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禁忌語是中西方語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英漢禁忌語的迥異必定會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同點。本文從宗教信仰、姓名與稱謂及個人隱私等幾個方面探討了英漢禁忌語所反映出來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關(guān)鍵詞: 英漢禁忌語文化對比
一、引言
禁忌語是普遍存在于語言中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無論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禁忌語無處不在。但是,由于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禁忌語的使用上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之處。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禁忌語相同和不同之處的比較,可以探討隱藏在英漢兩種禁忌語中的文化的異同,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二、禁忌與禁忌語
禁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復(fù)雜的文化現(xiàn)象,國際學(xué)術(shù)界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通用名稱是“taboo”,漢語中有人將它音譯為“塔布”(陳原,1980)?!皌aboo”一詞源于湯加語,原指“神圣的”或“不可觸摸的”,禁忌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種文化之中,指社會力圖避諱的某些行為、事物或關(guān)系,引申至用于表達這些內(nèi)容的語言(Crystal,1987:8)。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xué)家弗洛依德在他的專著《圖騰與禁忌》中指出,“禁忌是表示一個人、一個地方、一件東西或一種暫時性的情況,它們具有這種神秘力量傳導(dǎo)作用或者本身即是這種神秘力量的來源。同時,它也常代表有這種事物禁忌預(yù)兆所產(chǎn)生的禁制”。
語言禁忌是禁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無論是原始部落,還是高度文明的社會,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語言禁忌都普遍存在??梢哉f,從降生到社會的瞬間,各種禁忌就規(guī)約著其言語行為。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語言禁忌有效地協(xié)調(diào)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
三、英漢禁忌語的文化異同
“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管軌”(刑福義,1990)。一個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一個民族的語言中折射出來,語言禁忌亦不例外,其背后潛藏著一定的文化。而各民族的文化模式有其個性和特點,中西方的歷史沿革、社會制度、價值觀念、風(fēng)尚習(xí)俗、生活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兩者在語言禁忌的內(nèi)容與形式上均有不同(顧嘉祖、陸昇,2002)。
1.英漢禁忌語的文化相似性
英語和漢語中,在講究禮貌的場合,都忌諱直接提到人體的某些器官、人體排泄、性行為和死亡等。如人的“腿”不說“l(fā)eg”而說“l(fā)imb”,“褲子”不說“trousers”而說“unmentionables”或者說“inexpressible”。漢語也是如此,如果某些話不好張口,就用“×”或“……”來代替。再比如拿“死亡”這個詞來說,在英語中它的原詞是“die”,在漢語中,它的原詞是“死”,但是,無論是英語國家的人還是中國人,在提到這個概念時,總會用很多不那么刺耳的說法來代替它。漢語中,如,“去世”、“逝世”、“亡故”、“壽終”、“與世長辭”、“上西天”等。英語中,如go,depart,decease,pass away,to see the God,go to a better world,be with God等。另外,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一般都不隨便提到神靈或所崇拜的對象的名字,否則就被視為是褻瀆神靈。于是在英語中,就用gosh來代替God,用Goodman來代替the devil。在漢語中,同樣有所謂的“避諱”。比如,在中國有些地方,老虎被視為神靈。因此,“虎”字是不能隨便說的,凡遇到“虎”字就要用別的名稱,像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就改稱“老虎”為“貓”,而東北一帶的山里人則改稱老虎為“大蟲”。
通過上述的英漢禁忌語的相似處可以看出這兩個民族在文化觀念上的一些相似之處。英語國家的人和中國人都認(rèn)為表示人的排泄之物的詞語不堪入耳,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不慎用到了這類詞,就會被認(rèn)為是粗俗的表現(xiàn)。在對待性方面,雖然英語國家對于性的問題比較開放,但是如果不慎使用了四個字母的詞語也會被認(rèn)為下流,而對于一直受封建禮教束縛的中國人來說,有關(guān)性方面的事情更不能在公共場合提及,因為性會被中國人聯(lián)想到很不道德的行為。另外,英語國家的人和中國人都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他們認(rèn)為如果隨便提及他們心目中的神靈是大不敬的行為,是不可饒恕的罪過。
2.英漢禁忌語的文化差異性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分別具有獨立完整的語言體系,而且英漢兩個民族在社會制度、價值觀念、風(fēng)俗習(xí)慣、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兩者在禁忌語方面又有所不同。
(1)宗教信仰
如上文所述,無論是英語國家的人還是中國人,他們都有著各自心中所崇拜的神靈,而這些神靈是不能隨意被觸犯的,于是就出現(xiàn)了很多言語上的禁忌。但是由此我們又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西方國家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中國人主要信奉佛教。對于英語國家的人來說,上帝的名字便是最大的禁忌語,不能被隨便提及,如果有人隨便提及上帝的名稱,則將會受到人們的譴責(zé)或回避。而在中國,因為對佛教的崇拜,所以對佛祖的稱呼上也有許多的禁忌語。比如“觀世音菩薩”一直被中國人認(rèn)為是救苦救難的神仙,所以有許多人信奉這位保護神,他們相信他能保佑一家人的平安生活,因此買來供奉于家里的廳堂之內(nèi)。但是“買”字是被忌諱的,所以用“請”來代替。
(2)姓名與稱謂
“稱謂是人類社會中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際關(guān)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稱呼”(戴昭銘,1996:211)。作為一種社會禮儀,英漢語之中的稱呼總能體現(xiàn)出一定的社會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它是特定文化的產(chǎn)物。在中國,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學(xué)生對老師、孩子對家長絕對不允許直呼其名。在與長輩或上級說話提到對方時,往往要使用敬語或尊稱。而英語國家的姓名禁忌是不多的,尤其是在美國,不論地位的尊卑、輩分的高低、年齡的長幼,人們都喜歡直呼其名。不論年齡相近的人還是年齡懸殊的人之間,彼此之間都可以直呼其名(如:Jack,Bill,Bob,Jane,Jenny,Susan),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也可以這樣稱呼。
通過以上在稱謂上的不同,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對稱呼方面的禁忌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典型的尊卑有別的等級觀念。如果有人聽到子女對父母直呼其名的話,就會被視為不敬與不禮貌的行為。如果在人際交往中,對談話對象不加分別的直呼其名,便會被視為高傲無禮、家教不嚴(yán)、沒有規(guī)矩。而在西方國家的文化里,尤其是美國文化,它強調(diào)的是個人主義、個性、個人權(quán)利?!叭巳松降取钡挠^念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文化心理之中,于是對于關(guān)系較為親近的人,即使是長幼輩與上下級之間也可以直呼其名,所以被中國人認(rèn)為是大不敬的做法卻被美國人欣然接受。
(3)個人隱私與話題禁忌
隱私,是指人們不愿意公開的個人情況或不愿意告知他人的個人私事與生活狀況。在中西方文化中,人們的隱私觀對隱私的態(tài)度和重視程度大相徑庭。在語言中,對于隱私等個人話題的言語禁忌也有著諸多差異。
西方人多以自我為中心,認(rèn)為個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對隱私很尊重。英語中有句諺語: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這句話充分表明家是不可侵犯的,未經(jīng)允許,不得入內(nèi)。對于個人的隱私,不愿讓別人知道或者提及,更不能讓他人干涉。如被問及諸如年齡、體重、薪水等方面的問題,就會被看作是刺探別人的私生活,如: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紀(jì)?)
What’s your age?(你多大年紀(jì)?)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你的汽車是多少錢買的?)
What’s your income?(你的收入是多少?)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你結(jié)婚了嗎?)
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教?)(鄧炎昌劉潤清,1989:95)
如果在與英語國家的人交談時詢問這些問題,他們就可能會產(chǎn)生誤解,甚至?xí)械绞艿矫胺革@示出厭惡與鄙視。中國人通常不理解西方人對隱私的看法,因為在中國“隱私”這個詞幾乎不存在,一個原因可能歸因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在中國農(nóng)村,村莊之間是相互聯(lián)結(jié)的,分布很密集,這種居住方式一直沿襲至今,在這種背景之下,隱私幾乎不可能存在;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獨居一院,這就導(dǎo)致了人們不關(guān)心別人的事情。另一個原因是中國人重親情、友情和同事情誼,彼此間相互關(guān)心、相互依靠,關(guān)系非常緊密,一個人的事情就是整個群體的事情,這與英語國家完全不同,他們總是依靠個人的努力。而且,中國人口眾多,并且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都生活在整個國家偌大版圖中很小的一塊區(qū)域里,中國人一直這樣密集地生活在一塊土地上,使他成為具有社會觀念的人,使他時時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周圍的社會習(xí)俗;因為在他的一生中,很少生活在其他人問所不及的圈子之外。一個中國人,他不是一個個體,而是由他的集體文化塑造的群體中的一個成員,他更多地是被看作一個公司的雇員、一個國家的國民、他妻子的丈夫、他孩子的父親,而不是他個人這個個體,他習(xí)慣想到別人,這樣的無私和利他主義在中國文化中得到提倡。他頭腦中的集體主義使他會問別人一些諸如“你在哪里工作?”“你結(jié)婚了嗎?”等問題,實際上他是想表達“我對你的工作很感興趣,如果你遇到問題我愿意幫助你?!被蛘摺叭绻銌紊恚以敢鈳湍阄锷粋€女/男朋友?!?。對中國人來說,問陌生人問題是表明想和對方聊天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西方人以個體主義文化為基礎(chǔ),他們更多地是被看作一個個體,而不是一個集體的成員。在西方世界,個體價值得到廣泛認(rèn)可,沒有人賦予他關(guān)心別人的義務(wù)和權(quán)利,反之亦然。因此,通過問上述問題以示交流的愿望被看作是一種侵犯,甚至?xí)鸺???梢姡煌奈幕瘺Q定了不同語言的運用,語言禁忌的使用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四、結(jié)語
總之,由禁忌所形成的語言特殊形態(tài)是中西方社會共有的現(xiàn)象。禁忌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因此具有社會禁忌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識是英語國家的人和中國人順利進行交際的必要條件。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到來,中國和西方社會在各方面的交流會日趨頻繁,因此通過禁忌語使用方面的不同充分了解異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的異同點,必將給跨文化交際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Crystal,D.The Cambri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M].CUP,1987.
[2]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M].三聯(lián)書店,1980.
[3]戴昭銘.文化語言學(xué)導(dǎo)論[M].語文出版社,1996.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9.
[5]顧嘉祖,陸昇.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劉純豹.英語委婉語詞典[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
[7]刑福義.文化語言學(xué)[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