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很少受到人們對其地域文化內涵的關注,而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生于揚州的張若虛必定擺脫不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正是由于江南之水的滋潤,構成了《春江花月夜》和諧美的內核。
[關鍵詞]江南 水 和諧
誰道水只能是女兒的骨肉?水也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骨肉?!洞航ㄔ乱埂贩钚兄院蜑橘F的宗旨,有一顆水一樣包容萬物的心。水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一個很富有內涵的傳統(tǒng)意象,探討江南之水對此詩的影響,從地域的角度研究詩歌,可以為這首詩歌的解讀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張若虛(約660—720),揚州(今江蘇揚州)人。揚州地處江北,但在“武德三年,唐在上元(今南京)置揚州,統(tǒng)領長江以南的金陵、句容、丹陽、溧水、延陵、溧陽等縣”。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有“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之句,故將揚州納入江南地域之內。江南水鄉(xiāng),首要特點就是水多,江南的山水人文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張若虛,并在他的詩中自然而然的表現(xiàn)出來。水的精神和形態(tài)就成為影響張若虛的江南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也成為其詩中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對象。
本文重點考察探究江南之水對張若虛詩歌的影響。
揚州是中國自然風景最優(yōu)美的地方之一。其顯著特點就是水多,正如杜茍鶴《送人游吳》所寫:“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夜,鄉(xiāng)思在漁歌?!稘h書·地理志》中稱為“三江五湖”之地。水鄉(xiāng)里的一切便自然地被印上了江南之水的格調。江南自然地貌美麗幽深,山巒云霧繚繞,河湖碧波浩淼,很是適合高蹈避世的僧人和高士。而優(yōu)美絕倫的山水也能讓追求功名的人留戀往返,消去俗念。隨緣自足,和和氣氣的江南之水包容了江南,造就出一個放而不蕩的江南文士張若虛(吳中四世之一),產生了一篇和諧為骨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文章開篇,可與“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比肩。詩人那豪放的身影在寫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李白身上似可想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自然而然的將我們帶入人的終極意識的發(fā)問。“春江潮水連海平”,視通萬里?!翱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超塵脫俗?!敖虾文瓿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茫然乎置于生死之外。水的中和精神使他在精騖八極的同時,不至走得太遠,藝術上將古樸蒼勁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改寫為剛柔并濟的“海上明月共潮生”,內容上將目光由天上轉向人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寫起了游子思婦的傳統(tǒng)題材,無意而又必然地實現(xiàn)了大氣磅礴的宇宙意識與深婉的相思之情的和諧統(tǒng)一。
所以,“春江潮水連海平”有一瀉千里之勢,“海上明月共潮生”復有冉冉之態(tài)。
所以,張若虛在春江花月的晚上,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回憶起江南的美景時寫到:“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偶到江南做客的白居易尚且忍不住寫下膾炙人口的詩篇。生于揚州長于揚州的張若虛,又豈能不在詩中為水摹形繪色?(胡小石先生考察生平仕歷與交往之情況。其一生游歷地域甚為有限。除今山東兗州外,大多未出吳越之地。見《胡小石論文集》中的《張若虛事跡考略》。)由于水的和諧本質的規(guī)定,他筆下的水既千姿百態(tài)又渾然一體而不相沖突。物我兩忘的詩人,水汽籠罩之下的詩文,恍恍然也衣袂飄飄凌空飛舉了。
在“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的江南,如何少得了水呢?張若虛今存詩僅兩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更是描寫水的佳作。全詩中,有12處寫到“江”字,3處寫到“?!弊帧?/p>
同樣的水,其態(tài)不同,其情有別。“春江潮水連海平”,“江天一色無纖塵”,皆為靜態(tài),或狀氣勢,或摹空靈。動態(tài)亦活潑可愛?!昂I厦髟鹿渤鄙?,生機勃勃:“滟滟隨波千萬里”,姍姍可愛:“魚龍潛躍水成紋”,含蓄有閨秀之氣質。江南之水以“連海平”的生意拉開序幕,“滿江樹”在落月的注視下情意綿綿的收束全篇。在春、江、花、月、夜這五者中,江水貫穿始終,將那大珠小珠綴成精致的項鏈。
北方水的典型代表怕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水是剛的、冷的、干脆的。都是寫海水,曹操筆下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壯觀是無可置疑的。卻被涂上了冷冷的色彩。相形之下,張若虛詩中的江南之水是柔的、暖的、纏綿的?!按航彼B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水是春天的,伴潮而生的還有明月。一片春暖花開,欣欣向榮的生氣。這悲涼與希望,秋與春的對比,更讓人感到江南之水的親切可愛。
同是寫江南之水吧,其他詩人筆下的水是平面的,如“青山隱隱水迢迢”,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只是側重于一個方面。張若虛則不然,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這水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在他眼里都美不勝收。并沒有東風壓倒西風或西風壓倒東風的偏心眼兒,給人一種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渾融之美。不僅將水的音容笑貌融為一體,這水和春、花、月、夜也不分彼此的統(tǒng)一起來了。正如此。才造就了《春江花月夜》這位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的大美人。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觸目所見之水,孕育了張若虛的水樣情懷?!洞航ㄔ乱埂芬运木I繆婉轉之姿為形,以水的沖淡中和為神,于是,讀詩的時候,耳邊就有了剪不斷的水聲。這水色,不過是詩人請我們喝功夫茶的引子,更耐人尋味的乃是那水中之情。
“江流宛轉繞芳句”,有一唱三嘆,余音繞梁之感。“但見長江送流水”,想望眼欲穿之容?!敖鞔喝ビM”,欲盡不盡,現(xiàn)綢繆宛轉之姿?!绊偈癁t湘無限路”,恍惚中聽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嘆息。“落月?lián)u情滿江樹”,天上地下,無一不是萬古之真情。這情,有“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豁達:有“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纏綿。如水之剛柔兩面?!靶蛄魉思摇钡慕?,水也多少有些柔柔的色彩,很難將它與“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天上之水聯(lián)系起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迸e頭望明月。低頭思人生。他面對生命的短暫與宇宙的永恒,他有了一種“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達觀。“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赤壁賦》)這里雖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慨,卻沒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悲痛,也沒有“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的舉動。
《春江花月夜》從“白云一片去悠悠”開始寫游子思婦的兩地相思,是該詩的第二部分。張若虛的另一首詩《代答閨夢還》也是寫相思的,我們不妨將二者結合起來看。相思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一從“應照離人妝鏡臺”暗示,一是“閨夢”,都和夢有關,“昨夜閑潭夢落花”,且相思寄不到,在《春江花月夜》里“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都道是魚雁傳書,怎奈魚雁不現(xiàn)?!洞痖|夢還》夢還為何,因“夢魂何處入”故也,不得八方歸也。她們的相思可說是極其含蓄纏綿。設若二詩單單是講未了之情,則不能顯出張若虛之過人之處。寂寞誰沒有?和諧者少。相思又豈少,只嘆信心希望難多。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春半時,“桃紅復含夜雨,柳綠更帶春煙”,景正佳也?!把嗳敫Q羅幕,蜂來上畫衣。情催桃李艷。心寄管弦飛?!柄L啼燕語,桃李爭春,急管繁弦。極熱鬧也。煙柳繁華處,思婦獨坐也。寂寞與熱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猶如盤馬彎弓至最后一刻,屏氣凝神,看箭直;中而上“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他”興許是在路上吧!且下行舟,盼歸與思歸是和諧的。他若行商,這兒沒有“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埋怨,他在關塞,這兒沒有“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傷感。“小家”與“大家”是和諧的,夫婦有情有義,國家繁榮昌盛,送夫出發(fā)的時候不是“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云霄”的慘烈,而是“語已多,情未了,回首又重道”的叮嚀。所以。盡管“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她”在家耐心的等待。對“她”的信任,“他”走的放心:對“他”的信賴,“她”等的安心。所以,這寂寞也就成了春天的一景,寂寞,便也和諧。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王堯衢《唐詩合解》卷三評曰:“此將春江花月夜一齊抹倒,而單結出個‘情’字,可見月可落,春可盡,花可無,而情不可得而沒也……千端萬緒,總在此‘情’字內,動搖無已,將全首詩情,一總歸結其下。”此言甚當。“這里的‘情’的確像是從浪漫美學所說的瞬間體驗中得來。從月出到月落,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無限時間:從碣石到瀟湘,這又是一個地北天南的宇宙空間。”永恒凝聚為一個美麗的瞬間,瞬間賴此文以永恒,此瞬間為古往今來者所共有,二者取得詩意的和諧?!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蹦菬o邊的月色里,被搖落的情不止?jié)M了江樹,也滿了相思的人的心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