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女性,無論處于怎樣的社會地位與生存狀態(tài),都不屈服于命運,而是靠著女性獨有的“韌性”一點一點地打敗外界種種壓迫和內(nèi)心的種種誘惑,獲得生命的尊嚴(yán)。
關(guān)鍵詞:王安憶;女性;“韌性”
中圖分類號: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9)一10-0012-02
王安憶是二十年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從《雨,沙沙沙》、《本次列車終點站》、《小鮑莊》、“三戀”到《紀(jì)實與虛構(gòu)》、《長恨歌》,都能看見王安憶小說形式的轉(zhuǎn)變;在傷痕文學(xué)、知青文學(xué)、尋根文學(xué)里,也都能夠看到王安憶的身影:王安憶自己也不斷地對小說創(chuàng)作的形式、技術(shù)進行了探討研究。不少人將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和張愛玲筆下的白流蘇相提并論,拿王安憶與張愛玲相比,王德威先生甚至曾以“海派作家,又見傳人”來形容王安憶。但是王安憶似乎對這個提法不以為然。雖然單憑一部長篇《長恨歌》就把王安憶歸人海派作家未免失之偏頗,但是王安憶近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確實緊緊圍繞著上海、上海女性,她說:“要寫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給了她們好的舞臺,讓她們伸展身手…-,要說上海的故事里也有英雄,她們才是?!?/p>
一、王琦瑤一紅顏女性之“韌”
王琦瑤是典型舊上海弄堂的女兒,是上海女人中典型的一類。王琦瑤的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的寵愛也能夠讓她衣食無憂地成長。隨著年歲的增加,那個陪著母親走親訪友、裁剪衣料的女孩王琦瑤,終于出落成了能夠?qū)ζ炫鄣目钍?、點心的花樣津津樂道的少女王琦瑤?!盁o憂”的生活并沒有讓王琦瑤“不諳世事”,王琦瑤是聰敏的,她知道如何與家境比自己好、但是沒有自己漂亮的好友蔣麗莉相處,而正是蔣麗莉,讓王琦瑤有機會、有財力去競選“上海小姐”,并獲得第三。
當(dāng)上了“上海小姐”之后。王琦瑤就被李主任看中并住進了“愛麗絲”公寓。在政界軍界都有巨大影響的李主任自然是沒有多少時間來“愛麗絲”公寓,李主任的人生重心也不可能是王琦瑤,但是此時,王琦瑤的人生重心卻是李主任,王琦瑤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等”,等待李主任的到來。李主任無疑是改變王琦瑤一生命運的重要人物,盡管他出場不久就被作者安排因飛機失事去世,而他贈給王琦瑤的一盒金條,成了王琦瑤在上海安生立命的憑靠。
李主任的死本該是對王琦瑤致命的打擊,而王琦瑤并沒有傷心欲絕,她回到了外婆家,認(rèn)識了純凈少年阿二,開始了一場注定無果的短暫愛戀。阿二離開后,王琦瑤回到了上海,住進了平安里,結(jié)識了嚴(yán)師母、康明遜、薩沙。王琦瑤很清楚以后的日子還是得過下去,沒有人能夠拯救她。王琦瑤靠給人扎針賺生活,她沒有動李主任留下的金條一那是她最后的“底”。王琦瑤懷上了康明遜的孩子,卻拿薩沙做擋箭牌生下了女兒薇薇。王琦瑤太精明了,她知道應(yīng)該忍受什么、爭取什么,程先生對她有情有意,為了她放棄了蔣麗莉并終生未娶,而王琦瑤卻把程先生當(dāng)作了無路時的“退路”一在康明遜、薩沙都離開,王琦瑤剛生下孩子。糧食開始緊張的時候,王琦瑤毫不猶豫地跟程先生搭伙了,程先生亦心甘情愿地常常發(fā)了工資直接去買米扛去王琦瑤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舊上海情結(jié)在上海慢慢復(fù)蘇,中年王琦瑤開始了與年輕的老克臘愛戀。而這畸形的愛戀也注定是沒有好結(jié)局的,對于老克臘來說?!澳歉铇分腥藢嵲谑晴R中月水中花,伸手便是—個空。那似水的年月,他過橋,他渡舟,都也是個追不上”。
王琦瑤的一生,歷經(jīng)了政治巨變的大時代。而她的故事卻遠(yuǎn)沒有那個時代那樣驚心動魄,她的生活似乎存在于大時代的角落里,建立在一個上海女人的凡俗生活上,點點滴滴,婆婆媽媽,仿佛路邊的野菊花,任憑馬路上車馬轟隆,她只是靜靜地開落。王琦瑤由這種細(xì)細(xì)碎碎的日常生活堆砌而出的生命是極具韌性的,盡管最終死于非命,但是那是不可逃脫的輪回宿命造成的,跟她的堅韌爭取無關(guān)。她冷眼看著那些男人們從她身邊一個個過客似的離開,甚至在最困難、最缺食物的時候也沒有動用李主任留下的金條。她以她的韌性為自己在動蕩飄搖的時代里爭取到了一塊安身立命的空間。
二、郁曉秋——逆境女性之“韌”
如果說王琦瑤的韌性帶著些舊“上海小姐”的風(fēng)韻,那么郁曉秋的韌性則完完全全扎根于上海弄堂的泥土里,是從出生開始就必須具有的生存的本能。
郁曉秋是私生子,她的出生一開始就不被這個家庭接受,媽媽不喜歡她,哥哥姐姐對她很冷淡,就連余姚來的保姆也不待見她,“那余姚女人有時會忘了她的年齡,和她認(rèn)真爭執(zhí)起來,還真動了氣,然后就會尋機報復(fù)。比如,給她梳頭時,扯痛她的頭皮。當(dāng)然,要梳通她的頭發(fā)本來就要下大力氣。而她也很會忍痛,曉得到了別人手里,就由不得自己?!鄙虾5呐帽揪褪橇餮宰躺途奂牡胤剑恢雷约焊赣H是誰的郁曉秋,自然是成了弄堂居民們街談巷議的內(nèi)容。郁曉秋自小就知道她和其他孩子的不同:自己太容易獲得厭惡,而要討到旁人的歡心,則比其他孩子難上數(shù)倍。這也就養(yǎng)成了郁曉秋打碎牙齒自己吞,艱難中一點一點求生存的韌性?!岸鄶?shù)孩子,尤其是在這樣小的年齡,總是膽怯和靦腆的。大人—個阻止的眼色,就能縛住他們的手腳。她卻不。大人看她,她也回頭看大人。大人眼光兇起來,她偏一笑?!钡搅诵W(xué)二年級,不僅燒飯是她的活,連姐姐的衣服也是由她來洗,她知道自己的斤兩,所以心中并沒有怨言,相反,“能沾手姐姐的內(nèi)務(wù),是一件挺榮幸的事”。她常常將自己在少年體校學(xué)來的招式教給伙伴們,“在逼仄的空地上做出驚人的花樣”,在危險的天橋上為“他們做了一出危險的演出”,這些討人歡心的小心眼,也只不過是為了在伙伴中獲得平等的地位,每當(dāng)同伴罵“沒有爺娘教訓(xùn)”時,郁曉秋“立刻收兵,別轉(zhuǎn)身回了家”,“過一刻,氣散了,聽那罵家又在樓梯下殷殷地叫她的名字,趕緊跑下去”。隨著年歲的增長,由于自己不光彩的出身,加上比一般孩子早熟的身形。郁曉秋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打擊,“這種性別特質(zhì)的早熟和突出,倘若在別的孩子身上,或許不會引人注意,可在她,卻讓人們要聯(lián)想她的身世,一個女演員的沒有父親的孩子。這兩者其實沒有什么關(guān)系,可是在市民貧乏又庸常的生活里,還有什么比男女風(fēng)化事更可以刺激想象力呢?再有,也莫小看他們的世故經(jīng)驗,說不定,這兩者真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從民間遺傳學(xué)上說,風(fēng)流的生性也屬種氣,會代代相傳。而這孩子身上顯現(xiàn)出來的性別特質(zhì),人們是用”風(fēng)流“這兩個字命名的”。郁曉秋的那些綽號如“S”、“貓眼”、“工場間西施”,都有些“不正經(jīng)的狎玩的氣味”。腰鼓隊不要她,建國二十周年大慶游行沒她的份。集體戶不接納她,和男朋友何民偉本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卻遭到了何民偉的背棄。面對這些不幸和磨難,郁曉秋有失望和難過,但是生活并不會因為她的眼淚而變得平順,擦干眼淚,日子還是要繼續(xù)過下去,以至于在何民偉另娶他^時,郁曉秋在伺候姐姐生孩子。
對于郁曉秋來說,生存已是不易,可她仍能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她就像那種石縫里的草,擠擠挨挨,沒什么養(yǎng)分,卻能鉆出頭,長出莖,某一時刻,還能開出些紫或黃的小花”。還是孩子時,郁曉秋放學(xué)后要到媽媽所在的劇院去演戲,她能將晚飯和車票加起來的2角錢“吃出五花八門”。多花點腳力,省下些車票錢,能夠使手頭采買食物的錢更加寬裕,“她并不總是這樣正經(jīng)坐下來吃飯。這似乎太浪費了,無論是對于財力,還是自由。所以,她更多的是化整為零,沿途一路采買享用過去……她還發(fā)明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吃法,一邊嚼一顆奶油軟糖。一邊往嘴里扔花生米,制造出奶油花生糖的效果,或者將棒冰夾在—個圓面包里,吃出冰淇淋的意思。”下鄉(xiāng)插隊,她也很快融入了當(dāng)?shù)剜l(xiāng)民之中。外甥出世后,郁曉秋實際上是代替亡故的姐姐擔(dān)起了母親的重任,在雙方家長的順?biāo)浦壑?,她嫁給了姐夫,她“都沒有怎么看清他的容貌”,只是“人人都默許了……似乎也沒有什么理由反對”。姐夫本來一顆心全在姐姐身上,姐姐的過世讓姐夫?qū)ψ约旱挠H生兒子都有了厭惡,這么不尷不尬的婚姻,倒是由于郁曉秋的悉心經(jīng)營,倒也生出了夫妻情分。待郁曉秋產(chǎn)下女兒后,她去婦聯(lián)咨詢像她這樣的情況能不能享受取獨生子女津貼,吃了釘子,卻很情愿,因為她覺得,“人家一個,你有兩個”不是對自己的教訓(xùn),倒是對自己的夸獎。
“郁曉秋始終在受挫中生活……她經(jīng)得起,是因為她自尊。簡直很難想象,在這樣粗暴的對待中,還能存有多少自尊。可郁曉秋就有?!痹诖旨c的生活中保持自尊,作家說“這就是郁曉秋的強悍處,這強悍是被粗暴的的生活磨礪出來的”。實際上,這就是郁曉秋生命當(dāng)中的“韌性”。無論外界如何打壓、蹂躪,郁曉秋只是死死咬住不放,一瞅到機會,就能恢復(fù)原狀,恢復(fù)她旺盛的元氣。
王琦瑤是舊上海的遺老。后雖落魄卻也享受過舊上海頹靡的繁華:郁曉秋是新上海弄堂里的私生子,雖處新社會卻因為不光彩的出身受盡冷遇。兩人看似無交集,但其實她們的生命本真的狀態(tài)是互通的:無論處于怎樣的社會地位與生存狀態(tài),都不屈服于命運,而是靠著女性獨有的“韌性”一點一點地打敗外界種種壓迫和內(nèi)心的種種誘惑,獲得生命的尊嚴(yán)。在細(xì)細(xì)碎碎柴米油鹽的生活中一點一點掙得在這個城市立足的基礎(chǔ)。正如王安憶所說:“她們的硬不定是硬在‘攻’上字,也是在‘守’”,“上海的女性心里都有股子硬勁,否則你對付不了這城市的人和事”。上海也正是因為這些極具“韌性”的女性的存在才獲得了她獨有的潑辣的生命力,吸引了張愛玲王安憶等作家樂醉心于其中的書寫。倒是在王安憶作品中出現(xiàn)的那些男性,似乎都沒有體現(xiàn)出這種“韌性”,如《長恨歌》中跳樓的程先生,如《逃之夭夭》中迫于家庭壓力另娶他人的何民偉。
責(zé)任編輯:劉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