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師范教育中的音樂教育主要是以培養(yǎng)合格的音樂專業(yè)教師以及專業(yè)文藝團體演員為目的,聲樂教學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聲樂教學一直沿用專業(yè)音樂院校的教學模式,忽視了高師教育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存在著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簡單、教學手段落后、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等諸多問題,導致聲樂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關鍵詞]高師聲樂教學 學習 鑒賞 能力
一、目前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觀念和方法缺乏師范特色
聲樂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yè)課,也是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和專業(yè)團體演員必備的專業(yè)素質(zhì)。因此,在我們的課程設置上,聲樂課是貫穿始終的。高師聲樂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系統(tǒng)的歌唱發(fā)聲呼吸訓練,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歌唱習慣,使學生具備演唱中外藝術歌曲、歌劇選曲及再度創(chuàng)作歌曲的專業(yè)能力。同時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歌唱藝術及廣泛意義上音樂的鑒賞能力和較強的音樂教育教學能力。這種能力使他們今后在從事音樂教學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去感染學生,能正確引導年輕一代提升對音樂和藝術的認識水平。
在目前的高師聲樂課專業(yè)教學過程中,諸如教學計劃、教材使用、授課方式、課時安排以及師生“一對一”、“一對多”的專業(yè)課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都一直沿用音樂學院的模式,忽視了高師音樂教育自身的特點和要求,暴露出不少問題。在專業(yè)課教學中,由于我們的教師并非“大師”,他們在歌唱方法上多多少少也都存在一些聲音問題,這些問題也伴隨了他們多年。但是由于意識不到或是專業(yè)自尊,在課堂教授的范唱中會自然或不自然地將問題帶給自己的學生。因此,在聲樂專業(y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感到,與“能唱好”相比,“知道如何唱好”、“知道什么是好的”更加重要。只有解決了后兩個問題,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在聲樂學習中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聲樂教育的質(zhì)量。
2、學生學習存在盲目性,缺乏主動性
高師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多半是以聲樂為主項考入大學的,所以高師聲樂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聲樂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也成了衡量整體音樂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一開始對如何學習聲樂這門專業(yè)課感到很迷茫,因而缺乏主動性,缺乏對聲音的辨別能力,進而養(yǎng)成對專業(yè)教師盲目服從的習慣,往往是把教師的優(yōu)缺點一股腦兒地吸收過來,不知不覺地為自己的歌唱藝術道路設下了障礙。所以我覺得,為了讓這些“迷?!钡膶W生少走彎路,盡早讓他們樹立正確的聲音形象,提高他們對聲音的感知能力和聽辨能力顯得越發(fā)重要。
培根曾經(jīng)說過,“跛足而不迷路,能趕過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為了使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少走或不走彎路,在初級階段,多聽、多想,注重培養(yǎng)自己鑒賞優(yōu)美聲音的能力尤為重要。因為占有、分析、判斷大量的音樂信息是逐步樹立自己正確或比較正確的觀念、見解的基礎。只有在面對聲音時(無論是名家名作還是教師課堂范唱),自己才能從“聽”和“想”中鑒別出正確與否、優(yōu)劣何在,才能為正確的學習和今后良好的教授打下基礎,避免茫然和盲從,避免走錯路。所以,不論是現(xiàn)在的學習還是將來從事音樂教學,我們的學生必須擁有并提高對正確聲音的鑒別能力。
二、高師聲樂教學中應該集中關注的幾個問題
要解決上述問題,首先是創(chuàng)新我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多聽,少唱,多想。
1、聲樂教學中“聽”的重要性
奧斯汀布爾認為:聲音訓練的主要目標是要在學習者的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認識美好聲音的觀念。米勒爾夫人列舉的十二項唱好歌的基礎之一是“對音樂的敏銳聽覺”。而我們平常所說的“五音不全”也不像多數(shù)人理解的是唱歌跑調(diào),而是一種聽覺上的缺陷。可見,“聽”對于歌者多么重要。
在我們的聲樂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舉例的方式,用自己的歌唱作為發(fā)聲方法的示范,要求學生遵循和模仿,這也是早期意大利人聲樂教學的普遍方式。采用這種方式,首先要求學生認真地聽。在聽了一些范唱后,用自己的領會能力去揣摩和模仿范唱者的聲音和方法。
模仿是藝術學習的開端,而“聽”就是模仿的重要手段?!敖?jīng)過反復的聽音與模仿,養(yǎng)成歌唱者預先想到要發(fā)的每一個音的狀態(tài),使聲音訓練的過程可以通過間接在頭腦中形成的音高、音量和音質(zhì)的觀念來完成?!?斯馬爾曼《無伴奏歌唱藝術》)。但是模仿也會帶來危險。由于盲目的模仿而把聲音毀掉的人不在少數(shù)。要避免這種后果,培養(yǎng)學習者的鑒別能力非常重要。要使學生具備分辨能力,分清什么是好的聲音,什么是不好的聲音;什么是自然正常的聲音,什么是不自然不正常的聲音。但這種鑒別能力的形成需要豐富的欣賞實踐經(jīng)驗,也就是要“多聽”。這又是初學者難于做到的事情,因此有賴于教師的妥善引導。
2、讓學生“聽”什么
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盡可能多地去欣賞歌唱家的表演,通過音樂廳、唱片、磁帶、電視、廣播、互聯(lián)網(wǎng)去欣賞。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傳媒已經(jīng)非常發(fā)達和普及了,學生們聽的機會也很多。但由于當前中國傳媒對“流行性”音樂的偏愛,對正統(tǒng)音樂欣賞的忽視,造成流行音樂泛濫,對正統(tǒng)音樂形成了一種遮蔽。特別是媒體舉辦的各種形式的“走穴”和片面追求播出效果的“假唱”。很大程度上誤導著缺乏審美和判斷能力的青少年,也為聲樂界帶來一股歪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妥善、正確的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贊同讓學生們盡可能更多地欣賞正統(tǒng)音樂作品。如果有條件,可以讓學生聽一些現(xiàn)場音樂會或歌劇,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聲音藝術的魅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當然如果條件不允許,我們,必須讓學生多聽一些世界頂尖水平或國內(nèi)頂尖水平的現(xiàn)場音樂會和歌劇的唱片。為什么首先提倡聽現(xiàn)場音樂會呢?因為聲樂專輯會有技術上制作和修飾的痕跡,不容易反映出演唱者聲音的真實狀態(tài),而現(xiàn)場演唱會就能直接體現(xiàn)出演唱者的實力,使聽眾近距離地欣賞到原汁原味的東西,了解演唱者聲音的本真狀態(tài),因而也更具有欣賞性、示范性和教育性。
除了聽一些名家的演唱和唱片外。學生也要自己多聽自己的歌唱。不是邊唱邊聽,而是把自己的演唱錄下來多聽。我們聽到的自己發(fā)出的聲音,是通過頭腔內(nèi)部骨骼的傳導,而不是從外面通過耳鼓所接收到的。因此每個人聽到的從外部渠道傳來的自己的聲音和從體內(nèi)直接發(fā)出的聲音差異很大,所以必須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他所聽到的自己的聲音和聽眾所聽到的他的聲音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的學生第一次聽到自己的歌唱錄音時會感到震驚,甚至是一種打擊。因為和他直接聽自己演唱時的感覺差別很大。
從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角度講,我還提倡改變現(xiàn)在這種選擇了專業(yè)教師后,學生就得“從一而終”的現(xiàn)狀,最好要求學生多聽的其他老師的授課、多聽自己同學的歌唱。這樣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將那種古老的封閉型教課的方式改為開放型的教學,學生將那種固定地、被動地學習改為主動地、有比較、有鑒別思考的學習??梢远〞r讓教師上上公開課,還可以不定時地讓幾個老師和他們的學生集中起來小范圍地演唱和互相點評,取長補短。
有了以上三個方面“多聽”的渠道和逐步的積累,學生們就可以逐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就能認識到什么是美好的聲音,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老師教的方法有沒有錯誤,有沒有更合適我學習的方法,同學們的學習方法優(yōu)點在哪里,就能有效地避免學習中的盲目性。
3、為什么要“少唱”
我所說的“少唱”,是針對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情況提出的。
我常說,聲樂學習不在乎你會唱多少歌。而更看重你是否把一首歌唱好了。有些學生卻不以為然,總覺得幾周都唱同一首歌,學的曲目太少:還有的不重視基本功練習,而是片面追求演唱作品,甚至是大作品,好拔高音。結果聲帶充血、嘶啞,又養(yǎng)成了一些難以改掉的毛病,得不償失。
簡單的歌曲對學生早期聲音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吧魇紕t成半”。拉狄扎巴爾就指出學習聲樂時容易出現(xiàn)的六種障礙之一就是準備練習和練聲曲唱得太多。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應該選擇那些音調(diào)包含在自己可以使用的音域范圍內(nèi)的歌曲,這樣在演唱時就全然不費勁或沒有一絲緊張,更容易學習好演唱方法。
在初學階段,“少唱”還有助于在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和掌握正確的發(fā)聲方法前少犯錯誤、少養(yǎng)毛病。記得我在音樂學院的學習中,我的專業(yè)老師有時候一學期只教我唱一支歌曲。但是就是通過這一支歌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讓聲音展開唱,使聲音通暢。后來慢慢學會將聲音收起來,悠著唱??梢哉f,我對聲樂的明確認識和明顯進步都是從那首歌的學習和磨煉過程中得來的。所以,高師音樂教育要偏重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yǎng),避免片面追求進度,把聲樂課上成唱歌課。
4、讓學生“想”什么
我們從《音樂史》中得知:馬估契領導的羅馬歌唱學校所制定的學習日程表中規(guī)定,學生們除了在學校中進行一般的學習日程外,還要走出學校,“到安格利卡大門對著的那以回聲著稱的墻壁唱歌,仔細聽自己的聲音的回聲,以便對自己的聲音進行批評和檢查。其他工作就是到各個有歌唱活動的場所,悉心研究當時著名歌唱者的歌唱風格,并把所聽后的體會,回來向教師提出報告,通過報告教師便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如何,在學生的體會中還存在什么問題”。
所以僅僅“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學生還得分析和思考,得找出別人的優(yōu)缺點,然后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鑒和共勉。當一個學習者不用歌聲去進行練習時,就要用思想去進行練習。對此我提倡:作為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有目的性地去“聽”和“想”。不妨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題目,比如“試論‘美聲三巨頭’對美聲事業(yè)的貢獻”、“淺談羅西尼歌劇的藝術特征”(可任選一部歌劇為例)、“詮釋藝術歌曲和歌劇作品之異同”、“全國青年電視歌手大獎賽有感”,“彭麗媛演唱藝術初探”、“戴玉強演唱藝術初探”、“宋祖英演唱藝術初探”、“淺談金鐵林的聲樂教學藝術”等等。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欣賞,在欣賞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對提高學生的聲樂藝術鑒賞能力、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都有極大的好處。
以上就高師聲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做了簡單的論述和探討,提到的幾種方法也已逐步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效果比較明顯。首先是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學習目的性增強了,從原來的片面注重效果轉變?yōu)楦幼⒁鈱W習能力和方法。同時通過大量的欣賞和鑒別。學生們從入校前被動地學習聲樂逐步轉變?yōu)槎萌绾涡蕾p音樂、也越來越熱愛傳統(tǒng)、古典音樂了。對正統(tǒng)音樂的欣賞和熱愛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學生,使學生的音樂理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對通俗流行音樂的看法也越來越成熟、理性,對教授方法的鑒別能力也得到提高。但這并沒有影響到學生對自己的指導老師的尊敬,只是使他們在學習中變得更加理性,少了幾分盲目,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也多了一些交流和探討的氣氛。
結語
高師音樂教育是培養(yǎng)中學音樂教師的,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的,它不能完全等同于專業(yè)意義上的音樂教學。也有別于音樂學院的專業(yè)教育模式。我們培養(yǎng)的不是鋼琴家、歌唱家,我們培養(yǎng)的是中小學音樂教師,他們除了要具備較強的專業(yè)能力之外,更需要具備音樂教育教學能力、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分析鑒賞能力能及較強的音樂審美能力,要求更高的綜合性和全面性。其中提高學生對聲音的鑒別能力尤為重要。而影響學生欣賞和鑒別能力的不僅僅是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對音樂藝術的認識理解程度及其他綜合文化修養(yǎng),還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和高尚的審美情操。因而,高師音樂教育應該對這些方面進行全面性的關注。要圍繞培養(yǎng)中學音樂教師這個目標,把開發(fā)學生的綜合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放在首位,培養(yǎng)出“不僅自己唱得好,還能教別人唱得好”的合格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