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說了醫(yī)治眾生心病的良藥。這一篇,我們來說說怎樣看待嫉妒心。
嫉妒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是極其普遍而又殺傷力極大的一種心理活動。就內(nèi)心感受來講,其前期表現(xiàn)為:由攀比到失望的壓力感;中期則表現(xiàn)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則表現(xiàn)為:由不服不滿到怨恨報復(fù)的發(fā)泄行為。
莎士比亞說:“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個綠眼的妖魔!”嫉妒的人是可恨的,他們不能容忍別人的快樂與優(yōu)秀;嫉妒的人又是可憐的,他們自卑、陰暗,享受不到陽光的美好;嫉妒的人又是可悲的,“心靈的疾病”會擴散到身體各處,七病八疾不請自到。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中,佛祖對嫉妒作了定義。佛說嫉妒,就是自己想獲得名利,但不愿意他人也擁有,而對已經(jīng)擁有的人心生憤恨。而嫉妒的果報十分可怕,佛教典籍中記載了很多嫉妒和果報的例子。
佛經(jīng)上說,嫉妒的人死后即使下了地獄,再投胎還要受報應(yīng):“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
這種因果報是宗教的迷信嗎?仔細想想,當(dāng)一個人由于嫉妒、整天想著整人害人的時候,常想著對方遭受到比鞭撻牛馬更甚的痛苦,是不是這樣?是這樣的話,這個回轉(zhuǎn)來的果報是很自然的。
什么是果報呢?就是中國文化中所講的四個字:“天道好還”?!斑€”也就是回轉(zhuǎn)來,你怎樣付出去就怎么樣收回來,不但回來,連本錢加利息一起回來。
因果報應(yīng)是誰作的主?沒有人作你的主,都是你自己造的,這叫自作自受。
那么,嫉妒從何而來?其實源于自私。自私是個極具破壞力的情結(jié),因為欲望會招來一連串的痛苦與悲慘。私心乃嫉妒之因,且嫉妒助長私心。過度的自私心理會導(dǎo)致一些錯誤的觀念和欲望,從而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當(dāng)一個人在生活中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時,他會視周圍所有的人為潛在的敵人,會羨慕他人的成功,并垂涎他人財產(chǎn);此外,他無法忍受見到別人快樂,且嫉妒他人的成就。最后,他會變得完全無法與人溝通且極具危險性,而時常制造許多事端。
當(dāng)我們回顧、檢視自己的負面想法時,將會發(fā)現(xiàn)只有自己才能擾亂平靜的心和打破內(nèi)心的平衡。我們會了解負面的情緒,如嫉妒、憤怒及憎惡等將遏阻心靈的成長。由此我們就會隨時對邪惡的念頭提高警戒心。
佛法教育我們,必須努力從諸多不良的影響中解脫出來,每當(dāng)心存不善時,必須試著將其轉(zhuǎn)換為善良的思想,要對自己心中的思緒嚴(yán)加督正。藉著循序漸進的自我覺醒,我們可以擺脫邪惡的思想,而不被它所奴役。
既然已經(jīng)了解嫉妒的危險,究竟如何克服嫉妒心呢?佛法鼓勵我們在他人快樂時,設(shè)法去體會他們的喜悅,這就是隨喜,這也是對付嫉妒的解毒劑。在他人成功、飛黃騰達之際,應(yīng)該抱持喜悅恭賀的態(tài)度。對于自己所愛的人成功了,要這么做或許不難,但對敵手誠心敬賀就很難辦到了。
然而,只要詳加思考:“難道我們不想功成名就嗎?難道我們不希望他人誠心地恭賀我們嗎?假如我們希望他人如此待我,他們一定也期望我們?yōu)樗麄兊某晒?、幸福與快樂而祝福?!北С诌@樣的態(tài)度,可以使人從痛苦及毀滅中解脫,因為我們知道惡意和惡行均源自于嫉妒之心。
住在城市里的人到了山水環(huán)繞的大自然,往往忍不住大聲贊嘆:多么美妙的景色啊!我們在欣賞美景的時候,往往忘記了自然界之所以如此美麗的重要原因——它既有巍峨的高山,也有幽靜的溪谷;有挺拔的樹林,也有荊棘的灌木;有爭奇斗艷的野花,還有百折不屈的小草。正是這多樣的生命組合,才會有多彩的自然美景。
人生于天地之間,其實也一樣,無論境遇如何,都是社會和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無有高下。只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踏實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不要去攀比,你就已經(jīng)是大成功了,還要嫉妒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