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女作家斯托夫人寫的關于湯姆、喬治等黑奴們曲折經歷的一部廢奴文學的代表作。這本書的主題、敘事方法、寫作技巧等方面都已經被深入地研究,但多數的研究把它放到歷史背景中去考察,分析小說的時代背景,挖掘其時代意義,很少關注作品本身的結構。本文運用西方文論中的結構主義批評理論、運用二元對立法解讀作品中存在的二元對立及其深邃涵義,從視點和視角的角度解讀小說的藝術手法,探討作品的深層意義結構,強調對這本小說的復義性與多層次性的理解和認識。
關鍵詞: 《湯姆叔叔的小屋》結構主義二元對立敘述視角
一、導言
斯陀夫人是美國十九世紀的著名女作家,寫了一系列廢奴主義文學作品。她的作品,特別是《湯姆叔叔的小屋》真實地反映了美國十九世紀中期北方資本主義社會和南方奴隸制社會的尖銳對立,無情地揭露了南方奴隸制度的殘暴和罪惡,并由此確立了她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大師地位。
《湯姆叔叔的小屋》把廢奴文學的創(chuàng)作推向了高潮,這本書對當時的廢奴主義運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對美國歷史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動了南北戰(zhàn)爭的爆發(fā)。林肯在南北戰(zhàn)爭結束前夕接見斯陀夫人時,戲稱她為“寫了一本書引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的小婦人”。
《湯姆叔叔的小屋》以其獨樹一幟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深刻的意蘊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閱讀空間。這部小說結構緊湊,行文流暢,使人讀起來有欲罷不能的感覺。小說的主要內容是湯姆和喬治兩名黑奴不同的遭遇,對奴役不同的態(tài)度和不同的結局。中美文學界的研究也多從歷史、文化角度為主,這些研究對于理解作者、作品,以及把握小說主旨均有著重要的意義。與這些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以結構主義為理論框架,嘗試運用結構主義二元對立的方法來對小說重新解讀,從敘述視角的角度解讀小說的藝術手法,探討作品的深層意義結構。
二、結構主義對文學批評的影響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到結構主義人類學的影響,法國的一些批評家開始用結構主義方法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單位進行分析、歸類、組合等。他們堅持從作品內在的語言意義入手,往往以敘事作品為對象探討作為符號的語言單位怎樣通過作家技巧的點化,構成一個由各種敘事信息故事組成的作品整體。法國結構主義代表人物有茲韋坦·托多羅夫、熱拉爾·熱奈特、阿吉達斯·于連·格雷馬斯等。結構主義在制作中賦予對象以意義,結構主義包括兩個活動:分割客體和明確表達制造出來的意義。結構主義試圖重建現(xiàn)實現(xiàn)象下面的深層結構體系,并且試圖將現(xiàn)代結構主義語言學創(chuàng)始人費迪南·德·索緒爾的方法和觀點應用于文學。結構主義把文學作品都看作在表面上描寫某種外在現(xiàn)實,暗中卻遵循自身的規(guī)律。結構主義理論學家阿吉達斯·于連·格雷馬斯和茲韋坦·托多洛夫就文本的敘事作了深入而細致的研究。他們認為盡管文本的內容與形式千變萬化,但都遵循著一套共同的敘事語法。格雷馬斯著重研究文本的語義結構,而托多洛夫是文本形式研究的代表人物。盡管他們在理論上的側重點不同,但一致強調敘事作品的完整性和內在統(tǒng)一性。敘述視角的選擇又是結構主義分析的一大特點。敘述視角的選擇和確定,不單單是技巧問題、藝術形式問題,它與作品的內容和作家為表現(xiàn)這一內容所采取的整體構思都密切相關。小說的敘述視角就是根據作家主觀意圖所確定的敘述主體及所選擇的反映生活的觀察點和立足點。
三、“二元對立”在小說中的運用
“二元對立”是結構主義理論的根本所在,也是格雷馬斯的《結構語義學》的理論基礎。當研究對象被分解為一些結構的成分后,研究者就可以從這些成分中找出對立的、相互聯(lián)系的排列、轉換等關系,而這些關系或結構又總是體現(xiàn)為兩事物被置于相互對立的位置,形成區(qū)別和對比,從而產生另一層次上的各自的意義,研究者因此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和把握對象結構的復雜性。這就是所謂“二元對立”的結構原則。格雷馬斯研究并概括了小說任務的各種行為,簡單地劃分了三種情節(jié)類型。而托多洛夫對文本形式的研究是對格雷馬斯理論必要而有力的補充。構成小說敘事文本的語言本身就是多重意義的集合體,語句中每個詞的意義并非本身自足的,而是超出自身之外,在縱橫交錯的關系網中得以確立的,即語言中任何一項的意義都取決于它與上下左右其他各項的對立。由對立或差異所形成的對立結構通常是幫助讀者獲得意義的不容忽視的基礎。長期以來,這一策略不僅是敘事文本經常采用的敘事手段,而且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文本分析方法。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廢奴文學的代表作,不難發(fā)現(xiàn),該小說中存在諸多對立成分或結構。這些對立結構起到了恰當的效果,突出了小說主題的復義性、背景的多層次性、人物刻畫的鮮明性及結構的復雜性。
1.“二元對立”在主題上的運用
“二元對立”首先架構了小說的敘事主題,即兩個黑奴不同的遭遇,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導致了不同的結局。在小說中,湯姆生性誠實,篤信上帝。他一味逆來順受,任憑命運擺布,即使被奴隸主幾易其手,或經常遭受奴隸主和工頭的打罵也絕不反抗。后來,湯姆為了幫助一個女奴逃走而被奴隸主活活打死。他走的是一條委曲求全、忍辱負重和舍身成仁的道路。另一個黑奴喬治·哈里斯,他渴望自由,富有反抗精神。他和他家人敢于向命運挑戰(zhàn),挺身而出與奴隸制度進行斗爭,最終逃往北方自由區(qū),獲得了家庭團圓。他日后去法國留學,并決心到非洲去,為建設一個非洲人的國家而奮斗,他走的是一條以奮斗求解放的道路。兩條道路對比鮮明,令讀者對湯姆既同情又覺可悲,對喬治·哈里斯則贊賞和驚嘆。
2.“二元對立”在時代背景上的運用
小說的時代背景是十九世紀中期的美國,北部各州早已廢除了奴隸制,南部各州則處于奴隸制控制之下。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北方先進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南方黑暗殘暴的奴隸制社會形成了尖銳的對比,斯陀夫人真實的描寫使美國南方蓄奴的真相從此大白于天下,對于廣大黑人來說,那里簡直是一座人間地獄。這種設計也有力地烘托了小說的主題。
3.“二元對立”在人物上的運用
從“二元對立”的角度看來,小說描寫了多名對比鮮明的人物。
(1)前面提到的兩種道路的代表——善良的湯姆和勇敢的喬治·哈里斯。
(2)本書還描寫了一系列與兩名主人公相對應的惡勢力的代表。
雷格里是一個奴隸主,是惡人的典型,他一意孤行,為所欲為,他認為黑人奴隸豬狗不如,對他們實行鐵拳政策。在黑奴堆棧里,他把湯姆當作動物一樣檢查;在買下湯姆后,他把湯姆身上的東西占為己有;他養(yǎng)了惡狗,可以追蹤逃跑的黑奴。他毫無人性,強迫黑奴在農忙時節(jié)累死累活地干,對于黑奴的疾病與痛苦置之不理。他在讓湯姆背叛靈魂的圖謀失敗后,終于置湯姆于死地。作者的筆端傾注了對雷格里的恨意,她安排雷格里最終死于恐懼。
海利是一個黑奴販子,他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殘忍地把露西的兒子從她身邊奪走,導致了露西的死亡。在黑奴堆棧里,為了賣個好價錢,他迫使黑奴保持表面精神歡快,毫不顧及他們面臨被賣的悲傷情緒。他雖不像雷格里那么殘忍,但他也是美國奴隸制鏈上的重要一環(huán),讀來令人憎厭。
(3)同是信仰基督教,同是作為奴隸主階級的一員,伊娃和瑪麗的所作所為卻是大不相同。
伊娃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基督教徒,她富有同情心,總是幫助自己身邊的人,喜仆人之喜,憂仆人之憂。如耶穌般,她在預知自己將死時表達了對她身邊人的愛。她的遺愿是讓其他人也成為真正的基督教徒,以及讓她的父親解放湯姆。作者在她身上傾注了很多的宗教感情,幾乎把她塑造成了宗教修養(yǎng)深湛、嚴肅、圣潔的小天使。
瑪麗是奴隸主夫人,星期天的時候會認真讀《圣經》。然而,瑪麗對黑奴抱有極其深的偏見,把他們當成是“劣等民族”?,旣愖哉J為一旦給黑奴自由,“他們就偷懶,不肯干活,貪杯好酒,一個個墮落成下賤無用的人”,自己是在“教化這些不文明的人”,而黑奴則樂于被教化。由于缺乏人情味,她殘忍地分離了黑奴母親和她的孩子;她甚至把不服從的仆人送到鞭笞站鞭打以馴服他們。
這部小說人物形象描寫清晰,對比鮮明,作者通過運用二元對立法對小說中大量存在的二元對立的分析,增強了讀者對這種對比度的認識,展示了深厚的寫作功底。這些主題、時代背景及人物方面的二元對立,使作品的主題更為鮮明,時代背景更為深刻,人物形象更為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得到充分體現(xiàn)。
四、敘述視角
敘述視角就是敘述者選擇怎樣一種角度切入敘述的問題。它一方面連接著敘述者,即由誰來敘述,另一方面又連接著敘述結構,即敘述動態(tài)的運動趨向與結果。敘述視角主要有敘述人稱、敘述觀察點等方面的問題。在敘述人稱上,小說選擇有限定的第三人稱;敘述觀察點主要是人物外視角、內視角等。第三人稱與其他敘述人稱相比具有其優(yōu)越性,它使敘述者可以獲得更大的敘述自由度,時間與空間得以無限拓展,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任其自由出入?!稖肥迨宓男∥荨肪褪遣捎玫谌朔Q敘述。小說在整體敘述上平淡自然,讀者隨著敘述人的視角審視生活對象。人物外視角是從事件或者人物的外部去觀察。作為敘述觀察點的人物,不是進入到人物對象的內部,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出現(xiàn)。例如小說通過湯姆的視野,將海利、雷格里、伊娃和種植園等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樣拉近了讀者與湯姆的距離,讓讀者從湯姆的視野中認清了他們的形象與個性:海利的唯利是圖、雷格里的殘暴、伊娃的天真可愛。這種外視角是敘述者躲在敘述人物的背后,隨著敘述人物的行動而行動,因而無法知道更多的事情。并且這種外視角敘述具有更為強烈的真實感和現(xiàn)場感,就像敘述者和敘述視角人物一同到了現(xiàn)場,目睹了所發(fā)生的一切。這種敘述視角的主要功能是對于事件的客觀見證和對人物言行的外部描述,一般不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的內視角是進入到人物的內心去觀察。一是敘述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二是從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去觀察世界、去透視一切,使其內心情感化。《湯姆叔叔的小屋》就非常注重內心情感的開掘,不是全靠外部動作來顯示,而是通過人物的內在情感的解析敘述出來,例如湯姆在落到海利手里被準備出售時得過且過,還關心別人的處境。這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就是采用內視角來敘述的。在這里,敘述者與視角人物合二為一,進入視角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內審視敘述。
五、結論
結合作品文本,通過從結構主義批評理論對小說進行解讀,我們對該作品的復義性與多層次性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結構主義提倡的立足于文本、以文本為支點的文藝批評方法,對指導讀者的閱讀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這種文藝批評的方法擴展了我們的視野,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
參考文獻:
[1]外國文學名著叢書,黃繼中譯.湯姆叔叔的小屋.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1983.12.
[2]安·杰斐遜.當代外國文學理論流派[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
[3]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馮黎明.當代西方文藝批評主潮[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Genette,Gerard.Modern Literary Theory: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