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歐美國家,電影這門新興的藝術在誕生之初便和一種古老的文化一哥特,緊緊地連結在一起,從單槍匹馬的愛迪生時期,及至百年后的今天,歐美電影不斷地從哥特文化中汲取著養(yǎng)分,散發(fā)著一種特殊的魅力。
關鍵詞 哥特 恐懼 壯美 黑色 清教主義
一、概述哥特
哥特這個詞在如今越來越流行,尤其在歐美國家,每年定期會舉辦以哥特為主題的藝術集會和愛好者聚會。一般能引起黑色、蒼白、神秘、陰郁等等感覺的事物場景我們都會蹦出哥特這個詞語。其實哥特最初是條頓民族中一個部落的名稱。原居住在北歐的條頓民族,尚武而愚昧,在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樣的事跡也使得哥特部落與“野蠻”、“兇狠”、“嗜殺成性”聯系在一起。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一千多年之后,文藝復興的思想家們將“哥特”用于稱呼他們不喜歡的一種中世紀建筑風格。這種建筑風格在12—16世紀盛行于歐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巴黎圣母院和圣保羅大教堂堪稱代表性的建筑,其特點是高聳的尖頂、厚重的石壁、狹窄的窗戶、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內部、陰森的地道甚至或者是地下藏尸所等等。在崇尚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文藝復興的思想家眼里,這種分割代表著落后、野蠻和黑暗,正好和遠古的哥特部落的特性不謀而合。這樣,在文藝復興思想家們的影響下,哥特一詞逐漸被賦予了野蠻、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時代、中世紀等多種含義。
然而到了十八世紀,歐洲大地席卷浪漫主義風暴,浪漫主義的先驅十分接受本是貶義的哥特文化,在他們看來哥特式建筑是對作為理性時代代表的古典建筑的對抗。因而復興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紀十分流行,不僅僅是建筑方面,這一時期的一批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也被形容為“哥特小說”,并且逐漸形成了哥特文學這樣一個流派。哥特文學的主題通常是討論一種極端的感情及一些黑色話題,并且背景通常是古堡、廢墟、修道院、荒野等哥特式的場景,情節(jié)上恐怖刺激,兇殺、暴力、復仇等為常見元素,并且常常有鬼怪神靈(著名的吸血鬼、狼人等就是哥特文學的主創(chuàng)對象)或者其它超自然現象出現?!杜=蚝喢饔膶W史》中對其特點有一個精辟的概括:“它成功的手段是借助于峭壁和深淵,折磨與恐怖,巫術,戀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尸魂出沒、突然死亡、地牢、夢境、妖術、幻覺和預言之中。”哥特文學作品中常?;\罩著神秘、陰森恐怖的氣氛,充滿懸念,具有獨特的藝術震撼力。
從十八世紀以來,哥特經過了一個由形到神的發(fā)展階段,不僅僅在文學上。許多一流的詩人作家(英國的司各特、拜倫、雪萊、狄更斯、勃朗蒂姐妹、康納德、福斯特和美國的布朗、華盛頓·歐文、愛倫·坡、霍桑、馬克吐溫、詹姆斯、??思{、奧康納、莫里森等)都要么直接創(chuàng)作過膾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說的手法大量運用于創(chuàng)作之中,使哥特文學從文學領域的“邊緣地位”進入中心和發(fā)展的主流,從而在英美文學中逐漸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傳統(tǒng)。在音樂、設計等諸多藝術領域,哥特文化也有著紛呈多樣的表現,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英國上演近代哥特運動,最大的體現是在音樂上展現哥特精神,哥特音樂以表現人性的陰郁、空虛為主題,并且對死亡亦有著濃烈的興趣。緩慢、悲傷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樂的特色。這樣的音樂也引起了全球很多樂迷的追捧。
二、哥特在電影中的呈現
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自然不會忽視哥特文化的影響力,其實在潛移默化中,歐美電影在誕生之初就與哥特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早在愛迪生時期,他便將哥特元素引用到電影中,1910年,他第一次把哥特小說中的經典形象——吸血鬼“德拉庫拉”的故事搬上了銀幕《德拉庫拉》是愛爾蘭作家斯托克的成名之作,在影史上也是被反復拍攝,1922年德國茂瑙以此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諾斯費杜拉》,影片剛一上映便取得巨大成功,傳到大洋彼岸的好萊塢,1931年美國導演勃朗寧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賦予哥特氣息的有聲影片《吸血狂魔》o上映后同樣轟動不已。1958年在德庫拉小說誕生的英國,特雷西·菲舍爾拍攝了《德庫拉的噩夢》,該片塑造了一個嶄新的吸血鬼形象,從這部影片開始,吸血鬼開始擁有又長又尖的獠牙,一張大開嘴便會可怖地露出來,主演克里斯托佛·李還賦予吸血鬼不同以往的氣質,高大英俊,舉止威嚴,神情兼具貴族的優(yōu)雅和邪惡的獸性,這也稱為后來者模仿的樣板,此片也奠定了至今為止哥特風格電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標準模式。而在1979年,新德國電影四杰之一的赫爾措格翻拍的茂瑙的吸血鬼開山作《吸血鬼諾斯費拉杜》在50年取得了不亞于前輩的成功。他也成功地將哥特文化中吸血鬼形象推向一個頂峰。
當然,歐美電影中的哥特傳統(tǒng)并不只是體現在吸血鬼的塑造上,非常態(tài)的人(物)也是一個重要的表現方面,早在1919年,《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現在看來,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史詩地位都是不為過的,恐怖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的先河等等,但是我們會很輕易地看到哥特氣息如何在影片中體現。影片發(fā)生的場景是哥特文化中常有的城堡、修道院、神秘的處所,情節(jié)離奇充滿恐怖懸念。人物是具有孤獨怪癖的非常態(tài)人和驚慌迷惘的受害者,這些都深得哥特文化的精髓。而諸如卡里加里這樣這種表現變態(tài)人、變態(tài)心理的影片在其后的影史上也是層出不窮。1931年詹姆斯惠爾創(chuàng)作改編自哥特小說代表作雪萊夫人的小說《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又開這種“怪人”影片的先河,弗蘭肯斯坦也是電影中拍攝較多的人物原型,1935年有《弗蘭肯斯坦的新娘》,1957年英國也拍攝了《弗蘭肯斯坦的詛咒》。提及變態(tài)人題材的電影,不能不說的是60年代。希區(qū)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實際上希區(qū)柯克電影中的近乎荒誕的灰暗色調,也是由于他在同一時期承襲了文學大師霍夫曼、愛倫·坡和卡夫卡的哥特傳統(tǒng)。
巫術、魔幻、鬼怪題材同樣在哥特文化中有著悠久傳統(tǒng),在電影中也有這經久不衰的魅力,1921年弗里茨朗格(德國)的《疲倦的死神》首開先河。影片中死神的造型哥特氣息十足,主題也是哥特傳統(tǒng)的愛與死的交結,而在1982年,英格瑪·伯格曼在其著名的影片《第七封印》中延續(xù)了這個哥特死神形象,并加以了強化,高聳的死神院落圍墻、哥特式拱門、漫長的階梯等等。1973年,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是這種題材的經典,它也激發(fā)了一系列妖術和魔怪電影,如《兇兆》系列(1976)、《魔女嘉麗》(1976)以及《驅魔人續(xù)集》等等。
進入90年代之后。表現哥特文化的電影進入了一個高潮,其中以1990年蒂姆·伯頓的《剪刀手愛德華》為首,雖然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但人物原型愛德華可以看出孤獨不被人類所接受怪人弗蘭肯斯坦的影子,造型也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夢游者卡薩爾一樣,黑色衣服,凌亂頭發(fā)。蒼白的膚色。他居住的是哥特式的古堡,陰森幽暗。導演鬼斧神工地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痛苦、愛情和死亡的精彩的哥特畫卷,有好萊塢鬼才之稱的蒂姆·伯頓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了一起,給哥特題材的電影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而他本人也被公認為表現哥特文化的電影大師,在1999年,他拍攝了《斷頭谷》。影片改編自享有美國文學之父的華盛頓·歐文的《睡谷傳奇》。小說是歐文在司各特和德國哥特小說家的影響下創(chuàng)作出來來的,蒂姆·伯頓運用電影手法生動地將小說中哥特精華表現得淋漓盡致。《剪刀手愛德華》的成功鑒定了好萊塢制片人投資哥特題材電影的信心,1992年,吸血鬼德拉庫拉再登銀幕,這便是由大衛(wèi)·科波拉執(zhí)導的《驚情四百年》,盡管是吸血鬼,但風度翩翩,用情專一的德拉庫拉伯爵贏得了觀眾,于是1994年又一部重磅級的《夜訪吸血鬼》在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手上誕生??茖W怪人弗蘭肯斯坦也趁勢而出。1994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也擄走了不少人的心。還有被無數影迷奉為哥特經典的《烏鴉》,因為增加了些許溫情更易于被接受。
當然這一時期。表現變態(tài)人、變態(tài)物的哥特題材的電影也是層出不窮,廣為人知的《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得克薩斯電鋸殺人狂》等等無一不證明了在歐美電影中源遠流長的哥特傳統(tǒng)。
值得關注的是進入到新世紀以來,表現哥特文化的電影其實有增無減,只是于很多其他元素融合在一起,很多影片開始以一種魔幻、巫術、鬼怪雜糅的風格呈現在日益挑剔的觀眾面前,《指環(huán)王》、《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等系列的成功無疑證明了這種風格的可取性。
三、哥特電影的心理根源與美學基礎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電影表現哥特文化呢,而且相當一部分的哥特電影取得了廣泛而鑒定的認可。這樣非同尋常的影響力與受眾力度必定具有著深刻的心理根源和美學基礎。
不難看出。以上所列舉的很多影片普遍都會營造出一種讓人恐懼的氛圍,《沉睡谷》中的小鎮(zhèn)沉寂、靜默,似乎陷入永恒的睡夢當中。街上空無一人,只有氤氳的霧氣從河邊的蘆葦叢中繚繞開來,這樣的場景讓人會立刻產生可怖而緊張的情緒。美國現代著名哥特小說作家洛夫克拉夫特說:“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边_爾文的《動物的表情》一書中也描述過當人感覺到恐懼時的狀況:全身興奮,眼睛閃亮,荷爾蒙分泌增多。這說明恐懼體驗和興奮體驗對人產生的感覺是一樣的,的確能給人帶來快感。而在觀賞電影時。觀眾既能在幻覺中置身險境。但又從心底知道危險不會真的降臨在自己身上,所以便能感到強烈的愉悅。
與恐懼相關的美學基礎被稱為“壯美”,在美學理論上,同古典主義奉行的以“秀美”(the beautiful)為基礎的美學原則不一樣,哥特藝術的美學基礎是產生超驗感受的“壯美”(the sublime)。而關于壯美的討論在哥特文學產生的十八世紀恰恰是最為濫觴的,這也產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在這其中伯克(Edmund Burke)的《關于壯美和秀美概念的哲學探討》(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the Beautiful,1757)對這個理論做了一個完整的總結概述,在他看來秀美的事物小巧、柔和、協調、均衡,并且為人們所熟悉,是清風明月、幽林曲澗、和風細雨等等,它們在人們心中所引起的是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樂或者溫柔的喜悅。與之相對,在伯克的解釋中,壯美與秀美相似,但又完全不同。壯美是心靈被物件或情感突然征服時體驗到的“一種愉悅的恐怖”,一種“帶著恐懼的靜謐”。正如上文所說的恐懼的心理根源,壯美是有驚無險的,它帶給人的是恐懼的戰(zhàn)栗,以及意識到自己全然安全的愉快。關于能體現壯美的場景,伯克最中意的例子是茫茫海上的暴雨滂沱,而黑暗的森林、空曠的深洞、矗立的懸崖峭壁、亙古的荒原也能產生同樣的壯美感。相對于自然界,人造物只要足以引起敬畏,也可以是壯美的,例如埃及金字塔或年代久遠的古堡。這樣就很好理解電影中特有的哥特場景緣何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了,最近熱映中的《加勒比海盜——海之盡頭》就非常好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壯美,波瀾壯闊的大海,伸手不見五指,電閃雷鳴,海浪翻滾咆哮,人在其中渺小如沙,而《哈利波特》中巍峨的有著高聳塔尖霍格沃茨學校,校外神秘茂盛的森林,黑暗的密室,飛行中空曠的青灰色天空等等無一不營造著一種壯美。
四、黑色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哥特元素的電影不僅僅是展現哥特風情的畫卷。而是在主題上延續(xù)了哥特文學的特色——黑色傳統(tǒng)。所謂的“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在情節(jié)上,濃墨重彩的渲染暴力與恐怖,神秘失蹤、兇殺、暴力、復仇、變態(tài)等等駭人聽聞事件:在主題上,并不像一般影片那樣從正面表達理想社會、政治和道德觀念,而主要是通過揭示社會、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惡,揭示人性中的陰暗來進行深入的探索,特別是道德上的探索。我們熟知的《沉默的羔羊》中可怖的殺人方式,羔羊無助的眼神,殺手冷靜手法,不由觸動人心底的恐懼和憐憫?!犊植澜恰分心兄魅斯粡统鹫咭徊揭徊奖频米咄稛o路,明知即將到來的殘忍的傷害卻無能為力,最后被拋到陰暗的叢林,只能靠爪子和牙齒廝殺,這樣的絕境讓人不寒而栗。為什么這些電影可以無所顧忌地表現血腥殘忍可怖的黑色情節(jié)呢?其實這種黑色的理論支持最早就可以從《詩學》中找到,2000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沖破了柏拉圖設定的文學作品不能描寫恐怖、兇殺、罪惡等黑色內容的禁區(qū),在他看來這些內容可以最大程度地激起人們的恐懼和憐憫的情緒。與壯美能引發(fā)的美感相似,這其實是一種化丑為美的藝術觀點?!敖涷炞C明了一點:事物本身看上去盡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圖像看上去卻能引起我們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動物形象。”他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進一步解釋了這種“快感”,他稱“思維的快感”遠比一切更為純潔,“只要是一方面有被思想的東西、被感覺的東西,另一方面有判別力和思辯力,那么在活動中將有快感(快樂)存在?!币簿驼f,所謂能化丑為美的快感,實質上是一種“思維的快感”。那些丑的東西并不是本身具有美感,而是它們的存在可以引發(fā)人們看到其本質,思索其為何丑,更引起關于美的思索。從丑中得出的美因而更深刻也就更能引起人們的“快感”。這種快感是要達到一種合乎理性的和有價值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快感”理論支持使得十八世紀哥特小說從通俗小說這一文學領域的邊緣地位進入文學發(fā)展的中心和主流,這同樣也適用于電影。已被奉為經典的《七宗罪》,影片將人性罪惡的一面放大,并導致血淋淋的殺戮,在殺戮場景上影片利用了電影的特性將其展現得栩栩如生,并無遮蓋,這種直白的畫面對觀眾引起的震動是無可言喻的,兇殺的場面固然使人心驚,讓而思索到人性之丑陋,不由讓人覺得巨大的悲愴。就如同著名的哥特小說的創(chuàng)作者同時也是美國南方文學的先驅弗蘭納里·奧康納說:“對于耳背的人,你要大聲疾呼:對于視力不清的人,你不得不畫出大而驚人的人物。”“我們多數人已學會對惡無動于衷,我們緊盯著惡的面貌,卻常在上面發(fā)現我們咧嘴笑的反影,因而并不與其爭論……”這充分解釋了奧康納為何不遺余力地進行哥特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的原因,也解釋了哥特電影中種種濃重色彩渲染的血腥殘酷的場面,因為惡已相對于太普通,不把它畫大畫生動,就無法觸及到人的內心,無法產生足夠的震撼。
五、清教主義的社會背景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的是歐美電影之所以如此層出不窮地采用哥特元素,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歐美國家普遍為新教國家,其中英美更是長期被清教主義(Puritanism)所統(tǒng)治。清教主義可以說是基督教里的原教旨主義,是新教的一個比較極端的重要流派。清教徒信奉加爾文主義,把《圣經》里的每一個字都看成上帝的話。他們宣揚“原罪說”,強調人性的墮落,堅信命定論,認為人只有靠上帝的恩賜才能獲救。事實上,在《圣經》里,就有許多能在人們心中引起敬畏和恐懼的壯美場面,比如大洪水、上帝毀滅索多瑪。耶穌死亡、末日審判等等。仔細研究這些場面,我們可以發(fā)現就如同是哥特電影一樣,都是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沖突。在清教徒看來,所有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沖突都是源于上帝與魔鬼之間的永恒斗爭。
“他們以十字軍騎士般的狂熱、替天行道。把一切不符合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看作是邪惡而進行毫不留情的打擊。許多天主教徒和各種男巫女巫因此慘遭迫害,被處以極刑。當然,天主教同樣也對清教徒殘酷鎮(zhèn)壓。清教徒同天主教以及一切與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相悖的東西進行的激烈而且常常是血腥的斗爭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在上帝的旗幟下演出的‘哥特故事”’。這也就說明了哥特文化在歐美國家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的社會背景,及至在電影上,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特定的清教主義的社會背景注定了哥特電影在歐美的盛行。
六、電影對于哥特文化的影響
當代社會進入到后現代的發(fā)展階段后,人們越來越不滿足于語言文字所能帶來的感官沖擊力,開始尋求能夠給人帶來更強烈刺激體會的方式,丹尼爾·貝爾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指出當代西方文化的轉變“目前居‘統(tǒng)治’地位的視覺觀念,聲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tǒng)帥了觀眾。在一大大眾社會力,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可見,電影比起建筑、雕塑、繪畫、文學等藝術會更利于傳播,在哥特文化傳播上也是如此,如果說十八世紀哥特小說使得哥特文學從邊緣進入到主流創(chuàng)作層,那么自電影誕生以來,這門第七藝術使得哥特文化從擁有部分鐘愛者接收者迅速擴大,對于電影本身來說,也大有類型的模樣。稱為類型固然有其積極的方面,易于被接受、被理解,但這樣的易于恰恰也是消極的一面,因為類型極易形成套路,形成套路的后果就是喪失了本身的個性,只留下易被接受的部分。不難看出,電影在哥特文化的發(fā)展上推波助瀾的同時。卻削弱了它的批判意義。哥特文化在文學中被體現時,哥特小說主要通過突出表現暴力和墮落來強有力地揭示社會罪惡和探索人性中的陰暗,它自然就對以維護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價值體系為目的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文學構成顛覆的危險。盡管哥特小說中也有一些理想化的人物,而且也在間接表達理想的價值觀念,但其重點從來就是暴露罪惡與黑暗。但在電影中,它限制了哥特的這種鋒利的棱角,可以說它自覺不自覺地抹平了哥特的反骨,消解了它的叛逆。無論是《指環(huán)王》還是《哈利波特》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它們只是在影片中借鑒了哥特的外在元素,卻將內在精神進行更通俗的包裝,將叛逆式的邊緣人物轉化為現世理解的英雄,將壓抑人性、束縛個體的社會體制表現為僅僅是凸顯英雄的可輕易打破的壁壘。當然。這是由于全球一體背景下,電影的本性——商業(yè)性所決定的,惟愿我們在觀看的時候,能夠理解到哥特的寬容、博愛、尊重個體以及引發(fā)對生命、死亡、歡樂、痛苦、永生、孤獨等等深奧的哲學命題的思考,哥特的文化精神,正如Dead Can Dance所說,“打動的是別人不曾觸及的心靈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