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概述了財政與財政政策概念,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國家預算政策、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等三個方面分析了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
【關鍵詞】:財政政策;經濟增長;探討
一財政與財政政策要研究財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財政。但是,目前對于財政的定義還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較多關注的包括再分配論、政府收支論和公共財政論。 .當代中國,再分配論認為財政是社會再生產分配環(huán)節(jié)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財政處于社會再生產的分配環(huán)節(jié),而且和同處于分配環(huán)節(jié)的信貸分配、工資分配、價格分配和企業(yè)財務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會產品分配,它是國家為了實現(xiàn)其職能需要,憑借政治權力及財產權力,參與一部分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動,包括組織收支活動、調節(jié)控制活動和監(jiān)督管理活動等(劉邦馳,汪叔九《論政策與經濟》,2001年7月版)。政府收支論認為財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來滿足公共需要,進行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動,并通過收支活動調節(jié)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以達到優(yōu)化配置、公平分配、經濟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目標。
二、三種主要財政政策工具對經濟增長促進效應的分析
(一)國家預算政策對經濟增長效應的分析國家預算政策包括財政赤字政策、財政盈余政策和預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種形式,筆者主要討論財政赤字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它對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二個方面。
1、財政赤字影響貨幣供給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和赤字規(guī)模大小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取決于赤字的彌補方式,即向銀行透支或借款來彌補財政赤字。出現(xiàn)財政赤字意味著財政收進的貨幣滿足不了必需的開支,其中有一種彌補辦法就是向銀行借款??梢?,財政向銀行借款會增加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從而增加基礎貨幣,但財政借款是否會引起貨幣供給過度,則不能肯定。
2、財政赤字擴大總需求的效應凱恩斯主義所奉行的財政政策是運用政府支出和稅收來調節(jié)經濟。在經濟蕭條期,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經濟中存在失業(yè),政府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以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增加政府支出、減少政府稅收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必然出現(xiàn)財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為財政政策中擴大需求的一項手段。財政有赤字,必然擴大總需求,但其擴大總需求的效應有兩種,如前分析,一是財政赤字可以作為新的需求疊加在原總需求水平之上,使總需求擴張;二是通過不同的彌補方式,財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門需求而構成總需求的一部分。它僅僅改變總需求結構,并不直接增加總需求規(guī)模。完全以國債收入彌補的“軟赤字”,只要不超出適度債務規(guī)模,其擴張效應一般可被控制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經濟周期的安排,在經濟蕭條階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動,一般不致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這對我國的經濟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第三,財政赤字與發(fā)行國債。發(fā)行國債是世界各國彌補財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認為是一種最可靠的彌補途徑。但是,債務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來源,會隨著財政赤字的增長而增長。另一方面,債務是要還本付息的,債務的增加也會反過來加大財政赤字。
(二)財政支出政策對經濟增長效應的分析為解決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國主要采取擴大政府財政支出的財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結構和支出規(guī)模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變量。我們以《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6)我國1989—2005年財政支出職能結構分類統(tǒng)計數(shù)據為樣本區(qū)間,相比較高,而在1996年非稅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最為不利的,稅收負擔相應較輕,實際該年稅收負擔為10.3479%,與其他年份相比較低?,F(xiàn)在我們轉入,采用排除非稅因素影響后修正的稅收負擔和稅制結構所得到的回歸效果比較好,調整的R2為0.317,F(xiàn)檢驗值為6.115,各回歸變量的T檢驗值均能通過95%的檢驗,從系數(shù)項來看,修正后的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率的彈性系數(shù)為-3.866,即表明稅收負擔上漲1%,經濟增長率下降3.866%,稅制結構與經濟增長率的彈性系數(shù)為0.6,即稅制結構變化1%,經濟增長率變化0.6%,影響系數(shù)較小。這樣的結果與理論上稅收負擔和稅制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本相符,我國現(xiàn)行稅制是符合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
看下面數(shù)據,1994年的稅制改革應該說是1983年稅制改革的延續(xù),1983年是稅制結構和稅收負擔變化的一個轉折點,通過設立所得稅,稅收負擔從1982年的11.25%,猛漲到1983年的18.55%,在隨后近10年時間內,稅收負擔不斷降低,最低時為10.167%,此為1998年底。另外從稅制結構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業(yè)以利潤形式上繳國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直接類稅收,直接稅占間接稅收人比重僅在10%左右,通過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稅體系,直接稅收人占間接稅收人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隨后持續(xù)減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稅體系的建立,直接稅收入占間接稅收人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來的最低點23.953%,隨后幾年逐漸升高,2004年達到39.0463%。從求解出的結果看,非稅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1994年起越來越有利,非稅環(huán)境越來越有利,各項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逐步體現(xiàn),反過來說稅收對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在不斷減弱,這種情況在1983年稅制改革前也出現(xiàn)過,所以面臨新的經濟環(huán)境,稅收作用不斷減弱的情況下,稅制必須進行改革。
三、總結
本文根據我自己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并在對財政與財政政策進行概念闡述的基礎上,研究分析了財政政策的三種工具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其中,在對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進行研究時,分別運用了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產函數(shù)模型、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分析模型來進行定量分析。從分析可以看到,三種工具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各有所側重,且影響程度和范圍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因此.必須合理運用好各種政策工具,加快財政改革步伐和政策的完善,才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