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概論了臨沂出土的漢代畫像石,認為這些漢畫像石題材內(nèi)容豐富、風格獨特。具體而言,其題材內(nèi)容主要為社會生活、神話傳說以及各種裝飾圖案等,幾乎涉及當時生活的各個領域。
[關鍵詞]漢代畫像石;題材內(nèi)容;臨沂
[中圖分類號]K879.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4-0021-03
臨沂是我國漢代畫像石分布較集中的一個地方,這類畫像石數(shù)量多、內(nèi)容豐富、風格獨特,堪稱中國漢代畫像石藝術中的瑰寶。臨沂漢畫像石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幾乎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具體而言,其題材內(nèi)容包括社會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以及各種裝飾圖案等方面。
一、反映社會生活的題材內(nèi)容
這類題材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車騎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樂舞雜技、捕魚田獵、亭臺樓閣、門卒侍衛(wèi)等。
車騎出行是漢畫像石中最流行的題材內(nèi)容,借此顯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炫耀他們的權勢。貴族官吏出行時,寶馬雕車,簇擁滿道,備具威儀。馬的奔騰,車的疾馳,馭者的姿態(tài),無不生動逼真。車騎出行圖中,一側(cè)刻有一人,雙手捧盾,躬身作迎賓狀,擔負送往迎來、開閉掃除之職。在臨沂漢畫像石中,不但有捧盾躬身迎候的亭長,還有持板躬迎的侍從,執(zhí)戳門的護衛(wèi),擁彗相迎的仆人,特別是擁彗畫像甚多。擁彗是迎賓的禮節(jié)之一,即迎接尊貴客人時,先用掃帚清道,恭候賓客的到來,以示敬意。臨沂漢畫像石中的車騎場面有大有小,有簡有繁,從一馬駕車到駟馬安車,各式車輛一應具備,呈現(xiàn)出漢代貴族官吏們的出行場景。
在拜謁宴飲的場面中,為了從眾多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一般將主人刻畫得比普通人物高大。主人或正襟端坐中央或站立一側(cè),旁邊有執(zhí)便面仆人、侍女等。謁見者多執(zhí)笏向主人躬身或跪伏,其等級尊卑觀念完全是儒家思想的表現(xiàn)。
臨沂漢畫像石中的樂舞百戲內(nèi)容也極為豐富。家庭歌舞活動的場面,舞者一二人,伴奏二三人,賓主一起欣賞歌舞。最流行的舞蹈為長袖舞,這是一種以衣袖纖長為特征的女子獨舞,表演者寬衣長袖,腰如束素,細長的衣袖隨著舞者動作的變換飄繞纏綿,飛動搖曳的舞姿,婀娜多姿的神態(tài),給人輕松舒適之感。飄繞的長袖和裊裊的細腰是這種舞蹈的主要特點。
龐大的百戲場面當屬沂南北寨畫像石中的樂舞百戲圖,刻畫的表演項目有擲倒、 馬技、戲龍戲鳳、七盤舞、建鼓舞等。整個場面參加表演人員50人,樂隊22人,演員28人,伴奏的樂器有鐘、鼓、簫、笛、笙、琴等,可謂豐富多彩,氣勢壯觀。
擲倒即雙手擲地的身體倒立,是漢代百戲雜技中最常見、最基本的一種形體技巧,各種雜技表演項目如馬戲、走索、尋橦等都離不開擲倒。
馬技表演中兩馬奔騰,右一女子左手抓住馬鞍,右手持一戟,兩足騰空;左一女子立于馬背上,左手執(zhí)劍,右手耍繩鞭。
戲龍戲鳳是一種擬獸表演,即演員扮作獸形。有的將鳥獸等形象的道具拿在手里,有的披在身上,手中拿著撥浪鼓;有的手中拿著便面,邊搖邊舞;有的二人合演,一人演頭一人作尾。這種擬獸表演的形式,至今在我國民間藝術表演中仍然采用。
七盤舞,又叫盤鼓舞。沂南北寨百戲圖中的伎人頭戴斜頂高冠,著長袖衫,他的左腳前有一鼓,左側(cè)有七個倒覆的盤,分前四、后三兩排置于地上,舞伎邊歌邊舞,又踏盤又踏鼓,合著樂曲的韻律回轉(zhuǎn)穿插于盤子之間。
樂隊中間有三排,前排和中排各五人,后排四人,有吹笙、簫、笛者,有撫琴、擊鼓者,如同當今的管弦樂隊。
狩獵活動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cè)面。從臨沂漢畫像石中的幾幅狩獵圖來看,狩獵者使用獵犬,手中多持弩弓、刀、戟、棒等,狩獵的對象主要有兔、鹿、野豬、鳥等。
在反映戰(zhàn)爭內(nèi)容的畫像中,胡漢戰(zhàn)爭圖居多。畫面上深目高鼻、頭戴尖帽、身著盔甲的一方是胡人,他們騎馬或步行,使用的武器為弓箭,而交戰(zhàn)的另一方是步騎結(jié)合的漢軍。
在漢畫像石中表現(xiàn)漢代建筑的內(nèi)容也很常見。臨沂漢畫像石中的庭院樓閣、水榭、門闕、橋梁等建筑物,反映出主人府第的豪華和漢代建筑技術水平的進步。沂南北寨畫像石祭祀圖中有一幅“日”字形院落建筑圖,它由前、后兩個院落、兩排房子組成,每排五間,整座建筑有一條從前大門到后客廳的中軸線,中軸線左、右兩側(cè)對稱,第二排作為橫軸線,則前、后對稱。從這一建筑形式可知,我國北方四合院式建筑早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
費縣潘家疃有兩幅建筑圖。第一幅為三層庭閣,下層為庭臺,上兩層為閣,第三層的頂部為屋頂望樓。第二幅為樓臺庭閣復榭,畫面左側(cè)為無脊頂?shù)娜龑訕欠?,右?cè)是無脊頂?shù)娜龑油ラw,其間架有空中輔道相連接。這兩幅建筑圖充分體現(xiàn)出漢代復雜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較高的建筑技術。
二、反映歷史人物故事的題材內(nèi)容
這類題材的畫像石主要集中在沂南北寨,主要有周公輔成王、齊桓公釋衛(wèi)、荊軻刺秦王、倉頡造字、泗水取鼎等故事。
周公輔成王故事。畫面左一人著長衣,拱手立于方席上,形體矮小,似未成年,當為成王。又一人戴高冠,配長劍,雙手舉一曲柄蓋于成王頭上,此為周公。《史記#8226;魯周公世家》曰:“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芄烁嫣⒄俟珚]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王三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谑亲湎喑赏?,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焙髞沓赏蹰L大,能處理國事了,周公將政權交給成王,自己仍回到臣子的位置,恭敬地聽命于成王。
荊軻刺秦王故事。畫面左一人右手持劍、左手扶柱,當為秦王;右一人赤身配長刀,足下一方盒,當為荊軻,身旁柱上穿一匕首。據(jù)《史記#8226;刺客列傳》記載,荊軻,衛(wèi)國人,其祖先是齊國人。其好擊劍讀書,后游至燕國,燕太子丹尊之為上卿。秦攻打燕時,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提出把來投燕國的秦將樊於期的腦袋和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作為見面禮,以便見機刺殺秦王,太子丹同意了荊軻的建議。荊軻提著裝樊於期頭的盒子,捧著裝地圖的匣子獻于秦王,待圖快展到盡頭時,露出匕首。荊軻突然向前左手持秦王袖子,右手抓住匕首朝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獨身掙脫,荊軻追趕秦王,秦王繞柱奔跑。荊軻圍著柱子追趕秦王時,侍從醫(yī)官夏天用他所捧的樂袋投擊荊軻,秦王趁機拔出劍來,砍向荊軻,荊軻倒地,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未刺中秦王卻扎在銅柱上,這時侍衛(wèi)們沖上前來刺殺了荊軻。
倉頡造字故事。這一題材內(nèi)容還見于臨沂白莊畫像石中。畫面刻一人,四目,披發(fā),長須,衣獸皮,旁有榜題“倉頡”二字。倉頡正與另一人交談,此人應為沮誦。白莊畫像石中倉頡左手執(zhí)筆?!墩摵?8226;骨相篇》曰:“倉頡四目,為黃帝史?!薄稌x書#8226;衛(wèi)恒傳》載衛(wèi)恒《四禮體勢》云:“昔在黃帝,創(chuàng)制萬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jié)繩?!笔窌涊d,文字是由倉頡所造,也僅是以傳說為據(jù)。文字應是勞動人民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和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泗水取鼎故事。見于平邑漢闕中。據(jù)《漢書#8226;郊祀志》記載,大禹收集了全國的青銅,按九州方圓鑄造了九個大鼎,并把治水時所遇到的奇神怪獸一起鑄在上面,讓人們熟悉寶鼎上的神物和鬼魅,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分辨出好與壞、善與惡。九鼎歷經(jīng)夏、商至周王朝,成了最高統(tǒng)治者權力的象征。到周赧王十九年(前296),秦昭王從周王室手中取走九鼎,遷于秦,在運輸途中,有一鼎飛入泗水。秦始皇去東海求見神仙返回路過彭城,發(fā)現(xiàn)了這個鼎,就組織數(shù)千人入泗水打撈寶鼎。泗水取鼎的故事在漢代就已廣泛流傳于民間。
三、反映神話傳說與祥瑞故事的題材內(nèi)容
這類題材內(nèi)容主要有西王母與東王公、伏羲與女媧、天神羽人、奇禽異獸等。
西王母是漢代最受人尊敬的神,《山海經(jīng)》中有許多關于西王母的記載。到了漢代,人們把西王母附會成能致人長生不死的女神仙,把她描繪成一個端莊美貌的婦人。臨沂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有的頭戴勝杖,有的高挽發(fā)髻,端坐高座上,其周圍有玉兔或羽人搗藥和其他靈禽瑞獸等。
伏羲與女媧在漢畫像石中很常見,傳說他們是人類的始祖。其形象是人身蛇尾。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迸c畫像中的形象相符。伏羲又寫作庖羲等,傳說他出生于東方的華胥族,是雷神的兒子?!吨芤?8226;系辭》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伏羲一生做了很多好事,八卦是他發(fā)明的,結(jié)繩為網(wǎng)、教人打漁、鉆木取火也是他創(chuàng)造的,古人將伏羲譽為“百王之先”,后來成為天上五帝中的東方上帝。傳說女媧是伏羲之妹,是古代治理天地的女神。她創(chuàng)造了人類,還制定了婚姻。伏羲和女媧是兄妹而后結(jié)成夫妻。畫像中伏羲、女媧兩條蛇體的尾巴緊緊交纏著,手執(zhí)規(guī)矩,寓開天辟地之意。
在臨沂畫像石中還見有許多身上長有毛羽的人物。此類圖像反映出漢代人的羽化登天、靈魂升天的觀念,說明了漢代人們時刻幻想著能像鳥一樣展翅飛翔,升入仙境,以求長生不死。同時,還見有仙人騎羊、騎虎、乘龍、騎獸等,均反映出人們想借用這些升天工具升入仙境,企望實現(xiàn)夢寐以求的理想。
四、裝飾性圖案的題材內(nèi)容
這類圖案主要有平行鑿紋、三角紋、菱形紋、穿壁紋、連環(huán)紋、垂帳紋、水波紋、繩索紋曲線紋、卷草紋、卷云紋等。另外,在漢畫像石中還見有各種式樣的樹木,如常青樹、三株樹、連理樹等。
五、石闕畫像的題材內(nèi)容
臨沂保存有四座墓上實體石闕,即莒南東蘭墩孫氏闕一座、平邑功曹闕一座和黃圣卿闕兩座。闕,也稱為觀?!墩f文解字》:“闕,門觀也。”闕是建造在宮殿、祠廟、陵墓、庭院等前面的兩個對稱建筑物。從四闕所建造的年代來看,莒南孫氏闕建于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平邑皇圣卿闕建于元和三年(86),功曹闕建于章和元年(87),這是目前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地上實體門闕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