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具有多重性格,從其誕生之日起,人們就對他評價不一。有人說他是教會勢力的化身,也有人認為他是淫邪、虛偽、兇殘的化身,還有人指責他為卑劣骯臟的色情狂。這些觀點對我們認識克洛德的藝術(shù)形象內(nèi)涵提供了貶義上的可認知維度,但克洛德是復雜的,他也曾有過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曾有過善良的人生歷程,他從善良到墮落再到毀滅的過程,寄托著雨果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關鍵詞]克洛德;多重性格;人道主義精神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4-0088-03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許多豐富生動的藝術(shù)典型,這些人物形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價值和審美價值經(jīng)久不衰;小說映射出的是一部善良的無辜者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遭到迫害和摧殘的悲劇。
小說中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具有多重性格,從其誕生之日起,人們就對他各抒己見?!栋屠璧拿孛堋返淖髡邭W仁·蘇這樣說:“雨果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是教會勢力的化身。”英國文藝批評家圣茨伯則認為克洛德是淫邪、虛偽、兇殘的化身,外國文學史則把他指責為卑劣骯臟的色情狂。真是“異彩奇文相隱映,轉(zhuǎn)側(cè)看花花不定”。當然,這些觀點的提出,有其一定的道理和合理的成分。由于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往往有所差異。盡管如此,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對克洛德這個具獨特魅力的藝術(shù)形象概括得還不夠全面,克洛德是一個性格多樣性的形象,在他身上還有更豐富、更精妙的精神。
一
雨果寫《巴黎圣母院》正處于教會勢力猖獗陰森黑暗的中世紀,教會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來殘酷迫害無辜、善良的人們,腐蝕人們的思想,凍結(jié)人們的精神肉體,把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靈魂變成萬事皆空的軀殼??寺宓律钤谶@樣的時代,被教會勢力所吞沒,也在是情理之中。
雨果在書中評價道:“克洛德·孚羅洛確實不是一個村野之輩?!笨寺宓聫男【褪艿搅己玫慕逃?,他是一個憂郁、莊重、認真、嚴肅的孩子,學習勤奮,思維敏捷。他年紀輕輕就做了教士“到了十六歲時,在神學方面已經(jīng)比得上一位教堂的神甫,在經(jīng)學方面已經(jīng)可與教諭神父分庭抗禮,在教育學方面已經(jīng)同索爾邦神學院的博士一爭高低”。而且,由于狂熱的求知欲,使他貪婪地接連閱讀了教會著作,又攻讀了醫(yī)學和七種自由技藝(文法、倫理、修辭、算術(shù)、幾何、音樂、天文),成為治療發(fā)燒、挫傷、骨折和膿瘡的專家,還取得了七藝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經(jīng)歷了成為學士教師和各種學術(shù)大師的每一個階段?!笆藲q,精通了神學、法律、醫(yī)學和自由技藝四大學科”。他很快在修道院里受人敬仰和尊崇,成為青年學者、博士,頗有名望的若扎斯副主教。歐仁·蘇在《巴黎圣母院》出版后致作者的信中對克洛德作這樣的評價:“概括了博學、知識、智慧之美的孚羅洛。”這不愧是獨具慧眼的見解,也是作者寄予克洛德的評價。在今天看來,當時的教育背景下,那樣的年紀能取得如此驕傲的成績,不能不令人敬佩,不能不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天才。
克洛德不僅是個博學的人,而且還是個善良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父母的變故使得19歲的他不得不承擔起撫養(yǎng)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小弟弟的責任。他明白人是需要感情的,他知道沒有溫情沒有愛的生命,就像一個干燥的車輪,轉(zhuǎn)動時咯吱咯吱地響。于是,他用自己的愛撫養(yǎng)小若望長大成人。1467年,出于憐憫之心,他又收養(yǎng)了一個被波希米亞人遺棄的畸形兒伽西莫多。此外,他還幫助一個陷于絕境的學生比埃爾·甘果瓦,教他知識和學問,使他成了一個真正的學者、詩人、劇作家。
克洛德對弟弟小若望、棄兒伽西莫多、學生甘果瓦的感情,是一種真正的仁愛之人的感情,他所傾注是一種全身心的愛,一種偉大的愛,這些愛很真實。
可見,克洛德并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么糟,他也曾有過輝煌的時刻,不僅在學識上,在人性的愛上也毫不遜色。在這里,我們不能不佩服克洛德有如此寬懷的胸襟,有如此崇高的涵養(yǎng),而這也是評論界所忽略的。我們不能忘記他也是人,一個活生生的普普通通的人,博學而又極富同情心的人。
二
雨果在《克倫威爾序》里說:“人是二元的,在他身上,有一種獸性,也有一種靈性,有靈魂也有肉體。總之,他就像雙線交切點,包羅萬象世界的兩條實體的鎖鏈間的連環(huán)節(jié),這兩條鎖鏈,一條是物質(zhì)實體的系統(tǒng),一條是無形存在的系統(tǒng)。”一個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把克洛德當作淫邪、色徒,未免太過于牽強??寺宓聫男【彤斄诵薜朗?,在彌撒書和辭典的伴隨中長大。如果說每個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美好夢想,都有青春涌動的時刻,那么克洛德也有自己的夢,然而他卻沒有選擇志向的權(quán)利。教會的禁欲主義已經(jīng)透徹地滲入其性格之中,形成了他的第一重性格——禁欲主義。他被教義吸干了新鮮血液,被鎖在禁欲主義的教條里。他認為,如果放松對自我欲望的約束,就會背叛自己的良心,是與上帝作對的表觀。這種扭曲的人性使得他不愿接近女色,憎恨女人,非常嚴格和保守,以至“1481年12月國王的女兒博熱公主要來圣母院的隱修院觀光,他鄭重其事地反對進入,并提醒主教,任何婦人,‘無論老幼貴賤’,一律不準進入修院”。他以為自我肉體的懲罰就是對上帝的虔誠。他的這種行為,完全是被教會的禁欲主義所控制的變態(tài)行為。
一個人看破紅塵,煉得六根清凈,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長期的教義并沒有使克洛德的思想淳化,反而讓他處于一種壓抑狀態(tài)。當他第一次看到美若天仙的愛斯梅拉達在廣場上飛舞時,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勾起了他青春的涌動,引起了他對情欲的沖動。雖然他曾派人去廣場趕走她,并將其視為女巫要燒死,但這都不能抵擋他性欲的萌動,于是,他的第二重性格——渴望愛情,不期而然地產(chǎn)生了。愛斯梅拉達的出現(xiàn),把克洛德從禁欲主義的泥潭里拔了出來,使被宗教異化了的克洛德回歸到了自然,回到了真正的人。他看到了太陽、月亮的可愛,愛情、生命的魅力,青春、人生的美妙,他從這個少女的身上感覺到了自己的生命有了活力,青春恢復悸動。他對愛情的憧憬充滿羅曼諦克的幻想。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身份,馬上又陷于愛的絕望,他知道“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并不是那男人的錯,錯就錯在他是一個神甫,一個牧師,一個被人憎恨的牧師”,這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愛,對于他來說是痛苦的。
既然克洛德有責任付出他的愛,那么他同樣也有愛的權(quán)利,一種愛女人、愛情人的權(quán)利??寺宓鲁耸莻€神甫之外,同時還是人,是男人——有感情的男人。那么克洛德愛上愛斯梅拉達這個女人,也是天經(jīng)地義、無可非議的。不管他的愛能否得到人們的承認,但克洛德對于愛斯梅拉達的愛,卻是真誠而熱烈的,與朝三暮四、心猿意馬的花花公子弗比斯相比,他的愛更顯得崇高。
有人說愛斯梅拉達的美喚起了克洛德的情欲或獸欲,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克洛德愛愛斯梅拉達,決不是愛她的“容顏的魅力”,而是愛她“感情的魅力”,她對別人遭受不幸的同情以及她的正直和淳樸,是一種持久動人的精神魅力??寺宓驴粗氐牟⒉皇撬耐獗砻?,而是心靈美,愛斯梅拉達和他一樣有著美好、善良的心。愛斯梅拉達的美喚醒了他追求愛情和美好幸福生活的動力,給了他人性的復蘇。這是愛的勝利,是美的勝利,是人性對神性的勝利。然而,這種強烈的愛無時不壓抑著他、折磨著他。作為人的他要與作為副主教的他作斗爭,這使得他徹夜難眠。為了擺脫虔誠的面孔,他不斷地與自己作斗爭,這種超負荷的精神壓力,最終把克洛德引向了一個深淵。雨果在書中寫道:“他不知道這種人類情感的海洋,當人家堵住它的一切之口時,是怎樣的瘋狂,怎樣的暴漲,怎樣的升騰,怎樣的泛濫,怎樣的刺入心底,怎樣進入內(nèi)心的嘆息,怎樣使人狂亂,直到它沖破了它的堤岸,裂碎的河床?!笨寺宓逻@個對世事不諳的人,在他的情敵弗比斯搶去愛斯梅拉達——他所愛之人時,他就產(chǎn)生了嫉妒心理,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嫉妒是綠色妖魔,誰作了它的俘虜,誰就受到愚弄?!睘榱恕罢l也別想得她”,于是他就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去破壞,趁他們倆幽會時,克洛德刺殺了弗比斯,嫁禍于愛斯梅拉達,爾后用各種辦法去引誘愛斯梅拉達就范。他非但沒有得逞,反而被愛斯梅拉達咒為“妖魔”、“吸血鬼”,最后在愛斯梅拉達一再拒絕下,親手把愛斯梅拉達送上了絞刑架。
三
克洛德沒有贏得愛斯梅拉達的愛,這是宗教給他帶來的悲劇。愛斯梅拉達年輕、美麗、充滿生機,而克洛德卻因刻板的修道生活未老先衰。他們的這種極不相稱的愛情,結(jié)出的只能是苦果。站在天平的兩端,克洛德終因負擔過重,愛情失去平衡,從天平的一端栽了下來。他沒有退路,一切努力都是徒然,至深之愛轉(zhuǎn)為至深之恨。
“取一個在道德上丑惡得可厭、最可怕、最徹底的人物,把她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在一種女性的心理狀態(tài)中,還加上體態(tài)的美和雍容華貴的風度,這便使她的罪過更加突出;再在這道德的畸形上加上一種純粹的感情,一種為婦女所能體驗的最純潔的感情,即母性的感情;在這個怪物中,賦予母性,她便會使人感興趣,她便會使人流淚,這個本來使人害怕的怪物也會使人憐憫,于是,這個畸形的靈魂在你眼中便會變得美麗起來。”這畸形的靈魂既使人害怕,又使人憐憫。
克洛德毀滅了愛斯梅拉達,他并不是沒有痛苦。愛斯梅拉達身受酷刑的時候,他難過得將匕首深深地刺進自己的肉里;在給臨死前的愛斯梅拉達執(zhí)行最后的宗教儀式后,他像瘋子一樣在郊外四處奔跑,不時拔下自己的幾根頭發(fā),看看是不是變白了。作者真實地描繪了他的內(nèi)心痛苦,不是把他作為一個僧侶,而是將他作為一個被宗教毒害、被愛情妒嫉和仇恨所折磨的人來同情他。因此,我們無法懷疑克洛德對愛斯梅拉達的愛情??寺宓逻@種愛的犧牲,既扼殺了自己,又扼殺了所愛之人,他最終成為宗教的犧牲品。
克洛德所犯下的罪是令人憎惡的,但這并不能證明他是宗教勢力的化身??寺宓轮阅軐崿F(xiàn)“誰也別想得到她”的目的,是因為他背后有封建專制的國家機器,最終決定愛斯梅拉達命運的是宗教法庭。
正如小說所出現(xiàn)的意向所象征的一樣,克洛德“既是一只蜘蛛,又是一只蒼蠅”,是一只被蜘蛛吞食掉的蒼蠅,一只被宗教宿命論吞食掉的蒼蠅。這個比喻恰如其分,從克洛德的生活邏輯來看,他確實是一只蜘蛛,自己織網(wǎng),用無所不在的羅網(wǎng)捕罩著心愛的人,而后作繭自縛,卷入愛情的深淵里,最后被愛情的波濤所掩埋。克洛德的悲劇在于:自己被宗教所害,又用宗教來害人,加害于自己鐘愛的人。然而這悲劇也不單只是他個人的悲劇,他的悲劇映射出來的另一面給我們的警示:禁欲主義不僅摧殘了人們的肉體,愚弄了人們的思想,而且腐蝕了人們的靈魂。
結(jié)語
克洛德的悲劇雖已過去,他給后人留下的評論甚為熱烈,但作者沒有對其作出偏好偏壞的評價,也沒有美化他這個人物,而是以深沉的人道主義精神,用克洛德的悲劇揭露了宗教禁欲主義的虛偽、殘忍,揭示了宗教教義與人性的矛盾,即靈與肉的矛盾。宗教教義不僅造成了克洛德的巨大痛苦,更重要的是罪惡的天主教會勾結(jié)專制王權(quán)鑄成了愛斯梅拉達的悲慘命運。
克洛德的形象是豐富復雜的,文章對其評價或許還存在缺陷,但也算是對這個豐富人物形象的補充,使其更完美、更具說服力。當然,對克洛德這個藝術(shù)形象的人物悲劇,我們并不否認宗教教義的罪惡,透過宗教這一層神秘的面紗,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發(fā)現(xiàn)作者的原意,從而使克洛德的形象更豐富、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