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影片的好壞跟創(chuàng)作者所采用的敘述結構、赦述話語是密切相關的?!逗=瞧咛枴凡捎昧艘蚬降木€性敘述模式穿插歷史敘述,又不斷地轉換視肅,設置懸念,使得影片擺脫了一般的愛情片模式,而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關鍵詞]敘述 視角 懸念 電影
當歷史的車輪駛過以后,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思考。不管是毛澤東時代,還是臺灣的蔣介石時代,文學都或多或少地夾帶著政治的因素。當人們認識到政治給人們的精神帶來莫大的傷害的時候,文學表現人生的方式轉向了人的主體精神的關注。而那些有關人的主題的文學,如愛情、生死、個人情感的東西,在歷史的淘洗下,尤顯得熠熠生輝,最具有生命力。十幾年前一部《世上只有媽媽好》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想象和感動,觀眾無不流下同情的眼淚,十幾年后的今天,一部《海角七號》又給我們帶來莫大驚喜和感動,雖然所表現的主題是我們熟知的。也是當今電影、文學、電視表現得滾瓜爛熟的,然而在眾多的作品中,它還是給我們帶來一些感動和夢想,特別是在感情荒漠化的今天,這樣的作品確實給我們帶來了驚喜。
影片采用了線性因果式的敘述講述了發(fā)生在臺灣恒春海濱一個淡淡的愛情故事。音樂夢想在臺北遭受打擊的年輕人阿嘉(范逸臣)冷眼旁觀著一切。他在繼父的幫助下進入了郵局當代班郵差,然而信件和郵包卻被他亂堆在房間,而對一個寄自日本的無法送至的郵包產生了好奇,并私自拆開郵包:里面除一張泛黃的少女照片,還有七封寫于60年前的信件。
夏都飯店的老板為了宣傳,邀請了日本超級“療傷歌手”中孝介(中孝介)到恒春的演出,開場有一個暖場的演出。這件事正好被阿嘉的繼父恒春民主代表會主席知道了,他脅迫酒店老板暖場演出要用恒春本地的樂團,于是包括阿嘉在內的幾個年齡、工作、個性都有較大差異的當地音樂愛好者組成了樂團,由在臺灣留學、工作的日本女孩友子任團長,開始了演出排練。然而排練并不順利,樂團成員屢有調整。而中孝介來臺的日子越來越近,對阿嘉徹底失望的友子決定放棄在臺的工作回日本,但兩人已在摩擦中生出感情。由于友子不經意看到了來自60年前的信件,完全被凄美的愛情所打動,吩咐阿嘉一定要找到信件的主人,幾經努力,信件終于到達了那個小島友子的手中,而阿嘉與友子的愛情也得到了收獲。影片也敘述了幾個配角(勞馬、馬拉桑、水蛙)對愛情的執(zhí)著與追求,總之這是一個充滿愛意的臨時音樂團體。影片不僅展示了臺灣的美麗風景,更展示了臺灣的民情風俗。
影片采用了線性因果式的線性敘述,這種形式的采用并沒有使影片在平鋪直敘中推進情節(jié)。由于導演采用了在時間的線性中,穿插入了歷史的敘述,以及用很多的靜態(tài)鏡頭襯托了這場情愛的凄美,故事也在凄美與美妙中交織行進著。影片以現實中的生活為主導,阿嘉的生活、夢想、愛情為主線,表現了一個年輕人的音樂夢想和對愛情的追求。如果單從主角阿嘉的夢想和愛情追求來表現,將會使這個故事過于單調,也將會落入俗套。創(chuàng)作者的聰明之處,就是在現實中穿插了一段令人斷腸的跨越時空的相思。創(chuàng)作者的目的是明確的,他在線性的絮絮叨叨的日常生活的展示中,穿插了一段令人感動的60多年前的愛情故事,就是為了豐富主角的愛情故事,歷史的敘述是為現實服務的,那段令人斷腸的相思是為了凸顯阿嘉和友子的愛情來之不易,應當好好珍惜。影片開頭展現了一幅溫暖而又凄美的畫面。通過畫外音我們知道了一個離別的故事即將開始了。接著轉入了主人公(阿嘉)在臺北的失意,一句“操你媽的臺北”離開了這個傷心之地,踏入了家鄉(xiāng)恒春。創(chuàng)作者用主角竄起了他生活中相關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人物的故事也一一浮現。這中間浸透著創(chuàng)作者豐富的感情,他關注著這一群在生活中追求夢想或理想的平凡人。然而創(chuàng)作者怕現實中的愛情過于單薄,而在冷靜的敘述中插入了一段凄美的相思。創(chuàng)作者總在我們在即將失去對這段相思的感動時,又把鏡頭切換到那凄美的離去畫面,畫外音(他)的敘述把60多年的故事又一次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充滿懸念。這幾個穿插的鏡頭不斷地打斷現實的敘述,強迫觀眾進入那種凄美的思念空間,觀眾在感受這個60多年的隔海的相思,在思考著愛情的美麗的同時,主人公(阿嘉)也在感受著這個美麗而令人哀傷的跨時空思念,因為我們是通過阿嘉的眼睛感受到的,觀眾在這里是與主人公平行的審視這個故事中的故事的。有了這些插曲,主線的敘述時間似乎停滯不前。讓觀眾有了短暫的回味和思慮,也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
影片是從日本戰(zhàn)敗(輪船)離開臺灣始(影片沒有明確的時間概念,但我們可以從畫外音的敘述中推知),以碼頭人們歡送輪船離開臺灣結束,中間導演用了幾個定格的畫面襯托了離去的凄美。這一條副線始終伴隨著主線,沒有這條線的襯托,主人公的愛情也就沒什么可看的了,然而也正因這個歷史故事的插入,使得現實中的愛情太過單薄了,令觀眾很是失望。由于現實中的這條主線是導演所凸顯的,觀眾很容易就能就接受,相反影片中出現的副線,反而為觀眾所關注。這種隱在的敘述讓觀眾更感好奇,也更能讓觀眾有想象的空間。也正因為這種因果式的線性敘述結構中穿插幾段相似主題故事,使得影片具有了意義的多義性和模糊性,所以《海角七號》具有了政治、愛情、歷史的三重敘述,很多人在看完影片后,就覺得影片隱含了臺灣和日本的親密關系,而這都源于創(chuàng)作者的雙線敘述和多個靜態(tài)畫面的渲染(碼頭歡送輪船離去,友子與阿嘉的結合)。
不管是阿嘉的音樂追求。還是愛情收獲,以及所穿插的“七封信”的愛情故事,最終都是要導向“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所以說影片是因果式的線性敘述結構。
影片的敘事人是阿嘉。但他并不是傳統(tǒng)小說中的全知全覺的敘述人。通過他觀眾了解了大量的臺灣民俗風情,通過他觀眾了解臺灣底下平民大眾的平凡欲求諸如因意外事件失掉幸福生活的交警勞馬對離他而去的老婆的思念、暗戀老板娘的小店伙計水蛙讓人不可思議的愛情追求、兜售客家小米酒的馬拉桑為生活奔波以及對酒店前臺小姐的追求等等,通過他的所見所聞展示了主線外的多個分支故事,而這些思念或追求的都是為整個影片主題服務的。觀眾的感知只有跟隨主人公(阿嘉)的眼睛,這種敘述視角可以帶動觀眾更好地進入影片當中。去感受影片所傳達的意蘊,以及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能讓觀眾受到感動。然而講述到主人公本人時。創(chuàng)作者又采用內心獨白的方式,或者是通過幾個畫面,(如阿嘉經常在海邊遠眺、沉思)來豐富主角的形象和個性?;蛘咄ㄟ^幾個疊加的鏡頭(如阿嘉在臺北彈唱的畫面)很快地閃現了主角的過去生活,這樣的敘述并不是主人公(阿嘉)的視角,而是有著一個外在的“它”在敘述。這種敘述視角的轉換,使得觀眾既能進入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了解主人公自己也不能了解的事件。
這與最近也比較熱的一部影片《畫皮》不同?!懂嬈ぁ返臄⑹鋈烁嗟氖钦驹谑峦?,反觀影片中四個人物(王生、小唯、佩容、龐勇)的情愛交織,四人的一舉一動盡收觀眾眼底(觀眾可以取代敘述者),所有的結局都能盡知,這樣的安排有一個好處就是能使觀眾極易辨別人物的好壞,缺點就是給觀眾回味的空間縮小了。講的是同類型的題材(愛情),然而敘述視角的不同,風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懸念的設置是偵探小說必備的步驟,然而,講述故事時,如能設置好懸念,可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敘述了一個找不到地址的日本來的郵包。這郵包被主角(阿嘉)私自拆開,從而展開了那個凄美的跨越歷史的愛戀。郵包中的那張相片是誰?郵包是否能夠寄到那個等待了60多年的女孩子手中?那個女孩子長什么樣?郵包寄到后女孩會有什么樣的感情波動?這些必然會在觀眾心里埋伏著。等待著解決。這些疑問需要在影片中得到部分的解決。郵包的主人最終是通過一個酒店的服務員得知的,這個無關緊要的人物,最終卻解決了觀眾的疑問,這個設置似乎有點不那么自然,有點牽強。郵包的主人找到了,郵包到了那個60多年前的女孩手里,觀眾很期待著看到那個女孩,可是創(chuàng)作者卻有意地避開了那個畫面。這是創(chuàng)作者匠心獨運的技巧,既然郵包找到了主人,那么主人長什么樣也就無關緊要了,重要的是那女孩在看到那些信時會是什么感覺呢?影片通過一組鏡頭:老人慢慢地揭開盒蓋查看那些信封和照片……僅此而已,這樣的處理,給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更多的回味。
60多年的相思終于接上了。而現實中阿嘉的夢想、友子的愛情是否能得到完滿呢?影片是通過不斷地重現“彩虹”來達到暗示的。影片總共出現三次彩虹的畫面,創(chuàng)作者在暗示觀眾風雨過后,必然會有彩虹出現,影片的結局最終也會是以“彩虹”(圓滿)結局的。影片中有一個畫面令人難以忘懷:友子去機場接“療傷歌手”中孝介,回來的途中下雨。創(chuàng)作者安排了一幅雨中車行的畫面,友子愁眉苦臉的,引起了中孝介的注意。整個畫面讓人的內心濕漉漉的,人就像是受困于雨中,動彈不得,不知接下去的天氣是晴是雨。人生不也是這樣的嗎?今天受困于困苦中,明天是不是晴天呢?中孝反問友子道:“友子小姐,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友子最終看到了“彩虹”,獲得自己心愛的情人。
影片的結局是通過彩虹暗示的。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很容易地就能猜出故事的結局,“風雨過后必是彩虹”,有情人是會終成眷屬的,所以整部影片其實是一個大的懸念。
一部影片的好壞跟創(chuàng)作者所采用的敘述結構、敘述話語是密切相關的?!逗=瞧咛枴凡捎昧艘蚬降木€性敘述模式穿插歷史敘述,又不斷地轉換視角(阿嘉的視角,畫外音的“我”),設置吊觀眾胃口的懸念,使得影片擺脫了一般的愛情片模式,而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不過對影片的評論是可以從多方面下手的,它是一個文本,每個觀眾都將有自己獨特的印象和分析方法。我只是用自己的感性認識去闡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