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頤和園》借歷史之名,實則牽強生硬;披情感之衣,卻扭曲輕浮;假深沉之境,卻淺薄荒謬。
[關鍵詞]電影 《頤和園》 歷史 愛情 意境
電影《頤和園》是導演婁燁06年的新作,由于影片對八九學潮的影射和性愛鏡頭的過度渲染,使影片“成功”被禁。然而國際影壇似乎向來青睞此類影片,頻頻伸出的橄欖枝,使我們不得不關注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一、故事梗概
影片從中國東北部的圖們開始,美麗、倔強、任性、狂野的圖們姑娘余虹在收到北京北清大學的通知書后,毅然而又不舍的離開家鄉(xiāng)、親人和男友,只身前往北京追尋她的夢想。她的美麗、孤傲、憂郁、酷爽使她迅速成為同學們關注和議論的焦點。這時,一個名叫李緹的女孩走進了她的生活。李緹溫柔、體貼而又老練、世故,她給予余虹以親人般的溫存與關懷,也帶著余虹領略北京城中的時尚與激涌。
李緹到德國公派留學的男朋友若古回國了。李緹將好朋友余虹引薦給他。這時正好碰到若古的同學周偉——個帥氣俊朗而又儒雅靦腆的大男孩。這驚鴻一瞥在余虹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從此她無可自拔的陷入到對周偉的愛戀中。熱戀中的兩人在頤和園里散步、泛舟,在公園里溜冰、騎車,也在宿舍里熱烈激情。
而周偉的風流多情卻讓兩人的關系起了波瀾。一次余虹正好攘見他和另一個女孩在宿舍里親密地聊天、吃飯,這一幕深深刺痛了她,如此孤傲、倔強的她怎能容忍自己心愛的人做出這樣的事?于是她用和心理學老師上床的方式來報復他,也借此掩蓋自己的心痛。周偉雖然處處留情,但余虹仍是他心底的最愛,他本想用柔情來獲取她的原諒,然而余虹本性中流露出的狂野不羈、無所顧忌讓他不寒而栗,在激烈的思想掙扎后周偉決定和她分手!余虹傷心不已,卻也在痛苦和茫然中進一步放縱自己,隨便就將在校外偶然認識的男人帶回宿舍過夜。而周偉很快又投入了李緹的懷抱,兩人在一次偷情時被學校的人逮了個正著,學校貼出公告,勒令他二人退學!這時學生運動正在如火如茶的進行,成批的學生打著標語坐著卡車去天安門游行示威,他們激昂的唱著歌,也暴虜?shù)耐稊S磚塊焚燒汽車,政府派出一車車的持槍部隊對這些學生進行鎮(zhèn)壓驅散。余虹在知道了自己的好友和自己深愛地男孩對自己的背叛后,更是傷心悲痛,正好這時,圖們的男友癡隋地找到北京來看她,看著這出上演中的人間悲喜劇,余虹壓抑的感情奔涌而出,隨后毅然決定退學和家鄉(xiāng)的男友回到了圖們。
周偉和李緹后來在若古的幫助下去了德國,也在那繼續(xù)他們的地下戀情。余虹則徘徊于中國的眾多城市間。艱難求生存、堅強勇敢地直面生活中的一切不幸,也繼續(xù)茫然的沉陷于一個又一個感情和性欲糾結成的泥沼中。但無論是余虹還是周偉,在心底的最深處依舊保留著一份對對方難以割舍的情懷。李緹發(fā)現(xiàn)自己這么長時間始終未能得到周偉的真愛,始終未能取代余虹在他心中的位置,也是絕望的,也許她沒法像余虹那樣在性的放縱中尋求安慰,也許她是想在周偉心上烙上永久的烙印,于是她那般優(yōu)雅坦然地傾身自殺,亦如平日里的她。
周偉最后還是回國了,他也許是喜歡過李緹的溫柔和順,但余虹的那股倔勁、邪勁卻像具有魔力般,一直令他難以忘懷。終于聯(lián)系上余虹后,周偉驅車前往和她相會。兩個舊情人。在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終于又見面時竟無言以對了,兩人之間本已有太多的傷害和矛盾,又阻隔了那么多的人和事,如何能恢復如從前?!最后,余虹只能傻傻地站在路邊看著周偉駕車疾馳而去。
二、嫻熟的技藝
本片情節(jié)曲折、情感細膩:主要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鮮活;鏡頭運用靈活、嫻熟。片中有不少長鏡頭跟拍,也有大量快速蒙太奇組接,以及晃動鏡頭的來回反打。通過這些鏡頭的巧妙運用展現(xiàn)了生活場景、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時也極好地營造了氛圍、表現(xiàn)了主題,影片中的音樂、歌曲,配合著主題和情緒展開,運用得恰到好處;如羅大佑的《青春舞曲》配上一組表現(xiàn)校園生活的快速剪輯畫面,不僅展現(xiàn)了校園生活的概貌、彰顯了“青春”勃發(fā)的激情,似乎也傳達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青春何等寶貴。怎能僅僅滿足于在校園中三點一線的生活,應該“生活得更強烈些”,更激情澎湃些,而這恰恰與后來地情節(jié)發(fā)展完全吻合:激情地做愛無論有沒有感情,昂揚地游行無論明不明白它的含義!
影片還運用了多個情緒段落進行渲染,力圖營造一種婉約、哀愁、虛幻、飄渺的意境。如影片中余虹一人靜靜地坐在游泳池旁。在淡淡的陽光里,在木棉花的飄舞中帶著莫名地哀愁在筆記本上宣流自己的情緒。又比如夕陽那帶著紅暈的金光從遠處連綿地、由于背光而顯得暗黑地山體、樹林上照射過來,照射在起著漣漪的湖面上,把湖面也鍍上了一層金色。余虹、周偉的一葉扁舟就在這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悠然地隨波飄蕩,似乎是想烘托出兩人熱戀時的溫馨與浪漫,可為何余虹的臉部特寫卻又那般的凄苦與茫然。
三、牽強的歷史
雖然影片以學潮為背景,同時也穿插了多個歷史事件,如柏林墻倒塌、蘇聯(lián)解體、鄧小平南巡、香港回歸等。然而這些強置于影片中的歷史事件卻顯得十分牽強、拘束、尷尬,它們和劇中人物的命運軌跡沒有必然聯(lián)系。劇中主要人物一直沉浸在自我的情感糾葛中無法自拔。感情世界的錯綜復雜、成敗得失,才是推動他們命運發(fā)展的決定因素,它們和影片的主體情節(jié)也沒有實質關聯(lián),抽離掉這一切的歷史背景,故事照樣可以按照原先的軌跡發(fā)展。
學潮發(fā)生之前,影片中不曾有過任何思想上、情節(jié)上的鋪墊或暗示。片中主要人物從頭到尾一直活在自我心靈的狹小空間中,忙著做愛、忙著懷念、忙著感傷,哪有“閑心”去關心國家的事。片中雖然有表現(xiàn)一群知識分子在酒吧里討論時事的場景,然而他們的討論只不過是男女主人公情感故事發(fā)展的背景聲而已,并不能說明什么、代表什么!片中所表現(xiàn)地大學生群體是一群整天抽煙喝酒、跳舞打牌、唱歌彈琴、縱情濫欲的浪蕩之徒。包括周偉的室友君-_一個學潮失敗后掄起酒瓶猛砸桌子,嘴巴里還罵個不停的無比慷慨激昂、熱血沸騰的積極分子,在學潮之前也只是個唱唱歌、打打牌的“逍遙公子”,并沒見他關心過國事,發(fā)表過任何感言,或是做過什么準備活動,不知事后怎就會有了那般的憤慨之情!一切都來得那么突然,一下子所有人都滿懷熱情地加八到一場從天而降地運動中去,大家伙像是趕著參加什么時髦活動唯恐落后被人笑話似地趕著上車,像是去參加集體郊游般歡欣雀躍。至于這場運動為什么會發(fā)生、人物為什么又懷著怎樣的激情投入其中。這都只能憑著觀眾以往的知識積累去想像了。然而片中主要人物對“學潮”的熱情很快又消失殆盡,他們又重新回到各自糾結的感情空間,然后用或茫然或驚恐的眼光看著一場場“熱鬧”上演!“學潮”來得如此突然,也“走”得那般干凈,干凈得在影片后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幾乎再也尋不到它的影子。影片仍舊按照原來的情節(jié)邏輯發(fā)展下去,完全看不出“學潮”對人物、情節(jié)有任何地影響,似乎它就不曾發(fā)生過。導演將一段前無鋪墊后無交待的歷史事件硬生生地塞進了本已連貫、完整的情節(jié)鏈中,成為影片的一個唬人噱頭!
然而,同樣是以重大歷史事件——“布拉格之春”——為背景的影片《布拉格之戀》在這幾個方面就處理得好得多,在“布拉格之春”的大規(guī)模沖突爆發(fā)前,影片通過舞斤里的一場戲充分展示了捷克人與俄國人之間在意識形態(tài)、文化上的尖銳矛盾,俄國人統(tǒng)治、占領著捷克,然而他們卻根本不了解也不尊重捷克人的文化和選擇,他們命令本來在演奏搖擺舞曲的樂隊改奏古代俄羅斯舞曲,從而完全破壞了舞廳中原先快樂輕松的氣氛,引起捷克人唏噓聲一片,然而他們卻自顧自地開心舉杯慶賀,他們的傲慢無禮、狂妄自大深深刺痛了捷克人的心,激起了捷克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們才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他們不允許任何人在他們的國土上為所欲為,于是很快樂隊又重新開始演奏搖擺舞曲,捷克人又重新回到舞池中快樂地跳舞,而幾個俄國人則惱怒地起身離去,影片中的這個場景為后來兩國之間沖突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埋下了伏筆,同時也是捷、俄兩國之間關系發(fā)展之路的隱喻;俄國人在捷克土地上的指手畫腳因為遭到捷克人的反抗而更本無法得逞的,最后也只能帶著無奈和憤慨離去。
同時,在這部影片中重大政治事件與男女主人公的命運軌跡一直休戚相關、與影片情節(jié)發(fā)展一直緊密相連,同樣是在舞廳的這個場景中,男主人公湯馬斯對俄國在斯大林時期所推行的暴政做了一番言辭激烈地批判,從中流露出地憎惡與反感,為以后他在沖突爆發(fā)后的作為和遭遇埋下了伏筆,捷、俄兩國的沖突爆發(fā)時,男女主人公放下他們個人之間的情感糾葛,積極投入到抵抗入侵的示威斗爭中,女主人公特麗莎撥動快門捕捉下了許多珍貴鏡頭:沖突過后,俄國人對捷克實施高壓管制,很多捷克人流亡國外,湯馬斯和特麗莎也逃去了中立國瑞士:然而由于兩人之間的情感糾葛,特麗莎和湯馬斯又相繼回到了白色恐怖籠罩下的捷克,由于湯馬斯對俄國人的那番言辭激烈的批判已寫成論文發(fā)表,而在俄國人的嚴逼利誘下他又始終堅持自己的言論和信仰拒不“悔改”,從而遭到了俄國人的政治迫害,他被革去腦外科醫(yī)生的職務。只能通過擦樓房玻璃來養(yǎng)家糊口。特麗莎也只得放下相機去一家小酒吧當女招待來填補家用,直到影片的最后他們也沒有完全擺脫政治迫害的陰影。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命運多次受到“布拉格之春”的影響和沖擊,最后更是被它徹底改變了原先的方向、軌跡。而不像在影片《頤和園》中歷史事件和人物命運、主體情節(jié)之間就像是兩條平行線般各顧各地發(fā)展著。
四、扭曲的愛情
影片以余虹、周偉的愛情為主線,展現(xiàn)了他們之間曲折的情感之路和錯綜復雜的情感糾結。然而由于男女主人公對“性”的無比輕率和隨意,以及女主人公那近乎扭曲的愛情觀,完全沖淡了他們愛情的醇美,也削弱了他們愛情故事的感染力。
從一開始女主人公余虹就宣布了她那“我要和你分手,因為我離不開你!”的詭異愛情邏輯。后來,因為撞見周偉和另一個女生在他宿舍吃飯。她就用和心理學老師上床的方式來報復他,還挑釁似地和他說。當周偉提出和她分手后她馬上就到“性”的放縱中去尋求安慰。當她知道周偉和李緹的事后。立刻就退學回家。同時也不忘撂下“別去找她”的狠話。愛情不是兩人之間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地斗法,愛情需要包容、諒解和遷就。
工作后,余虹仍時時想念著周偉,雖然她身邊的男人沒有少過,性愛的激情也更加熱烈。這或許可以理解為是“愛”與“性”的分離。然而當周偉千里迢迢回國來找她時。她卻用最冷漠的臉龐面對她,最后更是略顯嫌惡地將周偉的親吻推開!讓她那不斷地愛情獨白瞬間變得蒼白!
她在日記中說:“無論這種人(周偉)對我說過什么,做過什么我都不深加計較!”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恰恰相反:她一定是愛情中最強勢的那個,不會為對方做出一點點的遷就和讓步——你傷害我,那我就要用更利害的方法來傷害你j同時,她也是一個不懂得為愛付出的人,影片中她從不曾真正為周偉做過什么,而永遠像只刺狷那樣帶著滿身的尖刺隨時準備還擊!
她從頭到尾一直在“高聲朗誦”著自己對周偉的“愛情宣言”,然而她的行動卻總是消極懈怠吝于付出,總是高傲狂放樂于報復的,如此地悖論不是扭曲也只能是虛偽至極。男主人公周偉雖然比較風流多情,也比較定自私、自我,然而他也并沒有一直高唱著“愛”的贊歌來標榜自己有多么的癡情,更何況他后來還為了她放棄了在德國的優(yōu)越生活,相比之下似乎更為可親。
而相比在《布拉格之戀》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歷經(jīng)波折而越加濃厚,顯得格外醇香、綿長:而女主人公特麗莎則用她的積極、主動、包容、遷就昭示著她對男主人公湯馬斯的一片深情。雖然特麗莎知道湯馬斯風流成性,經(jīng)常在外沾花惹草,但是憑著她卻一直努力包容他、原諒他,希望用自己的柔情感化他:在他遭遇到困境時,又堅定地支持他、鼓勵他,甘愿陪同他經(jīng)歷勞苦與貧瘠:在她忍無可忍地報復了他一次后,心中又深感愧疚和不安,也將這個秘密永遠深藏心底,她的美麗、善良、可愛、淘氣,以及她對于愛情的堅持和守護,都無比深切地烙在觀眾心中。湯馬斯雖然風流,但特麗莎卻一直是他最愛的人,他只允許她在自己家過夜,他只愿意娶她為妻,他永遠見不到情婦無所謂,但幾天見不到她就覺得索然無味:他甘愿為了她放棄在瑞士的優(yōu)渥生活回到動蕩的祖國,從而遭到了俄國政府政治迫害。后來他倆在郊外農場過上了田園牧歌般地幸福生活直到最后遇車禍去世,他們的故事帶給觀眾無限的感慨與回味。從而也成就為電影史上的一段經(jīng)典愛情。
五、失敗的意境
影片一直想極力營造一種虛幻、飄渺、茫然、孤寂的深沉意境,無論是多個情緒場面的渲染,還是那晃動鏡頭的快速的剪輯,抑或是余虹那貫穿于影片始末的內心獨白,可是卻都缺乏力度和感染力。更何況那一個又一個的激情場面。將每個觀眾都變成了現(xiàn)實得不能再現(xiàn)實的生物。觀眾不禁要問:導演那么頻繁、那么細膩地進行性愛場面刻畫有必要嗎?對于情節(jié)發(fā)展有幫助嗎?其實輕輕帶過或是巧妙暗示對影片敘事也不會有任何影響。不知導演是想以此為噱頭,還是想作為其自身品味的體現(xiàn)?我想他兩點都達到了。
這種深沉意境的建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余虹的內心獨白,本來喃喃自語、潛入內心,可以說得很深,可導演卻說得很玄,剛開始會讓人有發(fā)懵般地崇拜,然而細想一下卻發(fā)現(xiàn)漏洞百出、經(jīng)不起推敲,甚至只是將一些沒有因果關系的句子生硬湊連在一起。
如“有一種東西,它會在某個夏天的夜晚像風一樣突然襲來。讓你措不及防、無法安寧,與你如影隨行、揮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稱它為愛情?!逼鋵嵎Q“它”為噩夢或是某種突發(fā)災難留下的心理陰影同樣可以,它們也一樣是“突然襲來”“措不及防”讓人“無法安寧”與人“如影隨行”“揮之不去”!影片將愛情中一些令人不快的特征剝離出來。繼而用來概括整個“愛情”。
又如余虹所說,“知道我為什么喜歡和他(周偉)談欲望問題嗎因為他最性感她可以把最漂亮的男孩子弄到手”則完全是一些前言不搭后語地混亂表述。
還如她和一個有婦之夫偷情時說:“什么是道德。兩個人在一起,我覺得這才是道德?!币粋€對于和有婦之夫偷情都覺得很道德的人,還總稱自己是“堂堂正正的女生”,不知她是價值觀混亂還是語文學得太差了。
又如“為什么我總是急于同我的男孩子們做那件事?這是因為,只有在那件事的進行中,你們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試過多少種辦法,可最后還是確定這個極為特殊直截了當?shù)姆绞?。”原來她從頭到尾一直和不同的人做愛都是想讓這些人了解她的善良啊,我們觀眾算是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了。但問題是通過“性”如何能了解一個人善良與否呢?影片中也并沒交待這些“男孩子們”是怎樣通過性來了解她的善良的,同樣讓人不解的還有她又試過怎樣的方法而又最終失敗昵?無論是從這句話本身的邏輯關系來講,還是從影片的情節(jié)發(fā)展來看,這樣的臺詞都是極其荒謬無理的!導演如此唐突地放了這句話進來想為她的放蕩行徑做出開脫,然而卻是那般蒼白無力,甚至荒唐可笑。
影片中像這樣讓人匪夷所思、摸不著頭腦的獨白還有很多!畢竟婁燁不是大文豪,他不可能像泰戈爾那樣用一兩句話就能精辟深刻地揭示出生命的真諦,從而真正做到耐人尋味、引人深思,但婁導最好也不要拿著這些故作深沉的語句到處招搖才是。
結語
這部影片借歷史之名,實則牽強生硬,沒能給觀眾留下什么思考,披情感之衣,卻扭曲輕浮,沒能給觀眾帶來多少感動;深沉之境,卻淺薄荒謬。沒能給觀眾帶去什么啟發(fā)。觀眾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場場火熱的性愛場面,真不知這是觀眾的悲哀還是導演的失敗:也許導演就是想用性愛裸露來吸引觀眾,也未可知,然而明顯他“跑過了頭”。
婁導由于未經(jīng)許可攜該片出國參展,而被直接禁導五年!然而這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婁導完全可以潛心學習、細心準備、厚積薄發(fā)。我們期待看到婁導更優(yōu)秀的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