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民初是一個急劇變動的時代,滿漢民族的融合,西方文化的東漸,使中國服飾出現(xiàn)了大跨度的變革,《走西口》服飾方面的多樣性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色。
[關(guān)鍵詞]《走西口》服飾 旗袍
1、引言
《走西口》以1895至1924年間清末民初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和田家大院的興衰為大背景,塑造了走口外的男人們的形象,而且描寫了眾多為男人們看家守院的女人。民國初年是一個新舊交替時期。舊的東西死而不僵,新生的方興未艾《走西口》服飾方面的多樣性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色。
2、男子服飾
民國流行的男子常服主要為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等,純中式的大襟襖、中式褲亦存在于廣大的農(nóng)村。
2.1 西裝
在西風(fēng)東漸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西裝早已為國人熟知。最初,西裝絕大多數(shù)是進口,1904年在上?!巴跖d昌記”誕生了中國人縫制的第一套西裝。西裝從開始的星星點點,到與中裝平分秋色并大有后來者居上之勢?;旧纤械拿駠娬耍踔涟ㄏ皲邇x、載恬等滿清貴族都有西裝照留世。中華民國成立后,西裝迅速成為中國上層社會的正式社交服裝。圖2-1為劇中田青西裝造型。
2.2 中山裝
西裝無論從名稱上還是樣式上都是純粹洋人的玩意兒,并不完全適應(yīng)中國人的生活特點,于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山裝出現(xiàn)了。孫中山先生親自創(chuàng)導(dǎo)的中山裝是在“學(xué)生裝”和“企領(lǐng)文裝”的基礎(chǔ)上改革而成的一種服裝。由于敬仰孫中山先生的政治威望,政府官員、文化人士等紛紛效仿,一時成為民國時期的風(fēng)尚。劇中官僚吳玉坤身穿中山裝,如圖2-2。
2.3 長袍馬褂
雖然經(jīng)歷了以西裝為代表的新式服裝的沖擊,傳統(tǒng)的長袍馬褂仍占據(jù)半壁江山。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種禮服,穿時加罩于袍服之外。長衫的形式在民國初年定型后就再無多大的變化。如圖2-3,田青身穿長袍馬褂造型。民國仍然將長袍馬褂作為國家禮服的一種,但是在穿著上拋棄了等級差別。故而革命者取其義,守舊者取其名。使長袍馬褂在近代中國服飾舞臺上仍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3、婦女服飾
民國時期的婦女服飾在西化速度上落后于男性,但就款式以及更新速度而言則比男性服飾豐富。這一時期女子服飾的突出代表就是新式旗袍和時裝的出現(xiàn)。
3.1 傳統(tǒng)漢族女裝
傳統(tǒng)的漢族女裝,即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褲。衣有大襟、對襟、斜襟的區(qū)別,有長短的變化,下擺可以是直角、圓角、弧形,農(nóng)領(lǐng)和袖管亦或高或矮,或?qū)捇蛘U麄€民國時期,廣大農(nóng)村婦女最普遍的打扮是身著大襟襖和長褲,頭梳圓髻(女孩子為大辯)。劇中田丹丹以及翠翠幾乎都是這種裝扮。圖3-1為劇中豆花身著傳統(tǒng)上衣下裙造型。
3.2 旗袍
20年代后,由于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衣身縮短,腰身緊收并綴以肩縫,較以前變得嫵媚精致,更加舒適合體,襯托出女性美。旗袍衣領(lǐng)緊扣,曲線鮮明,加以斜襟的韻律,突出了東方女性端莊、典雅、沉靜、含蓄之美。正是旗袍不斷自我更新的特性使其永保魅力,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fēng)貌的服裝,享有“國服”之譽。如圖3-2,豆花身著旗袍造型。
3.3 時裝
除旗袍外,女性服飾繁榮的顯著標(biāo)志之一就是時裝的出現(xiàn)。時裝中的裙裝成為都市女性的新寵,樣式、顏色時時翻新,舉不勝舉,或無袖或荷葉袖,或V字領(lǐng)或一字領(lǐng)。披風(fēng)、西式外套、毛線馬甲、各式帽子圍巾等共同構(gòu)成時尚女裝的一部分。劇中裘巧巧婚前就穿過幾套時裝,幾乎都是A字形長裙款式。
4、結(jié)語
綜上所述。清末民初在各種因素合力的推動下,服飾變化節(jié)奏明顯加快,顯示出現(xiàn)代化、多元化的趨勢。然而。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而且城鄉(xiāng)、地域差別大,少數(shù)民族還是堅守民族特色,劇中諾言王子一直身著蒙古民族服飾,并沒有跟隨潮流變化,這點也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