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讓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試想,如果我們和孩子都能樂于傾聽,善于傾聽,耐心傾聽,何來課堂教學中令人尷尬的現(xiàn)象?我們和孩子都需要一對慧耳呀。
著名社會學家、語言學家卡耐基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绷攘葦?shù)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人的一切實踐活動都離不開“聽”?!奥牎笔菍W生獲得信息的最為重要的實踐能力,并且“聽”與語言是同時產(chǎn)生的,一個人的語言的習得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首先從“聽”開始的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聽”是首要的,也是用得最為頻繁的語文能力??磥恚瑑A聽是需要精心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
一、明確目的,樂于傾聽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一座門,凡是外界進入心靈的東西都要通過它?!睋?jù)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研究,人在集中注意力時,大腦皮層上就會產(chǎn)生“興奮中心”,在同一時間內(nèi),只能有一個“最優(yōu)勢的興奮中心”。教學中的傾聽和生活中的傾聽是有區(qū)別的。生活中的傾聽是有隨意性的。而教學中的傾聽是有目的的,是有一定的任務性的。在課堂上,讓學生提高傾聽的質(zhì)量,就要讓他們明確傾聽的目的。通俗地說,就要涉及“聽誰的,聽什么,怎樣聽”三個范疇。這就給了學生具體的思維任務,在任務的驅(qū)動下,學生必會樂于傾聽,并根據(jù)要求學會有目的傾聽的方法。
在幫助學生明確傾聽的目的時,我們要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交流、協(xié)作,善不善于傾聽,不僅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水準,還關(guān)系到能否與他人建立起一種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能否善于與人合作,利用別人的智慧。要讓學生明白傾聽是一種學習,一種溝通,一種尊重,在傾聽中,會了解到很多思想,產(chǎn)生很多共識。在很多時候,我們都該注意傾聽。細心的傾聽者,能從中聽到財富。
二、認真引導,善于傾聽
為讓學生善于傾聽,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使學生學會傾聽的方法。
著名音樂指揮家卡拉揚曾多次指揮龐大的樂隊,演奏了令千萬聽眾如癡如醉的優(yōu)美樂曲。據(jù)說卡拉揚能在幾百人的合奏中,聽出一根小提琴弦發(fā)出的不和諧音符??ɡ瓝P真是“善聽”。如果說學生學習的一篇篇教材是一段段旋律,那他在課堂上的一次次學習實踐就該是一個個音符。教師要把握好這一個個音符,引導學生傾聽課堂——傾聽教師、同學乃至輔助教具之聲,在“聽”中理解,“聽”中想象,“聽”中評析,提高“善聽”的能力,“聽”出卡拉揚的“耳朵”來。
1.在傾聽中理解
能否全面準確地理解“聽”的內(nèi)容,標志著一個人“聽”的能力的高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用各具特色、富有內(nèi)涵的語言,通過語音技巧和情感處理的朗讀,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語言技巧方面,如教學《給予是快樂的》一文時,我把保羅所說的:“我哥哥送給我的圣誕禮物?!边@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語調(diào)來讀,分別強調(diào)了“我哥哥”“送”“圣誕禮物”這幾個詞兒,學生可以聽出自豪、炫耀、珍惜等不同的情感。聯(lián)系上下文,學生很快把握住了保羅為有這樣的哥哥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也從側(cè)面感悟到了保羅的哥哥“想著別人”“給予別人”的美好內(nèi)心。
2.在傾聽中想象
由“聽”而再現(xiàn)形象,進行聯(lián)想或想象,對于豐富人的情感世界,開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作用巨大。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聽”中的想象能力,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聽詩歌誦讀,我讓學生聽想畫面或補足畫面。聽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一幅幅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nóng)村生活圖景便在學生腦海中自然而然地展現(xiàn)?!按髢轰z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畫面讓學生補足展現(xiàn),學生怎能不入情入境呢?
教師通過聽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聽想感覺,并把感覺形象化,也不失為培養(yǎng)“聽”想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課文《月光曲》中有一段描述《月光曲》內(nèi)容、意境的文字。聽有感情的朗讀,學生由聽而想,如聞其聲:《月光曲》的旋律由輕柔舒緩轉(zhuǎn)而節(jié)奏漸強有曲折,最后高昂激越。又如聽《天鵝的故事》中老天鵝“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把自己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水面上。”“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學生感覺到了老天鵝渾身散了架般的痛疼,感覺到了老天鵝的氣喘吁吁,更感覺到了老天鵝頑強拼搏、勇于奉獻的精神。
3.在傾聽中評議
“聽”中評議是促“聽”手段,也是測“聽”方式,是檢驗“聽”的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它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專心聽話,并在聽話過程中辨析他人說話的意思,用詞是否連貫有序等,并在聽完后發(fā)表意見進行評議,如對他人說話的錯誤進行更正,對疏漏的內(nèi)容進行補充,對簡略的地方予以擴展等。
口語交際課為學生提供了“聽、評”訓練的良好時機,平時的閱讀教學更是廣闊的“聽、評”空間,教師要把握好每個學習可能,培養(yǎng)學生的“聽、評”能力,提高學生“聽”的品位,促使學生在“聽”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學生初次“聽評”,很可能不會“聽”,也不會“評”,教師的示范指導很必要。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要側(cè)耳傾聽,或頻頻點頭,或微笑,或疑惑,以專注的神情去影響每個學生。評點時,教師可用“我從他的話中,看到……聽到……”及“我聽出了他的這句話真精彩,因為他說……”等語言去引導學生知道“聽”要抓要點,抓感覺,還要多賞識,少挑刺,力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俯下身子,耐心傾聽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內(nèi)化的,而不是靠教師的硬性“規(guī)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俯下身子,學會傾聽。教師往往在無意間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卻表明自己沒有傾聽:學生讀書時,老師看教案;學生讀錯了,教師沒發(fā)覺;學生說話出現(xiàn)了語病,也不及時指出;學生答不到點子上,教師就立即打斷……教師不能耐心傾聽,有何理由也要求學生耐心傾聽呢?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與責任”。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學會傾聽,而教師自己卻對學生的發(fā)言不耐心去傾聽,不加以分析,又怎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又怎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呢?沒有傾聽,哪有交流?沒有交流,學生怎么會有進步?新課程大力倡導“人文關(guān)懷”,“以人為本”,只有教師俯下身子,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使課堂教學上學生的傾聽效率真正地得到提高。
讓我們和孩子都有一雙慧耳,一起學會傾聽,讓課堂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
[2]新課程理念與小學課堂教學行動策略.
[3]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