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日語人才,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導入文化背景是日語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注重兩個側面,即中日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yǎng)與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意識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日語教學文化差異意識文化友好交流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受到文化的影響。外語教學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教學,只有充分理解所學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才能夠真正地掌握外語。為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日語人才,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導入文化背景尤為重要。
一、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注重中日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yǎng)
1.中日兩國在語言文化上存在諸多差異。
中日兩國同屬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有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這使中日兩國人民產(chǎn)生了一種文化的連帶感與親近感,相對于迥異的西方文明,人們更容易看到彼此之間“同文”的共通性,而忽視了兩國語言文化的差異性。
長期受這種中日同文觀點的誤導,我們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往往過分強調中日文化的共通之處,而忽視了日本語言文化的特性,對于中日文化的差異之處疏于介紹,導致學生在與日本人實際交際過程中遇到障礙。然而,中日兩國在語言文化上存在著諸多差異。
(1)部分詞匯的感情色彩、文化伴隨意義有所不同。
日語漢字源自中國,中日文中許多漢字字形完全一致,但文化內涵卻大相徑庭。如,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通常在男子姓氏后加上“先生”表示禮貌,而在日語中“先生”僅用以稱呼教師、醫(yī)生、律師、政治家等從事特定職業(yè)的人。如對一個普通的日本人用“先生”來稱呼,會使對方不知所措。在日語教學中,我們應從文化背景的角度對此類詞匯進行辨析,避免學生望文生義發(fā)生誤用。
(2)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語言習慣有所不同。
很多中國人認為日本在引進、吸收儒家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中國的倫理道德,以為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中國人相似,但實際并非如此。中國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強調道德主體對他人的愛戴、尊敬和寬容,提倡“仁者愛人”,愛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儒家思想傳入日本后,日本人將其改造為以“禮”為核心的日本儒家文化,強調道德主體維護自己的名分,遵從社會制度和習俗,注重人倫規(guī)范,包括人與人交際中的儀式。盡管同屬于儒家文化圈,中國人尊老愛幼、樂于助人、有人情味,日本人注重禮節(jié),待人接物彬彬有禮,但流于表面文章,人情淡漠。
2.要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日語人才,必須在日語教學初期引導學生樹立中日文化差異意識,了解中日文化差異。
在實際語言運用過程中,外語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往往不是“語法錯誤”,而是“文化錯誤”?,F(xiàn)代外語教學認為后者更為嚴重,指出人們對外國人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guī)則則容易被認為是失禮的。因為人們不大可能認識到不同國家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在這種情況下,外語說得越流利,目的語國家的人越不能容忍說話者犯的常識性的文化錯誤。
如果對中日語言文化背景中的差異之處缺乏理解,在與日本人的交際過程中習慣用本民族的思維方式、文化標準去要求對方,很可能導致交流不暢,甚至交流失敗。例如,日本人收到禮物時,會說一些對禮物表示贊美的話并表示感謝。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即使內心很喜歡,也會說“心意我領了,可這東西我不能要”之類的話,先客套地推辭下再收下。如果對日本人使用同樣的表達方式,他會很生氣,覺得對方很沒有禮貌。
二、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注重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意識的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的中日文化交流意識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中日兩國的友好交流源遠流長,近代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活動更加頻繁。但是,日本的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創(chuàng)傷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風化,中日關系時冷時暖,也曾經(jīng)歷過十分艱難的時期。中日兩國雖然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卻“雖近又遠”,兩國人民對彼此的國情和社會文化還缺乏理解。為了促進中日關系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需要充分了解日本的中國人與熟悉的中國的日本人在兩國之間起到“橋梁”溝通作用。
然而,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師生對日語語言文學、日本社會文化雖有一定的興趣,但對中日關系方面的歷史及現(xiàn)狀疏于了解,中日文化交流意識淡薄。
2.培養(yǎng)學生的中日文化交流意識符合《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的要求。
《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2]中要求開設日本文化史、日本概況等日本社會文化課程,要求通過開設此類課程,使學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點,基本了解日本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及政治、經(jīng)濟情況等。中日文化交流意識的培養(yǎng)也就包含在學生對日本文化的了解過程中。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成為21世紀日語教育的重要目標??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不再局限于詞匯、語法等狹義的語言能力和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而是對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語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導入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相關信息,在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交流意識的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日本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三、培養(yǎng)中日文化差異意識與中日文化交流意識應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于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基本途徑,探討頗多,本文中不再贅述。筆者認為,在日語教學中,培養(yǎng)中日文化差異意識與中日文化交流意識應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作用。
中日文化差異意識與中日文化交流意識的培養(yǎng)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語言知識輸入和文化輸入主要依靠教材、課堂和日語教師的傳授,因此,日語教師的引導作用無疑是重要的。日語教師不僅是日語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是日本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學生的啟發(fā)者。教師應具有豐富的知識,細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歷史脈絡、社會文化及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和近期動態(tài),對中日兩國社會文化的差異之處有較深刻的理解。教師要能夠拋卻個人成見,客觀地、全面地分析和評價日本文化。教師還應對某一情境中學生有可能犯的“文化錯誤”有一定的預見性,有針對地進行闡釋。教師要將學生看作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激發(fā)學生的質疑精神,使他們在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自覺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中日文化差異意識與中日文化交流意識。
四、結語
培養(yǎng)中日文化差異意識與培養(yǎng)中日文化交流意識,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理解和尊重文化差異能夠有利于加深文化交流意識,文化交流意識有利于對文化差異的主動探求和理解包容。兩者都對提高日語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有著重要作用。這兩種意識的培養(yǎng)是長期的過程,教師應注意潛移默化地引導,不可將自己的觀念強加于學生。
參考文獻:
[1]新中華學校編.日本文法輯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1-2.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編.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Z].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孫成崗.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J].日語教學與研究,1998,(1):23.
[4]張安德,論外語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