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人類近現代歷史影響最重大的技術手段時,有一項發(fā)明讓大家大跌眼鏡。那就是鐵絲網。鐵絲網出現后,人們精確、低成本地劃分彼此的界線,也就實現了精確的產權劃分。產權確定,分配才能確定,人們的勞動成果才能確保歸自己所有;這樣,人們才有生產勞動的激勵,才愿意在土地上投入心血和勞動。在那些產權制度不充分的地方,是沒有人愿意努力工作的。結果自然只能是一個貧窮匱乏的社會。
產權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但正如梁漱溟先生就說過的“中國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個人永不被發(fā)現?!边@個概念在很多中國人的觀念里是很疏遠淡漠的。
財產制度包括產權和分配制度兩個方面。產權制度是制度化的產權關系或對產權的制度化,是劃分、確定、界定、保護和行使產權的一系列規(guī)則;而產權明晰則直接決定分配合理。克拉克認為:“在各個要求獲得應得權利的人中間分配財富,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經濟問題?!?/p>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國財產制度經歷了怎樣的變遷,記者就此采訪了經濟學家、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
保育鈞說,起先,革命的目的是為了從無產者變?yōu)橛挟a者、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建國后。在全國范圍內確立起的是無產階級國家所有權,在經濟體制上,實行高度的公有制經濟。消滅了私有制經濟,從而在法律上消滅了私人財產權利。這壓制了人們對財富的欲望。私有財產始終無法在主流話語中尋求到正當的實現途徑。
1949~1952年的土改之后,執(zhí)政黨開始采取了固定化的模式,照搬照抄已有經驗。在土地政策等財產政策上,國家步子走得太快太急,破壞了生產力;文化大革命爆發(fā),是對業(yè)已確立的財產制度的巨大破壞,批修,割資本主義尾巴,公民的私人財產被任意踐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執(zhí)政黨改變了革命黨的思維,在大方向上把以階級斗爭為綱改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生產目的變?yōu)闉榱藵M足人民群眾的經濟和物質的需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保育鈞先生介紹說,在城里,上山下鄉(xiāng)回城的那撥青年,一直找不到工作;在經濟體制轉軌、市場的大環(huán)境轉好后,他們開始經商、成為個體戶,慢慢有了財產,私有財產成了社會化的趨勢。而且很多人擔心政策環(huán)境變化,害怕生意做大了以后會瞬間化為烏有。這樣,有一個問題變得很現實:對這部分財產要不要保護?而從某種程度上看,私有財產未受到法律保護,已成為民營經濟發(fā)展的一大障礙。
上世紀80年代,局面開始松動。1982年的憲法相關條款寫道:“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對公民私有產權實行征收或者征收并給予補償?!?/p>
經過很多波折和討論,“僅僅不侵犯不夠、還應保護”這樣的理念開始在整個社會逐步確立。而且逐步從以前的保護人們的生活資料、個人儲蓄和合法勞動收入,到后來的很多非勞動收入,比如股份分紅、發(fā)明創(chuàng)造、無形資產、知識產權也得到保護。財產制度在一步一步地完善。
進入新世紀后,順應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呼聲,財產制度以更快的速度在完善。
2002年11月上旬十六大召開。十六大一次會議成果就提出,要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
2003年年底的十屆人大六次常委會以全票通過了憲法修正案,這體現出大家在保護公民合法財產、支持民營經濟上形成共識。
2004年3月的憲法修正案中,憲法終于明文寫進“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侵犯私人財產權該怎么處罰,刑法里也有了顯著的規(guī)定。
20D7年10月1日,物權法正式開始實施。這是一部確認財產、利用財產和保護財產的專門法律。第一次以國家法律的形式,明確規(guī)定對“公有財產和私有財產給予平等保護”。
“物權法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諸多既有制度的確認,有利于讓人們盡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進一步激發(fā)人們創(chuàng)造財富的積極性?!敝袊ù髮W時任校長徐顯明接受采訪時說。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目前個人產權未得到充分的承認和保護,侵犯個人財產的事仍時有發(fā)生;憲法中有關公私產權關系的描述仍需進一步調整。而且,在具體執(zhí)法時,尤其是公權力侵犯私權時,公檢法依然偏袒公權力。
物權法也還存在局限。物權法調整對象的模糊。更偏重于闡述沒有操作價值的理念;對農民保護力度不夠,像集體所有這樣虛置的概念仍頻頻出現;而承包、宅基地、建設用地的方面的保護更沒有太明顯的體現。
展望未來,與和諧的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相適應,中國也必須建設自己完整的財富制度。這種制度,強化對私人產權的保護,保障公民人權,逐步實現民主政治;這種制度更考慮效率、公平、社會責任,實現財富的最大價值。但同時也應界定財產權行使的限度,權利只能在法律限度的范圍內行使。