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看過王崧舟的教學實錄《長相思》、《一夜的工作》,聽過同事“再版”的《二泉映月》,自己也“盜版”過王老師的作文教學《親情測試》,心中對這位詩意語文的倡導人充滿了敬意??赐踽轮鄣慕虒W錄像《慈母情深》,雖說因為聲音不清而倍感吃力,因為忙于記錄而疏于用心地感受,但再次翻看自己所記下來的并不完整的教者的評價引導語言,還是被教者豐厚的底蘊、機智的引導、真情的呼喚,以及所折射出來的崇高的理念所感動。
一、教師的引,引出幾多精妙的感悟
師:孩子,背直起來了,直起背來的是誰?我們平時說話會把“我的母親”放前面還是放在后面?每一次出現(xiàn)“我的母親”都放在了句子的后面,特別嗎?
師:兩句話自己讀一讀,你覺得哪句話帶給你的是慢鏡頭的感覺?
生:瘦骨嶙峋的背;彎曲佝僂的背。(帶著感受讀)
師:這是我母親的背嗎?印象中母親的背是怎樣的?
生:挺拔、健壯。
師:是啊。然而,現(xiàn)在看到的是這樣的背,是極其瘦弱的背,是瘦骨嶙峋的背,是佝僂的背。這是我的母親嗎?(讀)
師:轉過身來了,細細地看,你看到的是怎樣的臉,母親曾經(jīng)的臉是怎樣的,這是我母親的臉嗎?(讀)
……
師:孩子,假如你在現(xiàn)場,你心里會怎樣想?看著母親這樣,“我”怎能不鼻子一酸?
師:現(xiàn)在明白梁曉聲為什么那樣寫嗎?假如你真的感受到了,假如你真的體會到了,非常好,說明你已經(jīng)有了語文意識。
生:“我的母親”放在后面,說明“我”不知道是自己的母親,體會到作者的疑惑、困頓和驚訝。
教師的引,引出幾多精妙的感悟,語文課的氣韻也由此充溢、彌漫開來。
二、教師的引,引出多少深情的誦讀
都說王崧舟的讀是“一唱三嘆”,沒有過多的朗讀技巧的指點,完全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文字的感嘆,那是孩子真實情感的流露,教者努力做到的就是激發(fā)孩子的情感。
師:昨天的母親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工作?
生:(齊讀)七八十臺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師:明天的母親在什么環(huán)境中工作?
生:(齊讀)七八十臺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
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的母親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工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掙錢。
生:(齊讀)七八十臺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p>
“七八十臺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這一句,老師在課堂中引領學生整整讀了十多次,一遍又一遍地讀,但每一次的引讀又是那樣獨具匠心。這樣一步步把學生帶入慈母情深處,將學生的情感的波瀾一點一點地掀起,直至掀成萬丈狂瀾,最后慈母之心久久不能揮去。教者的引讀,不是生硬的牽引,而是情感的流瀉。反沓循環(huán)式的朗讀,讀得蕩氣回腸,強烈地沖擊著在場每個人的心靈!在反復的朗讀中,多形式、多層次的引領使得課堂高潮迭起。
三、教師的引,引出更多的語文意識
師:今天我們學習梁曉聲《母親》當中的一篇文章。
師:讀題,四個字,你眼前閃過怎樣的畫面?
生:母親在勞作。
……
師:把你的想象帶進去,再讀課題。
師:我在“深”下加了個著重號,為什么?
生:作者對母親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有很深的情。
師:當你關注課題中的這個“深”字,就是一種很好的語文意識。
再讀課題。
不難看出,貫穿整個語文課堂的是一種語文的意識,無論是字詞的體會、詞序的安排,還是對字詞重復、豐富的辨析鑒賞,都不是霧里看花,難以捉摸。對于語言的形象、情味、理趣、氣韻的甄別和體會、把握和領悟,實實在在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樣的語文味讓人不能不嘆,不能不贊。
四、教師的引,引出眾多完美的人格
在我們所認識和實踐著的大多數(shù)語文課堂中,??吹降氖墙處熇潇o地領著學生解析文本,理清文章脈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置身事外地分析文章語言文字的含義,這使得學生對文本的解讀,總是顯得步履匆匆,因此學生的心情很難澎湃激蕩。在更多的模式化、公式化的“閱讀理解”面前,學生淪為考試的機器、文字的工具。
有著情感支撐的語言是這樣的激蕩人心,流淌著情感的教學是這樣的溫情脈脈。教者對文本細致入微的解讀,對學生獨辟蹊徑的引導,對孩子真情洋溢的呼喚,讓多少人得到了心靈的凈化。這是一種情操的陶冶,更是一種人格的完善。
綜觀王老師的課堂,我感覺,教師的引導,已不僅是一種思維的引導,更是一種情感的激發(fā)。撥動學生思維之弦的同時,也撥動了學生的情感之弦,技藝與情感并重,這才是語文要凸顯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