述中“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有五個方面,分別是“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概括起來就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前兩點是著眼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后一點主要是著眼于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然而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上,包括一些示范課和優(yōu)質(zhì)課,人文性已大大超過了工具性,甚至在一些課堂上出現(xiàn)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一維獨現(xiàn)的情形。教師既不講字詞句章,也不講語文邏輯,文言文不重視重點虛實詞的落實,現(xiàn)代文不從語言入手分析結(jié)構(gòu)思路、思想內(nèi)容,而只是圍繞課文主旨設置幾個貌似人文性很強的題目讓學生去討論。而學生由于沒有充分理解文本,討論時往往遠離文本,脫離語言,言不及義,空而無當;教師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沒有給出合情合理的評價,最后只得草草收場。例如教學《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時,不從字里行間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青年學生的真摯的愛和對反動勢力的入骨的恨,卻一味空談魯迅先生的革命精神;教學《報任安書》時不在疏通字詞的基礎上去理解司馬遷的“忍辱負重,將以有為”的生死觀的人格魅力,而讓學生泛談司馬遷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哪些精神等等。
二、課堂教學是教育的各種影響因素、教育觀念匯聚之所
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離不開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課堂是師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因而,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眾所周知,在語文(其他課程也一樣)教學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采用的“一言堂”“滿堂灌”“教師獨白”的課堂教學模式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就一直遭到了“口誅筆伐”,幾乎銷聲匿跡,退出課堂,教師也唯恐被扣帽子。后來,以“雙基”為教學目標,提出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重在啟發(fā),強調(diào)訓練?,F(xiàn)在,國家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就課堂教學模式而言,也有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并沒有一個“放之所有課堂而皆準”的教學模式。然而,今天的課堂特別是一些示范課、觀摩課已經(jīng)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有無和程度的高低作為評價的很主要和重要的標準,以課堂的“開放度”作為評價標準。于是各種形式主義的開放就堂而皇之地走進了語文課堂:熱熱鬧鬧的無序合作,簡簡單單的淺層探究,毫無理由地一概肯定,大有矯枉必須過正之勢。
當然,并非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提出的“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甚不妥。我所要說的是我們在實施的過程中背離了初衷,一些課堂把先進的學習方式演變?yōu)樾问街髁x的表象大行其道。筆者認為,語文課堂的開放是必要的,但規(guī)范的有序的“開放”更為扎實有效,意義也更為深遠。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認為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去努力:1.要夯實基礎。所有的合作探究都必須建立在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否則就會隨意合作,盲目探究,就會弄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結(jié)論或觀點。正如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所說的“不能忽視對必要的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2.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須建立在師生個體獨立艱苦研究的基礎上。師生雙方都必須在課前大量占有資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博采眾長,為我所用;這樣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學生的發(fā)言才能靠船下篙,教師課上的評價才會適度中肯,有理有據(jù)。3.師生雙方都應充分了解“自主、合作、探究”是方式方法,而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探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學習正確的表達”“學會協(xié)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直至提高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4.語文課堂要有個性,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可能適用于一切教學活動。所以要充分了解學生,要理解具體文本,根據(jù)這些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模式。不是每一堂課都一定得有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不能為表演而自主、合作和探究,有時甚至“滿堂灌”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所以對一堂課的評價不應以有無某種教學模式為標準,而應以實際的效果為評判標準。一節(jié)課,學生學到了什么遠比教師教了什么和教師怎樣教重要得多。
三、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借助“語言”得以實現(xiàn)的,尤其是語文課堂,師生之間最重要的橋梁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文本)”
語文課堂教學首先應該老老實實關注文本,應該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初步了解教學內(nèi)容,然后在這一基礎上,適當、適時、適度地使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來進行輔助教學,從而收到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其實,新課程標準上也只是說“多媒體”是“教學輔助手段”,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作品”。因此,我們在對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時,固然認為“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的教育手段落后于時代,教學效率過低;但也不能把教師使用多媒體數(shù)量的多少、水平的高低作為對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標準(需要檢查評比完全可以另行組織專門的考試或競賽),而應從實際需要和實際效果出發(fā),因時、因地、因課、因人而異,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思維能力提高的多少作為評價的標準,以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提供了多大的思維空間、營造了怎樣健康的課堂氛圍、學生最終收獲了什么為評判標準。
新課程改革正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缎抡n程標準》整合了近二十年語文教改探索的成果,比起以前的《語文教學大綱》有了很大的進步,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而作為改革主陣地的課堂只有抓住精髓,吃透精神,循序漸進,才能更好地引領新課程改革有條不紊地健康發(fā)展。在這當中,建立一套健全的新課改背景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是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高中語文課程性質(zhì)在語文課堂上全面準確地體現(xiàn),正確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選用是理性的成熟的語文課堂的體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只有在這幾個問題上有正確而不偏頗的認識,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從而更有利于新課改在科學而符合實際的思想的引領下持續(xù)健康穩(wěn)定地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