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術理論研究必須首先遵循邏輯思維的方法和范式,對研究對象進行理性分析;同時合理應用非邏輯方法,把個人感受與生命體驗升華為理性認識,最終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只有以邏輯方法為主體,有機結合非邏輯方法,才有可能科學地揭示出美術的本質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達到學術的創(chuàng)新。
關鍵詞 美術學 邏輯方法 非邏輯方法
作為人文學科之一的美術學。它包涵著美術實踐與美術理論兩個方面。從思維科學的角度來看,美術實踐與美術理論各自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并且它們之間也存在著某些交叉與互補的關系。美術實踐主要是通過形象思維的過程來完成的,但它并不完全拒絕邏輯思維的方法:美術理論則主要是通過邏輯思維的過程來完成的,但它亦不排斥形象思維等非邏輯方法的應用。美術理論是關于美術實踐的科學總結,它包括美術史、美術基礎理論和美術批評等,即“美術史論”。
由于美術實踐與美術理論存在著密切而辯證的關系,由于美術理論研究的對象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征,再由于當代中國美術理論的科學體系建構尚處于一個探索階段,傳統(tǒng)的美術理論研究方式又缺少分析和推理的特征,缺少方法、規(guī)律和科學描述的探討,因而,在當今美術理論研究中,許多美術實踐者甚至美術理論家往往憑著某些具體的感受和體驗來代替縝密而嚴格的推理判斷,在美術理論研究中,對邏輯思維方法與非邏輯思維方法合理、有機的應用,還未能引起研究者的普遍重視,兩種不同類型的思維方法在藝術理論研究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主次不分、含混不清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僅消釋著美術理論研究的學術性特征,同時也制約著中國美術理論學科的建設以及當代中國美術的總體發(fā)展??茖W的方法不僅是學術研究最一般的基礎,同時也是學術發(fā)展的有效機制。
筆者以為,美術理論是對美術的理性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和高級形式,是人們憑借抽象思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lián)系的有效方式。理性認識以抽象性、間接性、普遍性為特征,以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為對象和內容。作為理性認識的美術理論主要是通過邏輯方法來完成的。邏輯方法是以研究概念、判斷、推理及其相互聯(lián)系的規(guī)律、規(guī)則,從而幫助人們正確地思維和認識客觀真理的方法。邏輯的思維形式是抽象思維。抽象與感性直觀是對立的,一切科學的概念或范疇都是抽象的結果。抽象既與感性直觀相區(qū)別,又是感性直觀的發(fā)展,它是以感性直觀為中介的對客觀對象的間接反映,它所提供的關于對象本質的知識是感性直觀不能達到的,因而,它又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過程。人類只有借助于思維的抽象力才能揭示和把握感性直觀所不可能發(fā)現(xiàn)的客觀對象的本質及其運動規(guī)律。抽象思維作為一種基本的思維類型,它主要是指應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內在本質和一般規(guī)律的過程與方式,是通過邏輯方法而獲得認識成果。按照邏輯規(guī)則,借用概念、判斷、推理、比較、分類、類比、證明、反駁、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方法完成的。因而,抽象思維與邏輯方法即構成了人們理性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側面。
人們的思維活動除了理性的、邏輯的因素外,它還包括著感性的、非邏輯因素。非邏輯因素一般主要指人的認知、情感、意志、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想象、聯(lián)想、靈感、直覺、頓悟等,一般可分為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兩大類。我們在這里所說的非邏輯方法,是指美術理論研究中的非邏輯方法,而并非是指美術實踐中的非邏輯方法。邏輯方法與非邏輯方法雖然存在著差異,但二者卻具有相互補充的功能。在學術研究中,邏輯方法出現(xiàn)阻隔時,非邏輯的方法往往是另劈溪徑的有效手法,而一旦用非邏輯方法溝通了認識的渠道之后,又需在新舊認識的鴻溝上架起邏輯的橋梁。我們強調邏輯思維在美術理論研究中的重要性,但并非排斥非邏輯思維的價值與地位,恰恰相反,由于美術理論研究的對象具有較強的實踐特征,這種實踐特征本身又具有鮮明的非邏輯思維因素。因而,不僅在理論研究的過程中需要非邏輯思維方法的補充,同時在對研究對象做出客觀和科學的認知時,還需要研究者必須對非邏輯思維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在某些方面,它還要求研究者甚至要具備非邏輯思維的實踐經驗。不可想象,一個不具備色彩感知的人會在色彩藝術理論研究中取得什么可靠的理論成果,一個缺乏對毛筆性能掌握的人會在書法基礎理論研究中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可以說一個缺乏對美術品的直覺感受或對美術實踐不曾有過直接體驗的人,其所謂“理論成果”往往是不可靠的,有時甚至還是美術理論中的“偽科學”。我們無須要求每個理論家都必須是實踐家,更無須要求每個實踐家都必須是理論家。但對視覺形式的感知與體驗,卻應是從事美術理論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一切“理論”必然建立在虛無之中,這亦是美術理論研究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特征,這個特征也是美術自身特征所決定的,我們認為它甚至應該成為從事美術理論研究者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所以說,邏輯方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感性認識活動:它加工整理感性認識材料,把實踐經驗由個別提升到一般,從已有的知識推出更新的知識,并把知識構建成系統(tǒng)而嚴密的體系,借助于被實距檢驗過的知識去探求假說是否具有真實性,預測事物發(fā)展的前景,給人的實踐活動以目標與信心。非邏輯方法則排除了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或按照邏輯程序進行推理的理性范式,從而有助于人的內在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它借助人們可以感知的形象,傳達著人類用語言或理性方式所無法表述的思想與情感。它的形象特征和情感因素往往給人們完整地認識客觀事物提供直接的幫助,它的思維方式也往往成為學術創(chuàng)新的基因。所以,在美術學研究中首先必須遵循邏輯思維的方法和范式,在對研究對象進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合理應用非邏輯方法。注重個人感受與生命體驗,在以邏輯方法為主體,并在邏輯方法與非邏輯方法有機地結合的情況下,才能科學地揭示出美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達到學術的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