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詩與畫可以相互借鑒、相互溝通,因為它們在主題內(nèi)容和藝術效果方面存在著一致的追求和向往。通過化靜為動,畫可以跨越自身的局限,適應詩所特有的摹仿媒介和審美特征。但是,這一轉(zhuǎn)化過程需要融會詩人的真實的社會生活感受,需要執(zhí)著于藝術與人生真諦的探索。英國詩人濟慈的名作《希臘古甕頌》就是詩畫溝通的優(yōu)秀范例,既巧妙地契合了原畫空間物象的靜態(tài)美,又創(chuàng)造出了純凈優(yōu)美的新意境。
關鍵詞 詩畫溝通 濟慈 希臘古甕頌
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詩人之一,對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都產(chǎn)生過一定影響。他的詩仿佛從盈滿的心靈中自然地潺潺流出,筆調(diào)明朗,想象豐富,達到了罕見的純凈優(yōu)美與詩中有畫的境界。我國的“天籟詩人”徐志摩和“學者詩人”聞一多都是濟慈的虔誠崇拜者。受其影響,聞一多提出,新詩創(chuàng)作要做到“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以下片斷節(jié)選自濟慈創(chuàng)作高峰時期的名作《希臘古甕頌》(英文附在文末):
聽見的樂聲雖好,但若聽不見卻更美:
所以,吹吧,柔情的風笛:
不是奏給耳朵聽,
而是更甜的為靈魂奏出的無聲的樂曲;
樹下的美少年啊,
你無法中斷你的歌,那樹木也落不了葉子:
魯莽的戀人,你永遠,永遠吻不上,
雖然夠接近的了——但不必心酸,
她不會老,雖然你不能如愿所償,
你將永遠愛下去,她也永遠美麗!
1 畫的媒介特征和靜態(tài)特征
從這一段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畫的物質(zhì)媒介特征。第一行的“聽不見”與第四行“無聲的樂曲”明確揭示出:畫“有形無聲”,無法摹仿樂曲、歌聲等“無形”的事物?!澳菢淠疽猜洳涣巳~子”與“你永遠,永遠吻不上,雖然夠接近的了”揭示出:畫中的人與物靜止不動,凝聚在一個時間點上。畫無法摹仿出連續(xù)的動作。因此,“樹下的美少年啊,你無法中斷/你的歌”。
2 詩的意境特征
然而,這里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詩跨越了原先畫面的界限,達到了一個美麗澄凈的藝術境界。畫中的風笛不斷地奏出甜美的心靈妙曲,樹下少年的歌聲與樹木一樣永不凋落,戀人永不會老,可以相依相戀到永遠。分明讓我們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永恒不變與持續(xù)奔流。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恰是詩中情態(tài)的良好寫照。
3 詩的情感特征和情節(jié)特征
詩人一邊帶領著我們依次游歷古甕畫面的三個部分,一邊從畫面的局限處巧妙地展開情感的沖突和涌動。畫中風笛的樂曲無從聽見,要能聽見當然很好,這是第一個沖突:畫中少年永遠張著口,而無法沉默,這是第二個沖突:“戀人,你永遠,永遠吻不上。雖然夠接近的了”,這是第三個沖突。對于這些沖突,詩人一一加以巧妙的解決:“聽見的樂聲雖好,但若聽不見/卻更美”,因為它“不是奏給耳朵聽,而是更甜的/為靈魂奏出的無聲的樂曲”;“你無法中斷你的歌”,因為它與“樹木”一樣永恒常青:“雖然你不能如愿以償”,“但也不必心酸”,因為“你能永遠愛下去”、“她也不會老”、“她將永遠美麗”。至此,我們能不傾心于詩人巧奪天工的神思與奇想嗎?
4 詩與畫的基本差異
細心察看,詩的基本特點在于情感豐沛、韻律鏗鏘以至聲情并茂;畫的基本特點在于物象明晰,一覽無遺,易于奪人眼目。
比較而言,畫直接使用線條和顏色這樣的自然的、物質(zhì)的符號,訴諸視覺,明顯依賴于形體的表面特征:詩運用語言這一人類特有的人為的符號,主要訴諸聽覺,更為依賴于想象。
塑造的形象當然也具有顯著差異。畫面中,人與物的比例關系、位置關系及其給予欣賞者的感官印象,既清晰又確切,是一種可以直接把握的實物存在。詩歌形象因為語言的抽象性、觀念性而具有較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需要讀者不斷地融入個人的經(jīng)驗體會,不斷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就像文藝批評經(jīng)常引用的說法:“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傊?,畫描摹物象,直觀而明了;詩描摹心象,間接而模糊。雖然詩的形象相對而言具有虛構性和間接性,但似乎不會妨礙詩歌畫面的清晰與逼真。例如,“魯莽的戀人,你永遠,永遠吻不上,/雖然夠接近的了”這一句中,人物的情態(tài)呼之欲出,仿佛身臨其境。
5 詩畫溝通的途徑
進一步探究,可以見出畫進入詩的具體途徑。首先,詩無法一次呈現(xiàn)出畫的全景,例如。節(jié)選片斷就將一幅畫面切分為三個部分依次呈現(xiàn)。畫進入詩必須化靜為動,化靜態(tài)呈現(xiàn)為動態(tài)構建,即詩可以在時間的線性流程中構建起與畫相似的空間綿延。其次,詩的這種構建是一種延續(xù)性動作,離不開情感的動力。如上文所示,詩人自覺地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沖突性的情境,有力地推動著詩情不斷發(fā)生、涌動和變化。再次。從語言層面上看,詩中的動詞如play,pitpe,leave,kiss,fade,love等,以及它們所在的各個句子。將原畫通過空間位置關系暗示的人物動作(運動趨向)一一明確地揭示出來。這三個方面顯示出詩人的高超技藝:成功地跨越了畫在空間維度上的局限,將靜態(tài)的畫面美和情感的流動美融為一體,實現(xiàn)了詩與畫的溝通和契合。
6 詩畫溝通的結果
畫進入詩可謂“有得有失”。失去了眾多的畫面細節(jié)和直觀明了的物象,例如,讀者無法從詩中知曉:原畫中人與物的大小、形狀和顏色等。獲得了情節(jié)的不斷推進和情感的持續(xù)涌動,甚至獲得了背離畫作的情節(jié)和情感。例如,詩中“戀人想吻而永遠吻不上”這一情節(jié)沖突??峙屡c畫作者的本意相差甚遠。應當是詩人自己的創(chuàng)造。實際上,詩中增添了不少詩人自身的生活體驗和戀愛感受,sweet,g rieve等詞語就是明證,下文的bu rning forehead,parching tongue等詞語更是道出了詩人的真實的生活感受。藝術的永恒美與生活的焦灼感,正是推動偉大詩人誕生的必需力量。
7 詩畫溝通中的心境
濟慈創(chuàng)造的“反面感受力”(negativecapacity)這一創(chuàng)作論術語,歷來受到世界各國文藝界的普遍關注。Negative在英文中含義豐富,作為positive的反義詞,它可以指“否定的”、“拒絕的”、“不確定的”、“負面的”或者“消極的”等?!断ED古甕頌》中的否定詞和疑問句特別多,非常醒目,就是這種創(chuàng)作技巧的明證。在本文節(jié)選的十行詩句中,僅僅not一詞就出現(xiàn)了五次,其它否定詞還有unheard,no,nor,never等。偉大詩人的心靈總是懸浮、搖擺在美好的人生理想與無奈的社會現(xiàn)實之間,時而熱烈時而沉靜,感受著各種各樣的困頓、疑惑和不確定性。據(jù)東漢王逸考證,楚國的屈原在流放途中,偶然見到廟宇祠堂內(nèi)畫著天地山川神靈和古代圣賢的事跡,不覺詩意萌動,感懷萬千,揮筆在墻壁上寫下了傳頌千古的《天問》,竟然多達一百七十余問。
綜上所述,雖然各自使用的媒介載體不同,各自呈現(xiàn)的藝術形象也差異顯著,但是詩與畫可以相互借鑒、相互溝通,因為它們在主題內(nèi)容和藝術效果方面存在著一致的追求和向往。通過化靜為動,畫可以跨越自身的局限,適應詩所特有的摹仿媒介(語言)和審美特征(情節(jié)發(fā)展和情感運動等)。但是,這一轉(zhuǎn)化過程需要融會詩人的真實的社會生活感受,需要執(zhí)著于藝術與人生真諦的探索?!断ED古甕頌》就是詩畫溝通的優(yōu)秀范例:一方面巧妙地契合了原畫空間物象的靜態(tài)美,一方面明確地注入了詩人情感奔流的動態(tài)美,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清新美麗、寧靜和諧的意境;一切變化在這美好的一刻終止了,人永遠年輕,愛情永不枯萎凋謝。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unheard
Are sweeter; therefore, ye soft pipes,play on;
Not to the sensual ear, but, moreendeared,
Piped to the spirit ditties of no tone;
Fair youth, beneath the trees, canstnot leave
Thy song, nor ever can those treesbe bare;
Bold lover, never, never canst thoukiss,
Though winning near the goal--yet,do not grieve;
She cannot fade, though thou has notthy bliss,
Forever wilt thou love, and she be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