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父親進城》到《激情燃燒的歲月》,從小說到電視劇,從紙媒到影像媒介,編劇根據小說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電視劇著重對主要人物關系及配角以及子女命運進行了改編,對生活進行了一系列的美麗化提純,體現了編導的造夢傾向,滿足了觀眾的精神訴求與情感渴望。把握觀眾心理、兼具傳統(tǒng)精華、做好類型創(chuàng)作、達到形似神似、具備精神內核、蘊含“情”之所指,以及鍛造優(yōu)秀表演是一部電視劇成功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 改編 造夢 影視創(chuàng)作 啟示
一部主題積極向上,風格清新雋永的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熱播了大江南北,繼而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該劇是文化轉型之后的懷舊,它以一種懷舊的方式去回憶特定時代的激情,這種激情高昂、熱烈。該劇重述歷史的流暢性、真實性、感人性。掀起了大眾化消費的熱潮。同時該劇兼具懷舊感與傳統(tǒng)美,具有鮮明的獨特性。
但該劇在運作宣傳伊始并未獲得認同。
一、認同匱乏與大眾共鳴
從制片人張紀中到導演康洪雷,在創(chuàng)作伊始。想到的就是劇本內容的感人性,宣揚主題的積極向上性,并沒有挖空心思去迎合觀眾,更沒有任何的媚俗傾向。但就是這樣一部一開始媒體不重視、不認同、沒興趣的片子,在播放的過程中卻因為暗合了大眾的某種集體無意識,受到了大眾的歡迎,引起了社會性的共鳴,掀起了繼《渴望》之后的又一輪收視熱潮?!暗拇_,某一階段人們喜歡某一類型的人物。某一文學藝術作品之所以引起一定的社會轟動、廣受歡迎或倍受關注,某一敘事模式、主體結構之所以反復出現以至于成為一種原型性結構等等,都必然有深層的個人潛意識的或社會的集體無意識、社會潛意識的種種原因?!薄皬牟槐煌顿Y商看好、不被有‘主導文化標志’象征的央視所接納,被娛樂記者冷嘲熱諷,到娛樂節(jié)目、娛樂記者的追捧,投資方的亮相,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褒獎,是觀眾的口碑創(chuàng)造了這個奇跡”
那么,這部電視劇究竟有什么特色呢?
二、外延特色與內涵特征
1 真情建構
在熒屏上充斥著偶像、戲說的環(huán)境下,《激情燃燒的歲月》的出現不但沒讓觀眾感到突兀,相反,與真實生活的似曾相識、對真情的傾力演繹卻讓觀眾為之陶醉。該劇成功地營造了一幅“家”的場景(許多故事發(fā)生在石光榮的家中),親情、愛情從“家”中慢慢彌散開來,有爭吵。有沖突,但更多的是相濡以沫。這種基于特定年代的真情建構、對特定歲月的溫情回顧撫慰著二十一世紀觀眾的心靈。該劇展現了夫妻情、父子情、戰(zhàn)友情,給予終極關懷強烈的觀照。劇中表現了夫妻之間的爭爭吵吵的愛情:講述了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代溝,及至到最后又和好理解的父子情:呈現了石與胡之間的真摯的戰(zhàn)友情。
2 精神之光
石光榮的積極向上的昂揚斗志,對生活的熱情,對國家的忠誠,無不閃爍著催人奮進的精神之光。在打仗的態(tài)度上。石光榮沒有絲毫的猶豫不決,總是表現出一往無前的精神。對黨、對國家、對百姓,他表現出無比的忠誠與感激,并始終以行動實踐著自己的赤誠之心。該劇生機勃勃的精神世界像一盞燈,投射出溫暖的精神之光。
3 回歸傳統(tǒng)
小說到電視劇的改編過程,就是向傳統(tǒng)靠攏、向傳統(tǒng)回歸的過程。該劇是傳統(tǒng)美的捍衛(wèi)者,劇本的內核體現的是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從對石家三個孩子的改編結果可以看到三個孩子的人生軌跡都由不尋常的特例變?yōu)榱朔蟼鹘y(tǒng)的典范,這就抓住了中國傳統(tǒng)的精髓特質,具備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盡管沒有先期的炒作,沒有豪華的包裝,沒有強大的明星陣容,該劇在傳統(tǒng)美稀缺的熒屏上還是自然而然地燃燒了起來。
4 立體人物
石光榮是“我國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中最富于個性和人情味兒的軍人形象之一”我們可以通過電視劇中石光榮的上級對他的評價看到石光榮閃光的個性:
首先是政治部主任在勸褚琴嫁給石光榮時對石光榮的評價:戰(zhàn)斗勇敢,對人正直,思想覺悟高,立場堅定,大大小小立了十幾次戰(zhàn)功,在每個戰(zhàn)役上都是我黨我軍頂刮刮的骨干。為了全中國,為了全中國的老百姓都過上太太平平的好日子,流過血,負過傷。
其次是師長在結婚典禮上對石光榮的評價:為了消滅日本鬼子,打垮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死過三次。石團長為全中國的解放立下過汗馬功勞。
我們還可以通過石光榮自己對軍人與保家衛(wèi)國的理解來認識這個人物:他在和胡毅的對話中說到自己從來都是打主攻——這句話表明他總是沖鋒在前,喜歡打硬仗。不怕犧牲(劇中人物說他打起仗來象瘋子)。他對軍人的理解,對自己的職業(yè)的認識非常樸素、明了。石光榮認為:當兵的不打仗干啥呀?軍人,國家有困難,戰(zhàn)士第一個沖去,要不然怎么叫軍人呢?不跟老百姓一樣嗎?我們還可以從一次他和妻子吵架時的一番慷慨陳詞中看到他的崇高境界:軍人天生就是要打仗,沒有打仗哪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有你今天嗎?你想想有多少人沒有飯吃?多少人沒有地方睡覺?革命先烈為了革命拋頭顱酒熱血。諸如此類,均是石光榮的肺腑之言。
此外,石光榮的百姓情懷也讓人過目不忘。對百姓,他有一顆赤子之心,他的人情味兒在這方面表露無疑。他從來不否認、掩藏自己的出身,反而時刻惦記著用百家飯將自己養(yǎng)大的鄉(xiāng)親們,他帶上白高粱、豬肉、粉條回到了養(yǎng)育過他的蘑菇屯,在村子里支上大鍋,讓鄉(xiāng)親們飽食了一頓。他報答了鄉(xiāng)親們的養(yǎng)育之恩,而沒有表現出任何的高高在上,相反,在剛一進蘑菇屯,他就跪倒在三嬸面前。在對待鄉(xiāng)親們的態(tài)度上,他的理念就是再簡單不過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從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也可以感受到他的一腔熱血。他不光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奉獻給國家。還要求自己的孩子接過接力棒,繼續(xù)報效國家。他認為:部隊也是一所大學校,扛槍保衛(wèi)祖國,是每個青年的責任,如果有一百個選擇的話,他還是選擇當兵,因為軍人這個職業(yè)是最光榮的職業(yè),自己的兒子是軍人的后代,一落地就得懂得流血犧牲。所以,在對待石林的問題上,雖有家長制的嫌疑,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他對石林的干涉,我們就會發(fā)現,這其實還是對國家的忠誠,對軍人這個職業(yè)的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石光榮不能容忍別人對軍人這個職業(yè)有任何的偏見與不認同,他的這種對自己職業(yè)的熱愛與赤誠是令人敬佩的。
當然,除了石光榮身上的閃光點,他自身也有一些小瑕疵,“他打仗爭功,搶仗打,搶戰(zhàn)俘戰(zhàn)利品。和戰(zhàn)友較勁,他追求褚琴手段生硬,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他聽說能上戰(zhàn)場便立刻拋下妻兒老?。凰麤]文化還經常以此為榮,在和平年代天天盼望戰(zhàn)爭爆發(fā);他注重鄉(xiāng)里鄉(xiāng)情,幫助蘑菇屯鄉(xiāng)親不遺余力。甚至多次托關系開后門,違反紀律原則:他教育兒女不得法,親情戰(zhàn)勝不了面子……”
總之,正是這種不回避人物缺點的刻畫方法,使該劇塑造的人物更加人性化、全面化、立體化,不至于使觀眾看到一個無滋無味的扁平人物。該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豐滿的軍人形象。
5 人物設置
并不涉及善惡的對立,而是描述了有缺點的好人內部的矛盾、沖突,這種矛盾、沖突不是本質上的沖突,不是你死我活的斗爭。如夫妻矛盾、父子沖突,這種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最終都可以得到化解。以達到調和人心、溫暖人心的作用。此類特質恰好符合中國的民間邏輯,符合中國觀眾的傳統(tǒng)欣賞習慣。
綜上所述,擁有鮮明特色的同時,該劇通過對原著的改編,進行了從人物性格刻畫到情節(jié)設置,到細節(jié)營造,到結局的改變的一系列的提煉凈化的再創(chuàng)作,以期讓作品更符合中國傳統(tǒng)美,更符合大眾的文化心理訴求。
三、劇本改編與造夢傾向
該劇擯棄了傳統(tǒng)中粗俗的一面,對劇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進行了純凈化改造,掩藏了生活的復雜性,展現給觀眾的是一幅更加溫馨、祥和的畫面,讓受眾在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營造的藝術世界中盡情想象、升華、宣泄。但其實根據與原作小說《父親進城》的比較來看,電視劇顯然對小說進行了美好化改造,《激情燃燒的歲月》提取的大部分是生活中最干凈、單純、美好的一面,集中體現了生活中最讓人們向往、留戀的東西,回避了現實中的無奈與痛楚,即使有些許的分歧與痛苦,到最終也會化為無盡綿綿的甜蜜情感。于是生活的復雜性被隱藏、被淡化了。
我們對改動過的地方稍加分析,就可清楚地看到編導的造夢傾向:
1 對主要人物關系及配角的改編
編導對父子關系、夫妻關系、戰(zhàn)友關系以及配角謝楓都做了改動。
首先是對父子關系的改編。雖然小說與電視劇都表現了父子不和,但小說中的石林到最后也未能當面與父親和解,因為他的犧牲,他永遠失去了和父親溝通、和好的機會,然而在電視劇中,石林在父親重病的時候回來了,并且跪在父親面前,向父親表白了自己的遲到的子對父的理解。如果像小說中的至死也沒有和父親見面和解,多多少少會違反中國百姓的心理,在觀眾心中留下一些遺憾,于是電視劇轉向了傳統(tǒng)的父子倫理關系。
其次是對夫妻關系的改動。原著的系列小說中父母是有裂痕的,并最終離婚了。在電視劇中則被置換成了夫婦之間的雖有拌嘴,但也不乏溫馨的場面,于是電視劇消解了生活中的凄苦與哀愁,代之以歡樂、相依為命的結局——分離畢竟是苦痛的,團圓畢竟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是合,而不是分,分離不利于造夢,分離會造成大眾心理的陰影——愿望的破滅總歸是不好的。這種大團圓的結局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電視劇所造之夢恰好符合觀眾的心中之夢——觀眾要在電視藝術作品中尋找心靈的家園。
還有對戰(zhàn)友關系的變動。小說中的胡麻子遠沒有劇中的胡毅高尚,他甚至和石光榮一塊兒爭女人(琴),原著中表現了二人的粗暴與尚武傾向,而電視劇卻將二人的沖突改為一場誤會,變?yōu)槎诵闹懈饔兴鶎?。于是。這種誤會只會使電視劇更加幽默,使劇作更具戲劇性張力,而絲毫不會損害二人光明磊落的高大形象,于是,二人的友誼就更具說服力。這是對友誼的純凈化渲染。
再有,從對配角謝楓的改編就可以看出電視劇對人物性格缺陷的掩飾與美化。小說中的謝楓是軟弱的,琴給他槍他都害怕,到了電視劇中卻改為公然開槍泄憤,人物結局是犧牲在了朝鮮戰(zhàn)場上,這都是對一個本來性格上有弱點的人物進行的性格完美性調整,同時以此來襯托石光榮的寬容與大度。從電視劇對小說中這個配角的改編,我們就可看出該劇創(chuàng)作者的良苦用心:不論大小角色都要達到完美的標準,主角及配角均是光明磊落的形象化身。
2 對子女命運的改編
石林的命運:石林是電視劇塑造的典型的男孩子形象。從原著中犧牲在戰(zhàn)場上,變?yōu)榍拔奶岬降淖罱K回到父親身邊并理解了父親的苦心,從與父親的對抗到最終理解了父親,這一切始終徘徊在傳統(tǒng)倫理的范圍內。這一安排迎合了天下父母的期望。
石晶的命運:石晶是電視劇塑造的典型的女孩子形象。石晶在原著中是一個性格暴躁、極難馴服的一個女性形象,和丈夫結婚之后在不長的時間內又離了婚,自己一個人生活。而電視劇中的石晶卻擁有一般女性該有的一切,她的初戀是美好的,在初戀情人胡達凱因殘沒有和她結婚之后,她又找到了一個愛她、呵護她的丈夫。簡而言之,電視劇把原著中的一個不尋常的、有特點的女性改寫成為一個生活中人見人愛的、符合大眾審美標準的女性形象。從兒子到女兒,每種角色都呈現出符合中國傳統(tǒng)美的人物風貌。
石海的命運:原著中的石海性格內向,當了海軍之后因為環(huán)境的寂寞與性格特點。精神上出現了病變,最后回到了母親身邊的文工團。電視劇中卻表現石??忌狭舜髮W——對他的重新塑造實質上是隨了天下父母的心愿。
總之,編導將各種人物都樹立為各自領域的典范、榜樣,供人們模仿、憧憬?!都で槿紵臍q月》決不與觀眾向往、期望的東西背道而馳,而是始終堅守傳統(tǒng)的道德典范。編導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觀眾的心理預期,滿足大眾對純真真情的無限的、強烈的渴望。該劇的熱播就在情理之中。
四、精神夢想與情感渴望
《激情燃燒的歲月》對人類永遠追逐的精神與信仰、溫情與希望進行了集中、全面、淋漓的展示,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審美需求。導演康洪雷說了這樣一段話:“時下社會生活中,我們時常能感受到圓滑、世故和人為的復雜,生活中少了許多純真、忠誠、理想和激情:安逸的生活,使人們的肌肉變軟了,心腸卻變硬了。冷漠、旁觀、猜測、實惠在衍生,單純、忠誠、信仰、精神在枯萎……但是,當你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父母,你就會發(fā)現在他們身上,仍然還保留著許多叫你不得不羨慕、無法不敬重的精神財富?!憋@然,導演向往的是一種精神的進發(fā),夢想的是一種精神的升華??岛槔椎倪@些話讓我們聯(lián)想起十多年前《渴望》的編劇李曉明的一段話,“我寫的人物都是理想化的。雖貌似真實,可他們的精神卻是提純了。這個戲是個凈化的世界。但由于細節(jié)的逼真,又使人并不感到虛假,于是觀眾接受了。這在實質上正是人們對人性美德的一種‘渴望’?!睆囊陨蟽啥卧捴?,我們可以看到這兩部前后差了十幾年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動機卻是十分相似,他們都執(zhí)著地追求著一種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動力,而這種動力能對觀眾產生一種強烈的感召力。
這兩部劇滿足了觀眾的精神訴求與情感渴望,所以,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掀起了相同的收視熱浪。
五、對影視創(chuàng)作的啟示
1 把握觀眾心理
以上我們看到,《激情燃燒的歲月》處處符合觀眾的文化心理,所以把握時代脈動,研究觀眾的心理(是尊重而并非迎合與媚俗)是非常重要的。把握觀眾渴望什么,期盼什么,社會缺乏什么,呼喚什么;關注觀眾能從電視劇中尋找到什么慰籍,觀眾想通過電視劇體驗到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東西是大眾執(zhí)著追求的。不顧觀眾的心理需求,拍一些自認不錯而大眾卻厭煩的作品,是對受眾心理的一種漠視。
2 兼具傳統(tǒng)精華
《激情燃燒的歲月》具備可看性又兼有傳統(tǒng)特質,集觀賞性與民族傳統(tǒng)性于一身。電視劇應該起到傳播民族氣質的精華,將傳統(tǒng)價值觀推向全社會的良好作用。正如《激情燃燒的歲月》一樣,在真實的表象下掩藏的是中華民族崇高、正直的氣沖霄漢的氣質。
3 做好類型創(chuàng)作
《激情燃燒的歲月》被歸為革命言情劇,作為一種類型,該劇顯然是成功的。在此基礎上,電視劇的類型化可以做得更到位,分類得更準確,做到某種類型該有的元素一應俱全,且各種類型豐富多樣,使不同層次的觀眾都能得到觀賞滿足感。
4 達到形似神似
創(chuàng)作中首先要做到形似,才能達到神似。正如《激情燃燒的歲月》一樣,它從服裝、化妝、道具著手,原汁原味地還原了劇中所屬時代的特征與風貌,如,該劇的道具歷史還原感強烈,沒有造成觀眾觀賞異樣感,加上演員的真實表演就達到了一種神似,營造出一種非常真實的歷史氛圍。唯其如此,一部電視劇才能迅速地將觀眾帶入敘事情境,觀眾的欣賞情緒才會得到良好保持,觀眾才能與劇中人物同喜同悲,并最終達到觀賞的佳境。
5 具備精神內核
形神兼?zhèn)渲?,一部?yōu)秀的電視劇還應該具備精神內核。就如《激情燃燒的歲月》一樣,它的熱播與重播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其中蘊含的內在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推崇的英雄主義,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興盛的不竭動力,一部電視劇只有具備了精神內力,才能使人振奮,點染人心。
6 蘊含“情”之所指
有了精神內核,一部佳作還應蘊含“情”字,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缺少“情”的電視劇,無論它的外景、演員、造型多么華美與精良,最終仍難得到觀眾認可,而造成不小的遺憾?!都で槿紵臍q月》無疑是表“情”的典范,劇中人物對國家,對百姓,對朋友,對家人無不充滿著殷切的情意。以石光榮為例,對國家他有著赤誠之情,對百姓他有著感恩之情,對朋友他有著豪爽之情,對家人他有著呵護之情。
7 鍛造優(yōu)秀表演
挑選形神兼?zhèn)涞难輪T非常重要。一部戲,劇本再好,再感人,如果演員氣質和劇中人物不相符、有出入,或表演不到位,或生硬做作,都會嚴重地損害一部戲的播出效果。該劇中的孫海英和呂麗萍,二人從演技到氣質,從性格到個人修養(yǎng)都與《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所指渾然天成,于是造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電視劇。而二人也雙獲金鷹獎,造就了一段表演佳話。
綜上所述,以上七個方面均是一部電視劇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握受眾心理,尊重觀眾,而決不是孤芳自賞。
中國大眾與民間的思維邏輯是不可抗衡的。
加之,清氣蕩漾、正氣浩然的作品自然會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