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評價,特別是在課堂中運用即時性評價,會有效地提高閱讀課的效率,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
一、進行針對性評價,加深人物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敘事性課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反復地學習中,逐步有了對人物完整、清晰、深刻的認識。教學中,相機進行針對性的評價,有力地促進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比如,教學《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課時,如何讓學生走進皮埃爾舍己為人的人格世界呢?抓住他在生死關(guān)頭的言行加以體驗是最佳的方法。我們可在教學中運用即時評價,對人物的心理和語言進行剖析,讓學生的心靈和故事中的人物心靈產(chǎn)生持續(xù)而強烈地碰撞,形成共鳴,深受感染。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同學們,誰來讀“該死的船,停下,快停下”這句話?(指名學生讀)你們覺得這兩個同學讀得怎么樣?
生:王飛的聲音太小,朱娜娜的語氣不夠著急,我覺得應(yīng)該讀得很大聲、很急促。
師:為什么?
生:因為皮埃爾不顧自己的生命來救船上的生命,而船卻未看見燈語,所以皮埃爾會覺得自己和妻子付出生命的代價就沒有意義了。因此,他不甘心,應(yīng)該讀得大聲一些,好讓船上的人能聽見。
師:說得好,那應(yīng)該怎么讀呢?書上有個成語告訴了我們,誰能找到?
生:是“聲嘶力竭”。
師:什么叫“聲嘶力竭”?
生:就是嗓子喊啞了,力氣用完了。
師:那誰能用這樣的語氣來喊一喊?(學生讀)讀得怎么樣?
生:張林讀得滿臉通紅,聲音感人,真好!
師:還要怎么讀?
生:要讀得急,而且是很急。
師:為什么?
生:皮埃爾看到船還在全速前進,心里急得很。
師:書上有這樣的句子嗎?誰能找出來?
生:有,是“他急得快要發(fā)瘋了”。
師:“發(fā)瘋”是什么樣的狀況?
生:就是做出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舉動。
師:見過發(fā)瘋的人嗎?誰來將發(fā)瘋的情況表演一下(學生表演)
師:哦,原來發(fā)瘋這么厲害,看來皮埃爾心理急得太厲害了!還有哪些成語可以表達皮埃爾此時此刻的心情?
生:千鈞一發(fā)、心急如焚。
師:那——誰能把這種語氣讀出來。(學生讀,教師評價)
二、借助比較性評價,深化學生認識
對課文的理解,不是憑一種感官就能完成的,必須是綜合運用多種感官,在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下才能更為有效地完成理解任務(wù)。要看,要讀,更要聽,在比較中評價,達成對課文的理解。比如,教學《槐鄉(xiāng)五月》一課,在寫到孩子們采摘槐花歸來時,有個句子寫得很傳神:“啪啪啪,他們跑來了?!庇形唤處熢诮虒W時運用了這樣的一段比較性評價,效果很好。
師:(黑板出示上面的那句話)同學們讀一讀,體會一個這句話好在什么地方?(學生讀)
生:老師,我覺得“啪啪啪”這個象聲疊詞用得十分形象,寫出槐鄉(xiāng)孩子快樂的心情。
師:你有過這樣快樂的腳步嗎?(指名讀)
師:那么,誰能把這種快樂心情讀出來呢?(學生讀,評議)
生:老師,我覺得“啪啪啪”不準確,跑步時應(yīng)該用“咚咚咚”好。
師:哦,你還有這樣的理解,那你試一試,全班同學們試一試,看究竟是什么樣的聲音?
生:老師,是“咚咚咚”的聲音。
師:那是作者寫錯了嗎?(學生討論)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不僅用眼看,還用心讀,更重要的是還用耳聽呢!這就是學習語文的方法。究竟是哪種聲音,老師不想做個結(jié)論,你們回家再做一次實驗,要注意課文地點是槐鄉(xiāng)喲!陸游不是有句詩嗎,叫什么?
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師:(板書詩句,齊讀)對,實踐出真知。
三、關(guān)注人文性評價,發(fā)展學生情感
人文性是閱讀教學的兩大特征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教材中人物顯現(xiàn)的特點,融入人文性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獲得情感體驗,受到情感熏陶。比如,《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一課,主要講巴金是一個謙虛、珍惜時間、為社會貢獻一切的人。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把這種美好的情感移植到學生心靈中來,讓他們有學習的榜樣和追求的目標。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學了課文3、4節(jié)后)同學們,你們覺得巴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愿意為社會奉獻出自己一生的人。
師:你覺得這種品格好嗎?(學生說)你感覺自己是一個謙虛的人嗎?
生:(笑)有時也驕傲,不過以后不會了。
師:為什么?
生:巴金是個什么樣的人呀!他一生寫了那么多的文章,還是這樣謙虛,我和他相比,簡直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哪有什么驕傲的本錢呢?
師:那你什么時候有這個本錢呢?
生:還是等超過巴金爺爺再說吧。(眾生笑)
師:那巴金爺爺珍惜時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四、運用哲理性評價,提升思想境界
在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的道德認識和思維的發(fā)展也是重要目標之一。教學利用即時性評價,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水平。比如教學《哲學家的最后一課》,在學完“哲學家和學生談話”的段落后,我和學生進行了這樣一段對話。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哲學家的弟子們怎么樣?
生1:不怎么樣,一個個說出的除草方法都是常見的方法,和前面課文中所說的“飽學之士”不相符。
生2: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弟子們是成了“滿腹經(jīng)綸”的人,但和他們的老師相比,還是相差很遠,老師出的問題太深,所以學生答得不好。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能開動腦筋,有自己的見解。老師還想問一個問題,你們覺得這個老師怎么樣?
生:哲學家不愧為哲學家,能想到用除草的方法教育他的弟子要用美德占據(jù)自己的靈魂,不要有私心雜念,做一個高尚的人。
……
其實,閱讀教學中,即時性評價是無處不在的。只要我們運用得好,就會激活知識,讓學生形成多種意識,發(fā)展多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