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導語
俗話說:“好的開始乃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者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就要重視導人語的精心設計。教者在導人語的設計上,既可以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還可以激發(fā)感情導入。如在上《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時,教者就可先播放《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以此來為學生營造一種凄涼的氣氛,從而在剛開始就使學生感受阿炳那種坎坷的經歷,使學生感情與文章主人公的感情產生共鳴,真正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過程
語文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如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時,我讓學生在初讀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自己質疑。學生紛紛提問:“紅軍在長征途中過草地是怎么回事?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彭德懷既然那么喜愛大黑騾子,為什么還要把它殺了?”“‘殿后’、‘燃眉之急’等詞是什么意思?”……學生們提出了許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課方始,趣已生。學生興致高。思維活躍,在老師恰當的點撥中,他們在困惑中焦慮、思考,在解惑中興奮、探索。
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描述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中寫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堂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聽得入了迷,連筆記也忘了做。課后,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老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心血都傾注給學生了,您的每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jié)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边@個故事讓我們覺得,“駕輕就熟、旁征博引、幽默生動、精致厚重”的課堂教學境界是我們孜孜以求的,也從側面看出“生動的語言”對教學是多么的重要啊!
四、“嫁與春風不用媒”的過渡
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既要教師導得巧妙、講得精彩,學生學得愉快、輕松之外,還要求教者在講解過程中巧妙處理好節(jié)與節(jié)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連接、過渡。因此,這就要求教者不著痕跡地聯(lián)系好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到過渡自然、銜接緊密。如在給學生講《井》一課時,教師講完了第3、4自然段之后,緊接著她問:“井水如此清、涼、甜,養(yǎng)育了幾代人。站在井臺上,喝著井水,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現在請大家齊讀第五節(jié),回答問題?!边@位老師的這一句話,使學生輕松、自然地過渡到第五節(jié)的學習,做到既承接了上文,又開啟了下文。
五、創(chuàng)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課堂氛圍
有位老師上《孔子游春》公開課時,在面對眾多聽課教師的時候,他沒有告訴學生自己“教什么”,也沒有問學生想“學什么”,而是先問學生:“同學們,今天來聽課的老師很多,大家緊張嗎?”學生都說:“不緊張?!边@位老師說:“大家沒講心里話,這么多人聽課,老師也有點緊張?!睂W生齊笑,緊張感頓時消失了。這位老師又說:“我們要敢于講心里話,上課的時候希望同學們積極舉手發(fā)言,不要怕講錯,大家能做到嗎?”學生情緒高漲,高聲說:“能!”這位老師巧妙地運用了“欲擒故縱”的手法,一下子就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融和了師生感情,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快的氛圍,調動了學生整個“心理場”的運動,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作出創(chuàng)造性的回答。
六、“余音裊裊,繞梁三日”的結尾
如果說引人入勝的導入語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那么課的巧妙結尾也能達到“課雖終、意無窮”的境界。
結尾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針對性的回顧和歸納。它既是對課堂內容的再現,又是對課堂內容的高度提煉和系統(tǒng)處理。好的結尾能加深學生理解與鞏固當堂所學知識,統(tǒng)攬知識要領,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還能保持和升華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自制力還不強,在一節(jié)課上不可能自始至終都集中注意力聽講,尤其是臨近下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三十幾分鐘,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這就需要教師結好尾,使學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來,這樣才能使一節(jié)課上完整。課文常見的結尾方式有:總結式、點睛式、懸念式、拓展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