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jīng)歷會在人的心理深處形成—種積淀,這種積淀就是原型,它影響著人的思雛結(jié)構(gòu)和價值趨向,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和集體性。在這種共性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才能排除差異和障礙進行交流與溝通,并形成心理共鳴。以這樣的視角,可以說—部成功的動畫作品必須能夠在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之間人性的共性平臺之上引起強烈的共鳴。
[關鍵詞]《功夫熊貓》 集體潛意識 原型 共嗚
引言
夢工廠歷時五年精心打造的中國風電影動畫《功夫熊貓》,在全球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該片在內(nèi)地上映僅十天,票房就迅速過億,輕松打敗了《獅子王》保持了十幾年的紀錄。為什么這部披著中式外衣的美國制造能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好萊塢這個巨大的造夢工廠到底給觀眾帶來了怎樣的“白日夢”,能深深吸引并打動世界各地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政治背景的人們。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向心理學家的解釋。
一、集體潛意識理論中的原型概念
集體潛意識理論(也稱為集體無意識理論)是由十九世紀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提出來的。他對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論作出修正,認為在人的生命驅(qū)動力中,有一種比性能驅(qū)動力更加廣泛,也更加深刻的動能在發(fā)揮作用,這種動能不僅僅屬于個人,還帶有普遍性和集體性,它既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既有現(xiàn)實性經(jīng)驗痕跡,也有神話般的幻想軌跡,他將這種動能稱為集體潛意識。
對于原型,榮格又做出進一步的解釋:“從個體出生的那天起,集體潛意識的內(nèi)容就給個人的行為提供了一套預先形成的模式,而后天經(jīng)歷和體驗的東西越多,所有那些潛在的意向得以呈現(xiàn)的機會也就越多。教育和學習越豐富,也就越容易使集體潛意識在各個方面得以個性化,從而成為自覺意識”。雖然以今天的心理學研究視角,尤其是認知心理學視角。來審視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我們能夠看到他所帶有的明顯的先驗論色彩,因為客觀存在是千姿百態(tài)的,不同的客觀存在(如不同的地理和社會環(huán)境)在人腦中所內(nèi)化、積淀的結(jié)果肯定不完全相同,因此將集體潛意識視為在所有人身上都相同的理論與人類發(fā)展的客觀心理現(xiàn)實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假如我們將榮格在集體潛意識理論中所強調(diào)的,人類原始表象(即原型)以及由它所生成的共性經(jīng)驗痕跡和模式,對我們探討影視動畫的藝術創(chuàng)作仍很有意義。
人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經(jīng)歷體驗都會在人的心理深處形成一種積淀,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這種積淀都會伴隨著人的情感,影響著人的思維結(jié)構(gòu)和價值趨向,由于這種積淀是人們適應生存的結(jié)果,因而它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和集體性,或者稱為人類心理深處的某種共性和同一性。只有在這種共性的基礎上,人與人之問才可以排除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交流方式不同,甚至政治傾向不同等障礙進行交流與溝通,形成心理共鳴。以這樣的視角,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功夫熊貓》這部動畫作品能被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政治背景的人所認可。接受,甚至被深深吸引和打動:以這樣的視角,我們可以得出,動畫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共鳴就是建立在人性最基本的共性平臺之上。
二 《功夫熊貓》中的共性與共鳴
一部影視動畫作品的成功,創(chuàng)作者與受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是關鍵因素。而營造雙方的心理共鳴環(huán)境又是產(chǎn)生互動的前提。榮格指出,從科學的因果角度看。原始意象可以被設想為一種記憶蘊藏,一種記憶印痕或者記憶的角度,它來源于同一種經(jīng)驗的無數(shù)過程的凝結(jié)。在這方面。它是某些不斷發(fā)生的心理體驗的沉淀,并因而是他們的典型的基本形式。動畫片《功夫熊貓》中的主角阿波,一只大腹便便,笨拙而膽小的熊貓,不甘于在家里的面條店度過余生,每天做著拯救世界的大俠夢。機緣巧合之下,阿波意外成為了要保護村民,打敗惡人的“龍戰(zhàn)士”,但是沒有人相信這團碩大的肥肉能做出點什么。眼看災難就要到來,在烏龜大師“只要去相信”的點醒下,浣熊師傅終于摒除心中偏見,全力以赴把阿波訓練成功夫高手:而阿波也學會忍耐和吃苦,練成一身絕世武功最終打敗惡人成為英雄。
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阿波的經(jīng)歷其實代表了美國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取向,即生活并非一帆風順,不論是多卑微的小人物,只要心存信念,勇敢堅強,在逆境中勇于承擔責任與痛苦,最終都會獲得成功,甚至成為“救世主”。在美國人的思維深處,美國是一個肩負特殊使命的民族,他們堅信亞伯拉罕·林肯的斷言:美國是“地球上人類最后和最美好的希望”。所以,在美國的動畫片中,總會塑造出一個個肩負特殊使命的“救世主”,這種“救世主”的形象就是美國人無數(shù)次經(jīng)驗累積而沉淀在腦海記憶結(jié)構(gòu)中的原型,因而觀眾在觀賞作品時,可以使精神上徹底放松感覺愉快,并能按照片中提供的客觀世界去進行思維的完型,最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美國人所提倡的勇敢,拼搏精神迎合了全世界人類的需要,而動畫片《功夫熊貓》中大量中國元素的運用,更是使亞洲觀眾在觀看影片的時候身臨其境。所以說,好萊塢影片所構(gòu)建的夢幻世界是帶有特定含義的。只不過他們更擅長于將人們意識與潛意識中所能接受的思維定勢、價值取向,巧妙地融進娛樂性極強的動畫片中,使之更容易激活隱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原始意象并與之相融合,最終實現(xiàn)精神活動的補償,因而深受全世界的青睞。
三、影視動畫中的原型意義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認為。原型是人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碰到問題時相對應的平衡和補償因素。由于它是幾千年來人類生存斗爭和環(huán)境適應的經(jīng)驗的沉淀物,因此每當在生活中遇到某種相類似的情境,都會重新喚起這種原型所積累的貯藏。以原型理論來審視影視動畫,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的相關之處。
就影視動畫的創(chuàng)作而言,原型意義包含著兩個層面:其一,是對客觀事物的具象化復原,如角色塑造的真實感,故事情節(jié)描述的可信性,環(huán)境的真實性等。動畫片《功夫熊貓》中,熊貓、武打功夫、面館、舞龍、太極、龍?zhí)玫鹊葮O富中國特色的造型和故事環(huán)境,讓中國觀眾有非常高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其二,展現(xiàn)該具象符號所代表的深層寓意。片中“盛怒五杰”,虎,鶴,猴,蛇,螳螂,就代表了中國功夫中的五形拳,烏龜大師無疑是中國禪宗思想的化身。無字的“龍之卷軸”和“什么都沒有”的面湯秘方透露出片子的主題只要相信,一切都是特別的。
與動畫的創(chuàng)作相對應,在動畫觀賞中的原型意義也包含兩個方面:其一,通過受眾對作品傳播的藝術形象的感知,激活其潛意識層面的原型痕跡。動畫片《功夫熊貓》有濃郁的中國味,中國的建筑。中國的功夫,中國的服裝,中國的飲食,甚至烏龜大師說的”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今日之日勝現(xiàn)金”,也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里順其自然,把握現(xiàn)在的意思,這些都很容易引起我國觀眾的興趣。其二,通過受眾的經(jīng)驗性認知圖式對感知到的形象進行整合,形成各自的解讀版本。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只有通過觀眾自己經(jīng)驗和想象的再創(chuàng)造,才能在觀眾心中形成一個鮮活豐滿真實的“人物”。在觀看《功夫熊貓》的時候,阿波在面條店里的壓抑苦悶會讓觀眾覺得很像自己對現(xiàn)實不滿時的樣子:阿波在初學功夫時受到師傅和伙伴們的打擊排擠,會讓觀眾聯(lián)想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受挫的時刻:阿波悟出“相信自己,一切都是特別的”,并最終打敗敵人,拯救村民的情節(jié),又會給觀眾們帶來無盡的勇氣和信心,鼓舞人們心存信念,永不放棄。
所以說,恰當?shù)摹霸汀睂τ耙晞赢嬜髌返某晒κ呛苤匾?。迎合受眾認可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符合受眾心中潛意識對動畫形象的要求,與受眾的經(jīng)歷相類似的“原型”,更能吸引觀眾,打動觀眾。引起觀眾共鳴,從而帶來作品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