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民族都是新疆的世居民族,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彼此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在婚禮儀式上形成了大同小異、爭奇斗艷、交相輝映、和諧共融的模式。本文通過描述四民族婚禮民俗文化事象,探討四民族婚俗的相互交融和影響,以期對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民族團結與和諧社會構建有所裨益。
[關鍵詞]新疆少數(shù)民族;婚俗;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4-0046-03
民俗文化學領域里的人生儀禮是指人在一生中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上所經(jīng)過的具有一定儀式的行為過程,主要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等?;槎Y是人生儀禮中最熱烈、最喜慶、最隆重的儀式,更是一對新人一生最幸福、最燦爛、最重要的時刻。本文通過描述新疆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民族婚禮主要民俗文化事象,探討四民族婚俗的異同和交融影響,以期對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民族團結與和諧社會構建有所裨益。
一、四民族婚禮主要民俗文化事象
(一)維吾爾族婚俗
婚禮那天,姑娘和小伙子都要盛裝打扮,小伙子穿上黑皮靴,戴上小花帽;姑娘蒙上紅紗巾,身穿花裙,頸掛項鏈,喜悅等候幸福時光的來臨。
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儀式立即開始。主持阿訇問新郎:“你愿意娶某某做你的新娘嗎?”新郎急切而響亮地答道:“我愿意?!苯又鴨栃履铮骸澳阍敢饧藿o某某做你的新郎嗎?”連問三遍后,新娘含羞回答:“愿意。”頓時,一片歡呼聲。阿訇說一些吉利話,并按習俗誦讀《古蘭經(jīng)》。隨后,一個必不可少的儀式是主持人拿出馕,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吃了這個蘸過鹽水的馕,預示著不管今后生活中發(fā)生什么事情,夫妻都能夠同甘共苦、白頭偕老。
新娘離家時要和家人依依惜別。此時,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親的口氣唱起告別歌。歌詞表達出對女兒的依依不舍之情,愿女兒到了男方家多受關照,并要她尊老愛幼、夫妻恩愛、和睦相處等。然后,迎親的小伙子們打起手鼓,彈起都它爾等民間樂器,唱著喜歌走在迎親隊伍前面,新郎和新娘乘坐彩車隨后。一路上熱熱鬧鬧、喜氣洋洋。
迎親的隊伍來到男家后,受到熱情接待。新娘進男家門時必須從門檻旁燃著的一堆火上跳過,再進新房。大部分地區(qū)講究把新娘接來后,讓她坐在厚厚的墊褥上或毛絨絨的羊皮襖上,既是溫暖的象征,又是順產(chǎn)的意思。
(二)哈薩克族婚俗
哈薩克族許多青年男女通過“姑娘追”建立愛情,當愛情成熟時,在歌聲中舉行婚禮,尤其突出的是對唱?;槎Y當天,蒙著紅紗巾的新娘用歌聲向父母、親友告別,新娘的親友對新娘唱歌,新娘坐在陪送的氈房帷幔后哭泣;唱歌的小伙子掀開新娘氈房的一角,唱勸嫁歌。聽到歌聲,老人們不約而同地雙手搭于胸前,齊聲祝福:“阿明,阿明?!毙履锍鲩T唱哭別歌,傾吐對親人和故土的依戀。期間,還要舉行賽馬、叼羊、阿肯彈唱等活動,以增添婚禮喜慶氣氛。新娘到了婆家氈房,婆婆將糖果、奶制品撒到新娘身上,小孩、年輕人立刻搶拾這些象征喜慶吉祥的食品。
在新郎家的婚禮上,先舉行揭面紗儀式。由一歌唱得好的小伙手拿扎彩綢的馬鞭或樹枝,指著新娘唱《打開面紗歌》,唱畢將新娘面紗掀開。新娘向坐在上方的公婆屈膝行禮,接著朝火爐里撒一碗酥油(或羊油)。在座的人口念:“火娘娘,油娘娘,給我們把福降。”以祝福新婚夫婦生活幸福。新人雙雙合飲一碗毛拉(伊斯蘭教職業(yè)者)念過經(jīng)的圣水。讓新娘坐在剛殺的羊的羊皮上(哈薩克人認為坐這種羊皮生育順利),有序吃完羊肉后,老人為新娘做“巴塔”(祝福)。
(三)柯爾克孜族婚俗
柯爾克孜族崇尚“九”,認為“九”是吉祥數(shù)字。男女訂婚,聘禮要按“九”數(shù)準備,如九頭牲畜、九件一份的禮品等。
婚禮的第一天,新郎及父母、親戚、伴郎(闊魯嘎什)以及一群小伙子陪同,帶上禮物、羊,騎馬來到女方家;女方家小伙子也帶上一只殺了的羊,騎馬前迎。在互相爭奪中,男方將帶來的羊扔到女方帳篷前,意為見面禮;女方小伙子們也把羊扔到男方馬隊后面,意為歡迎遠方的客人;隨后,新娘給新郎臉上撒白面粉,象征情意潔白無瑕。
第二天,婚禮在女方家舉行,雙方親友都來慶賀,由阿訇主持婚禮儀式。阿訇念經(jīng)祈禱,為新人祝福,接著,他端上一個油果,分為兩半,新郎、新娘各吃一半。阿訇又將面粉撒在新郎、新娘臉上,象征他們的婚姻純潔晶瑩、白頭偕老。
第三天,新娘嫂嫂帶上嫁妝陪同新娘去新郎家,有的新娘母親為了照顧女兒也同來新郎家住些時日。人們在路旁燃起火堆,新人跳過。到了新郎家,雙雙從帳篷前的火塘上跳過,均示吉祥。
(四)塔吉克族婚俗
塔吉克族的婚禮通常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新娘在各自家里做準備。黃昏時分,新郎在親朋好友的簇擁下來迎娶新娘,年輕人高呼“國王來了”,新婚享受國王厚遇,無論貧富貴賤,像國王一樣受人擁戴,岳母等向新郎、伴郎肩上灑面粉,祝福吉祥;給新郎送上酥油茶,花圍腰是給新女婿的見面禮。
新郎、新娘各就各位,婚禮儀式正式開始。根據(jù)伊斯蘭教教規(guī)在阿訇主持下舉行婚禮,宗教人士虔誠地誦經(jīng)祈禱,愿真主降福給這對新人。兩位新人同喝阿訇念過經(jīng)的鹽水,以表同甘共苦、白頭偕老,婚姻就像水一樣純潔、清澈。
塔吉克婚禮離不開鷹笛、手鼓及歡快奔放的鷹舞,手鼓和鷹笛奏出的旋律以及人們的歡歌笑語一直在暮靄中的小山村回蕩。
二、四民族婚俗的相互交融和影響
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民族都是新疆的世居民族,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彼此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在婚俗上形成了大同小異、交相輝映、和諧共融的模式。從以上四民族婚禮習俗中可看出異同以及相互交融和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從儀式看,婚禮首先在女方家舉行
這是對女方父母養(yǎng)育姑娘的真誠尊重與報答。由阿訇主持,出示結婚證,盡管儀式上四民族的問話稍有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得到法律、宗教、親友的認可,以保護婚姻的神圣、嚴肅。
(二)從裝扮看,著本民族傳統(tǒng)婚服或兼?zhèn)洮F(xiàn)代婚紗
有的新郎、新娘胸前佩戴印有“新郎”、“新娘”字樣的紅花,顯然又受漢文化影響;而新娘頭戴面紗(類似紅蓋頭),寓有遮羞、驅邪求吉之意。
(三)從信仰看,四民族都信仰伊斯蘭教
婚禮都按照伊斯蘭教規(guī)舉行“尼卡”宗教儀式,可見伊斯蘭教“尼卡”儀式在婚禮上對新郎、新娘和親友以及穆斯林群眾心目中的重要影響。
(四)從飲食看
四民族寓意相同阿訇給新郎、新娘吃喝的食物雖有不同(維吾爾吃蘸了鹽水的馕,哈薩克喝圣水,柯爾克孜吃油果,塔吉克喝鹽水),但寓意都是同甘共苦、豐衣足食、白頭偕老。在伊斯蘭教民族中,把鹽看得很重,甚至對天起誓,都要以鹽為證。通過借助”鹽“這一神物的傳導作用,來實現(xiàn)人們希望婚姻美滿、幸福永遠的民俗心理。
(五)從祝福方式看,四民族雖有各自獨特的方式,但祝福的心愿都是共同的
迎親撒糖果(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撒面粉(柯爾克孜、塔吉克族)等喜物,象征愛情純潔無瑕、甜甜蜜蜜、吉祥如意。尤其是居住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人,視面粉神圣而珍貴,認為面粉是世界上最純凈的物品,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品,此時此刻不應該忘記它,而應珍視它。所以,只在喜慶日子撒面粉,寓示生活富足。
(六)從人物看,新人母親在婚禮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如維吾爾族新娘母親請人以歌聲的傳情達意;哈薩克婆婆將糖果等喜物灑在新娘等親友身上,以示對新娘的祝福和接納;柯爾克孜族新娘母親、嫂嫂的特殊送行及依依眷戀;塔吉克岳母為新郎灑面粉、遞酥油茶等禮儀,都說明母愛的博大。
(七)從婚俗信仰看,娶親至男家的跳火習俗是古老的祆教(拜火教)信俗的遺留
敬火拜火,以驅邪求吉,早已融入民族的文化信仰之中。此時舉行跳火儀式寓意親人愿為愛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八)從傳宗接代傳統(tǒng)觀念看,四民族都向往通過婚姻組織美滿家庭,安居樂業(yè),幸福生活
如進婆家,讓新娘坐在羊皮上,這一習俗明顯含有通過模仿真實的事物或行為過程,使用象征物,以求獲得現(xiàn)實結果的愿望實現(xiàn)。既表明婆家熱情接納了新娘,是家庭溫暖的象征,又含順產(chǎn)寓意,以期繁衍生子、人丁興旺、家庭美滿。
三、結語
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民族的婚禮,親朋好友、四方鄰里都來參加,被看作是大家共同的喜事。四民族婚禮中的儀式內(nèi)容大同小異,是爭奇斗艷、相互影響、交相輝映的結果,含義都是喜慶祝福、求吉去災、同甘共苦、豐衣足食、婚姻幸福、求子祈祥、家庭美滿、其樂融融,表達了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槎Y不僅是一對新人的美好時光,也是家人、親友的喜慶日子,更重要的是婚禮使人們置身于群體氛圍中,集體意識得到增強,不僅家庭團圓和睦,而且也是集中展示民俗文化、提高社會群體的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絕好機會。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續(xù)西發(fā).新疆世居民族概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4]何星亮.新疆民族傳統(tǒng)社會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樓望皓.中國新疆民俗[M].烏魯木齊:新疆學術攝影出版社,2003.
[6]樓望皓.新疆婚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7]韓鋼,韓連赟.圖說新疆風情[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8]周吉.維吾爾木卡姆[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