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 詩歌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進行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師面臨與解決的重要問題。結合詩歌自身的特點和詩歌教學的現狀,打破僵化的教學方法,繼承傳統(tǒng),積極開拓,在詩歌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素質是語文詩歌教學的潛在目標。
[關鍵詞]詩歌教學;素質教育;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24-0113-02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教育,語文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質是其他素質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它對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詩歌教學是語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它將對素質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詩歌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在人文和科學兩方面的教育功能。德國詩人雪萊說:“一首偉大的詩篇像一座噴泉一樣,總是噴出智慧和歡愉的水花。”托爾斯泰也說,藝術的功用在于傳染情感,而所傳染的情感能和諧人與人的關系。人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邏輯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審美的藝術方式把握世界。如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倍鸥Φ摹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蔽奶煜榈摹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魯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等等,必然會影響到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讀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碧K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标懹蔚摹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北厝粫玫綇V泛而深刻的科學的啟迪?!澳乳e,白了少年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钡鹊?,又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警策作用。我國自古就很重視詩教傳統(tǒng),孔子說過:“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币馑际钦f凡親身到一個地方可以看出凡是老百姓溫柔敦厚的,那便是詩教的結果,也就是說學詩的作用可以改變人的性情,使人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詩歌教學本身就蘊涵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鬃诱J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正是詩歌的這種可感性特點,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想象。通過詩歌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個“綠”字,使人不禁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產生無限想象和向往。同讀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有人讀到了灑脫豪放,有人讀到了無奈憤懣,有人讀到了信念希望。大家熟知的詩壇上“推敲”的佳話,美學家朱光潛就有著不同眾人的獨到見解,他說:“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啤倘伙@得魯莽一點,但他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從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有剝啄之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寧靜,也似乎平添了攪亂?!薄白髡呶幢厝?,讀者未必不然?!痹姼璧倪@種多解性特點,恰恰是激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發(fā)現、去獲得、去創(chuàng)造,在詩歌閱讀與感受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昂揚起創(chuàng)造的活力。
詩歌教學本身體現了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價值。長期以來,詩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許多有識之士都在為此奔走呼告,呼喚詩教傳統(tǒng)的回歸。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教育部頒發(fā)試用的課程標準中,突出強調了詩歌教學。強調詩歌教學并不是要把學生都培養(yǎng)成詩人,而是把美的種子播撒到他們的心田,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是說,詩歌教學并不是要教學生會背幾首名詩,背幾段佳句,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堅定他們的理想,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教會學生在詩歌中求善、求真、求美,使學生在詩歌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那么怎樣才能發(fā)揮詩歌教育的作用呢?后文將嘗試論之。
一、打破僵化的詩歌教學模式
一直以來,許多語文教師忽略了詩歌自身的特點,將詩歌教學與說明文教學、議論文教學、記敘文教學等同起來,學生詞、學結構、學表達方式、學主題思想,甚至學邏輯分析能力。過于冷靜、過于理性的教學方法完全背離了詩歌的本體,失卻了詩歌的意境。中國的詩歌特別重“意”尚“神”,如“念天地之悠悠,獨槍然而涕下?!薄巴翘煜聹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見牛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薄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边@些意境深邃,令人回味無窮的詩句,如果拘泥在認字詞、抓篇章、剖主題的僵化的教法中,學生又怎能洞察體味其中的精華呢?詩歌是人類寶貴情緒、情感的瞬間爆發(fā),其本質是情。詩歌教學需要的是激情,是發(fā)現,是陶醉,需要教師啟發(fā)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幫助他們與詩歌產生感情的強烈共鳴。決不能將詩歌“碎拆下來,不成片段?!边^于強調“知識點”,就會背離詩歌教學強調感悟的原則。詩歌教學本身是一種人文素質教育,人文性素質的養(yǎng)成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是一個悟的過程。這與知識點的分解可能正好走的是相反的路。語文教育前輩徐中玉先生說:現在許多學校都在開展研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合作成為主流。許多教師也打破了僵化的詩歌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將單純的閱讀教學轉化為創(chuàng)造性行為,更好地使別人的財富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財富。如有的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改寫訓練,有些條件好的學校的語文教師還指導學生制作教學課件,這種改寫和制作的過程,其實就是閱讀過程中意象的再創(chuàng)造,既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從傳統(tǒng)教學中吸取寶貴經臉
子日:“不學詩,無以言?!敝袊窃姷膰龋娊痰臍v史源遠流長,自然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詩教經驗,向傳統(tǒng)學習,不失為現代詩歌教學的一個好途徑。比如傳統(tǒng)的吟誦法有兩個內容,吟指吟詠詩歌。誦指誦讀文章。古人在長期的語文實踐中形成了吟誦傳統(tǒng),便于醞釀“書聲瑯瑯”的學習氣氛,調動學生興趣。海外學者劉銘紹先生就認為,讀詩“除了復古,別無他法”,“復古之意,乃背誦也”。大多數詩歌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庇么蟀自挿治鼍褪且粫ь^看看月亮,一會低頭思念故鄉(xiāng),意思未變,意境全無。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比绻盟榉治觯渲猩n涼孤獨的意境和感悟就全破壞了。當然我們現在所說的誦讀法,不同于舊社會私塾中放任自流式的誦讀,而是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去讀出詩的節(jié)奏,詩的韻味,詩的意境。因而,我們提倡詩歌教學應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實行“拿來主義”的政策。
三、拓展詩歌學習的外延
經過改革的語文課本,詩歌篇目雖然增加了不少,視野也突破了“老名家”的范疇,但是要依此去建立學生的閱讀量,積累學生對詩歌的感性認識,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還遠遠不夠。因此,教師還要努力拓展詩歌教學的外延,開闊詩歌教學的空間。很多語文教師不僅和學生們一起讀詩、背詩,營造氛圍,還開展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寓教于樂,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如舉行詩歌朗誦比賽,創(chuàng)辦詩歌園地,讓學生讀詩、背詩、寫詩、評詩,等等。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于漪有一段有關詩歌教學的實錄文字:“也是在初中讀書時,來了一位代課的國文老師,是年輕的新派人,他喜歡教白話文。有一次,教到田漢《南歸》中的詩:‘模糊的村莊已在面前/禮拜堂的塔尖高聳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園柳、屋頂上寂寞地飄著炊煙’。老師朗誦著,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這種感情傳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缃裰灰砸换貞?,就仿佛看到國文老師那左右搖晃的身子和那注滿情思的眼睛?!鼻嗄陮W生正處在“詩的年齡”,需要詩的滋養(yǎng)。朱光潛說得好:“詩是培養(yǎng)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夠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干枯的。”詩歌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教者入詩、入境,使它“隨風潛入夜”,從而“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光潛.談文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呂志剛.略談新課程理念下的詩歌教學[J].學語文,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