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天水圍的日與夜》站在平民的視角敘事,講述了居住在天水圍公屋里的兩戶人家的日常生活。導演許鞍華以一種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的鏡頭語言,為人們勾勒出天水圍的世態(tài)和人生,挖掘出港人內(nèi)在的人情美,恰到好處地展現(xiàn)出港片的另一種溫情。
關(guān)鍵詞 《天水圍的日與夜》 溫情 細節(jié) 詩意追求
在2009年香港金像獎頒獎儀式上,一個沒有宣傳、沒有明星,連大規(guī)模上映都沒有的低成本制作——《天水圍的日與夜》成為最大贏家,一舉奪得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四項頗具分量的獎項,引起了大家的關(guān)注。而影片的導演是大家不算熟悉也不算陌生的女性導演許鞍華。
一
天水圍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區(qū)西北部,原本是一個距離中環(huán)市區(qū)25公里的小漁莊。八十年代初,為緩解日益緊張的住房問題,港英當局開始在這里圍田造地,興建公屋,開展新市鎮(zhèn)的建設(shè)。但由于地理位置偏遠,醫(yī)療、教育、交通和社區(qū)服務等設(shè)施方面存在許多缺陷,無法吸引本港中產(chǎn)階級和富裕階層入住,遂使天水圍逐漸成為香港貧困群體與外來移民的聚居區(qū)。
天水圍的各種先天、后天不足衍生出了許多社會問題:貧困、失業(yè)、離婚、單親家庭、非法移民等,以至于這個新興社區(qū)淪為香港人眼里的一塊瘡疤。2004年至2007年間,這里相繼發(fā)生了幾起轟動全港的倫常不幸事件,引起輿論嘩然。天水圍遂被香港媒體冠以“悲情城市”的名號,仿佛成了家庭暴力、墮落、吸毒、犯罪和絕望厭世的代名詞。
2007年,許鞍華帶著一顆憂患之心走進了這個飽受爭議的社區(qū)。但是,她所見到的天水圍,并不像先前媒體描述的那樣充滿悲情。相反,她看到是一個個如你我一樣平凡無奇的生活場景。這種感受寫進了影片的片名,其“The Way We Are”的英文標題,意思就是“我們就是這樣”。許鞍華曾接受記者采訪說:“現(xiàn)在的港人不問過去不問將來,只是活在當下,對很多的問題都不深究。香港非常的開放,可以說只要不犯法,做什么都可以。但是香港人也是明察秋毫的,雖然他們很多時候都不說出來。我作為一個典型的香港人,同時也是一個拍戲的人,努力去拍攝出這里的喜怒哀樂。所以說起來我要感謝香港這個地方。”用她自己這段話來解釋《天水圍》這部影片,應該是一個最好的注腳。
二
這是一個沒有故事的電影,有的只是日常的瑣事與細節(jié)。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寡婦和一個暑假在家等待會考通知的孩子組成的單親家庭的生活狀態(tài),媽媽每天按部就班的上班,晚上回家做飯洗衣服:兒子在家無所事事。影片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華麗敘事和瑰麗場景。但正是這些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卻隱藏著極令人咀嚼的豐富細節(jié),折射出淡淡的人情味,流露出天水圍的溫情一面。
比如貴姐,天剛亮就起來上班,不忘交代睡眼惺忪的兒子吃早點、去OK店買報紙,因為那家會贈送一包餐巾紙。再如家安第一次拖地,貴姐在廚房探頭出來告訴他不用拖的用布抹就行,然后那欣慰甜蜜的一笑。不僅如此,之后的家安會去OK店買報紙、試著幫母親折衣服,代替母親去照顧生病的外婆等。不知不覺間,一個男孩開始成長,開始理解自己的母親。導演安插這些細節(jié),也就向觀眾表明這個單親家庭雖是不完整的,但卻是和美的,兩母子的生活平淡而溫馨。
還有貴姐的媽媽,因為兒女們給她祝壽卻跑去打麻將而心生不滿,不停嘮叨:生病了吃著魚片粥,卻嫌兒女們不給她做燕窩粥:等吃到燕窩粥,卻又因想起了貴姐年輕時怎樣幫襯弟弟們而落淚,那種近似兒童的老人心態(tài)讓人失笑,但卻處處耐人尋味。
于是這些細節(jié),構(gòu)成了本片日?;牧魉當⑹?。導演采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從容、坦然、冷靜,以一種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的鏡頭語言,為人們勾勒出天水圍的世態(tài)和人生,也自然地展現(xiàn)出這種下隨處可見的溫情。也正是這種平凡生活里的溫情。構(gòu)成了全片的線索,它把細節(jié)串聯(lián)起來,使影片并不顯得支離破碎。因此,許鞍華作為一個香港人,當她走入天水圍,努力拍攝出這里喜怒哀樂時,也獻上了一份寫給香港質(zhì)樸而溫情的家書。
三
縱觀許鞍華的電影創(chuàng)作,許多作品都具有人道主義的傾向。她憑借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敏銳,容忍與關(guān)懷,彰顯著導演對個體人性的理解和觀照。她的作品總是積極維護社會中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其中,中國人在苦難中掙扎求生存,以及鄉(xiāng)情、親情和傳統(tǒng)的倫常觀念,則成了她作品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主題。在許多影片中,她并非居于高高在上的高度流露貴族般的憐憫,換取一掬觀眾的同情之淚,而是在平淡直白的敘述當中。特意捕捉著個人記憶中的點滴生活、細節(jié)感受、愛恨情仇,從而將距離感化解,將我們帶入到一個本真同時又充滿了鮮活氣息的生命群體當中,與主人公共同體味著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這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也處處體現(xiàn)出中國的人情美和導演對平民影像的詩意追求。這種詩意的追求集中體現(xiàn)在電影中幾對關(guān)系的情感敘述上。
貴姐和家安。貴姐中年喪夫,兒子理所當然就是她未來的希望,她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兒子身上,對家安的照顧無微不至。而家安學習成績不突出,但卻是個聽話的孩子。盡管影片沒有著意體現(xiàn)出家安對母親的體貼,但中國人的人際關(guān)系是內(nèi)斂的,對自己的母親也如此。母親的任何吩咐,總是“哦”一聲,不急不忙辦好。電影生活化的劇情和生活化的表演相得益彰,真實的演繹了天水圍人的情感和心靈。這種貼近平民生活的視角,固然體現(xiàn)出導演對下層人士的關(guān)注,但更為深層的是對中國內(nèi)在人情美的發(fā)現(xiàn)。因而整個影片也就流淌著一層淡淡的詩意。
兩個弟弟住在別墅區(qū),和姐姐的關(guān)系不溫不火,因為弟弟們知道的姐姐是一個自立自強的人。但在姐姐需要幫助的時候,都會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例如姐姐需要月餅票券時,立刻辦好送過來。他們也知道外甥成績只是中等,在陪自己下樓的時跟家安說,要是出國讀書的話,兩個舅舅給你全包了。無需多言,在家安的人生關(guān)鍵時刻,親情的力量在此彰顯,也呼應了本片的“人情”主題。
貴姐和阿婆。貴姐和阿婆是同事,但古道熱腸的貴姐把阿婆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給予悉心的關(guān)懷。有一次,老太太因為幾元錢差價,為買一桶還是三桶油而苦惱,但買三桶,她又怕吃不完,貴姐看見了,說我們倆合買吧。阿婆買了個電視,70塊錢的運費舍不得,貴姐見狀一個電話叫家安幫她搬回家……影片最后,當孤苦伶仃的阿婆和貴姐母子一起過中秋吃柚子。一股溫情如同暖流緩緩從電影中流出。
從上述幾對人物關(guān)系可以看出。影片中的情感表達克制隱忍,有著淡然的含蓄之美。許鞍華在整部影片中顯示了這樣的能力,她只是拍出了冰山的一角,但又自然地毫無壓迫感地讓你感受到了水面之下的體積與重量??傊?,影片關(guān)注平民的寫實風格使電影溫情四溢,站在平民的視角敘事,從細微處挖掘出港人內(nèi)在的人情美,這種詩意追求令人有出其不意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